感谢邀请,下面就来说说恐龙这个名字的来历:

「恐龙」这个词代表了一类巨大而不可思议的动物,我们对于恐龙的正确认识开始于并不久远的19世纪初期。截止到1840年年底,英国的古生物学家已经在英格兰发南部的岩层中现了许多爬行动物化石,其中就包括禽龙、巨齿龙等9个属的奇特物种,而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些动物的特别之处,他就是当时任大英自然史博物馆自然史部总监的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

图注:发明恐龙一词的理查德·欧文,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841年7月30日,欧文英国南部港口城市普斯茅斯进行了一次演说,在演说中他根据之前对包括禽龙在内的9属爬行动物的研究提出了「Dinosauria」这个词,这是「Dinosauria」第一次出现。因为是在讲演中出现,「Dinosauria」这个名词在生物学上并不具有有效性,因此在1842年出版的专著《英国化石爬行动物》一书中欧文正式提出了这个词语,「Dinosauria」才算是真正的横空出世。所以「Dinosauria」的命名是在1842年,而不是1841年。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Dinosauria」的构成:「Dinosauria」来自古希腊语中的「δειν??/deinos」意为「恐怖的」或「极其巨大的」,「σα?ρα/sauros」意为「类似于蜥蜴的爬行动物」。欧文在文章中还特别加上了一个注脚,英文是「fearfully great a lizard」,意思是非常巨大的蜥蜴。因为欧文在看到这些动物的巨大化石后不禁想到了传说中存在于上古世界中的龙,因此想将这类动物描述成巨大的、令人敬畏的巨兽。这样看来今天许多词典中将「Dinosauria」解释成「terrible lizard」(恐怖的蜥蜴)显然是曲解了欧文的本意。

那么汉语中的「恐龙」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可能要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起。19世纪后期,全面革新的日本成为东亚第一个接触西方先进文明的国家,其中就包括古生物学。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的横山又次郎和饭岛魁两位教授留学德国归来之后就专注于古生物学的引进和研究,他们分别将「Dinosauria」一词翻译成「恐竜」与「恐蜥」。由两位教授发起的两个学派也因为「Dinosauria」的翻译争论了几十年之久。后来静冈大学文学部的荒川纮教授在《竜的起源》等著作中写到:「蜥蜴太过贫弱,竜更加给人以心理上的震撼,所以恐竜的译法更合适」。

图注:翻译恐龙一词的章鸿钊先生,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日文起源于中国的汉字,而「竜」这个字古代同「龙」,于是「竜」「龙」经常会被混淆。后来国人章鸿钊先生就把日文「恐竜」一词衍生为「恐龙」,从此恐龙这个名字就在国内传开,成为这类远古巨兽的名字。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恐龙」这个名字并没有完全表达出「Dinosauria」所包含的含义,不过「龙」字在汉语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义,所以「恐龙」反而更加利于推广,并被人们牢牢的记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