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下面就來說說恐龍這個名字的來歷:

「恐龍」這個詞代表了一類巨大而不可思議的動物,我們對於恐龍的正確認識開始於並不久遠的19世紀初期。截止到1840年年底,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已經在英格蘭發南部的巖層中現了許多爬行動物化石,其中就包括禽龍、巨齒龍等9個屬的奇特物種,而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已經注意到這些動物的特別之處,他就是當時任大英自然史博物館自然史部總監的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

圖註:發明恐龍一詞的理查德·歐文,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841年7月30日,歐文英國南部港口城市普斯茅斯進行了一次演說,在演說中他根據之前對包括禽龍在內的9屬爬行動物的研究提出了「Dinosauria」這個詞,這是「Dinosauria」第一次出現。因為是在講演中出現,「Dinosauria」這個名詞在生物學上並不具有有效性,因此在1842年出版的專著《英國化石爬行動物》一書中歐文正式提出了這個詞語,「Dinosauria」纔算是真正的橫空出世。所以「Dinosauria」的命名是在1842年,而不是1841年。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Dinosauria」的構成:「Dinosauria」來自古希臘語中的「δειν??/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σα?ρα/sauros」意為「類似於蜥蜴的爬行動物」。歐文在文章中還特別加上了一個註腳,英文是「fearfully great a lizard」,意思是非常巨大的蜥蜴。因為歐文在看到這些動物的巨大化石後不禁想到了傳說中存在於上古世界中的龍,因此想將這類動物描述成巨大的、令人敬畏的巨獸。這樣看來今天許多詞典中將「Dinosauria」解釋成「terrible lizard」(恐怖的蜥蜴)顯然是曲解了歐文的本意。

那麼漢語中的「恐龍」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可能要從日本的明治維新說起。19世紀後期,全面革新的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個接觸西方先進文明的國家,其中就包括古生物學。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的橫山又次郎和飯島魁兩位教授留學德國歸來之後就專註於古生物學的引進和研究,他們分別將「Dinosauria」一詞翻譯成「恐竜」與「恐蜥」。由兩位教授發起的兩個學派也因為「Dinosauria」的翻譯爭論了幾十年之久。後來靜岡大學文學部的荒川紘教授在《竜的起源》等著作中寫到:「蜥蜴太過貧弱,竜更加給人以心理上的震撼,所以恐竜的譯法更合適」。

圖註:翻譯恐龍一詞的章鴻釗先生,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日文起源於中國的漢字,而「竜」這個字古代同「龍」,於是「竜」「龍」經常會被混淆。後來國人章鴻釗先生就把日文「恐竜」一詞衍生為「恐龍」,從此恐龍這個名字就在國內傳開,成為這類遠古巨獸的名字。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上看,「恐龍」這個名字並沒有完全表達出「Dinosauria」所包含的含義,不過「龍」字在漢語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所以「恐龍」反而更加利於推廣,並被人們牢牢的記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