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行业、岗位分享一下,在你的行业中,什么样的行为被称为「职业化」,如何做到「职业化」?


首先明确一点:

在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职业化是一种让双方沟通成本降低,效率显著提高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属性是褒义。

但什么是职业化呢?

用几个工作中的细节来说明吧!

做事:

1,在工作的时候全情投入,不和旁人扯闲,但凡经过自己手的事情,必做到心中有数,不潦草马虎;

2,做事不留手尾。自己一个人做,那就完整做完,要交接给别人,非不可抗力,不给自己的下人留下深坑;

3,守时。不拖泥带水,答应了什么时候收口,就什么时候收口。

说话:

1,私下里讲段子,开玩笑,怎么样都可以。但是谈工作的时候一定严肃认真对待,插科打诨,哗众取宠;

2,不和工作伙伴讲私事;

3,除了赞扬,不公开评价,或贬低合作伙伴;

4,不要一点儿事情就抱怨不停;

5,不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在工作场合中絮叨倾诉;

6,说话不要拖泥带水,不一定要讲出来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求每一句话都是围绕主题的,有逻辑,讲重点的。

待人:

1,礼貌友好对待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对上级,平级礼貌,对待下级,后进也要客气,因为都是在职场中浮沉的普通人,只不过出道时间早晚有别而已。不要看低别人,也不看低自己。

2,对待合作伙伴。要有原则。保持人设一直。如果不能做到圆滑世故,千人千面,那么在人前人后保持自己人设画风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接物:

1,有收纳,整理的习惯,对经过自己手的事物,要有印象,并记得住来龙去脉。

表情:

1,控制表情。不是说当个假面人。而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动不动就大喜大悲,学会淡定处事。

职业化,在职场中,是褒义词。

与人方便,降低别人与自己沟通的成本,提高别人和自己合作的成功率。

一以贯之地保持这种形象,无形中也是个人品牌资产的一种积累。


我经常看到新人尤其是应届生,会有一个感觉,他没有职业化。职业化是什么但是有几个事情是我觉得有必要提出来的。1.学习模式 学生的学习模式是老师引导,职业化知识的吸收模式是自学,通常很多职业人做不好这一点,依然是灌输模式。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必要的,自学更是必之必。职场没有人会手把手的教你怎么做事情。2.情绪控制 我的前半生里有句话,职场不是用来交朋友的。也有过来人常常会告诉你,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职业化就是学会变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可以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也可以为了长远的目标妥协,更能学会迂回,曲线救国!3.保持纯真 职业化不是让你八面玲珑,而是讲策略会让步,并且心中依然保持积极的心,保持自己的大原则。4.有理想有远景 一方面能够透过问题本身看到一系列弊端和症结所在,同时能够朝著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并且引导他人,带给人阳光与希望。

简单的说,职业化 就是把人从家庭学校的Easy 模式 切换到 职场社会的 Hard模式的一个开关

举个例子

在家的时候:粑粑你要去出差啦记得给我带好吃的啊。

这么说就足够了

上班之后:

XX君,听说你要去一趟xxx出差啊,恭喜恭喜啊,那边风景真好,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防晒哦。有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帮我买点xxx呢?我把从你下榻的酒店到购物的地点的公交地铁换乘路线列印在了这张A4纸正面,背面是商品的照片和规格,还有官网的报价,哦还有优惠券也列印在上面了,到时候结帐的时候撕下来给柜员就可以了。多谢啦。可惜官网不支持在线下单然后快递到你酒店,只能麻烦您跑一趟真不好意思。这样吧,回国我开车去机场接你吧 blablabla

这就是职业化训练的效果。是不是有点缺人情味?很对。

上周和几个前同事吃饭。以前我们共事的是一家祖上巨型的外企,怎么巨型呢?号称除了联邦政府之外的最大的雇主。后来不断没落下来的。现在这些同事有的去了国企,有的去了民企,私企,还有去startup的。

最近一次的聚会上,我们聊起了在前东家和现在各个东家的区别,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前东家对我们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职业化训练,而且因为前东家祖上曾经阔过,所以这家的职业化训练有著浓浓的贵族气息,可惜刚毕业的我们完全感受不到。等若干年后感悟出来的时候,公司已经破败的不成样子了。哎。

首先,公司有完备的入职培训:一个月。每天由公司内部或请来的讲师讲课,不是散养的那种。有印刷好的培训教材。这样的培训很重要,尤其对毕业生。否则要在实际工作中摸清楚公司的产品线,组织结构,人事制度,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业务流程,不知道要踩多少坑。

其次,培训结束后发配给各个老板手下后,就开始被公司的各种流程塑形了。所有在大公司待过的人都抱怨流程复杂冗长低效。其实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流程背后的成因。我曾经参加过公司的软体成熟度模型的实施,参与过大量的这方面的讨论,知道了怎么把一个现成的模型裁剪成适合我们的样子。小公司是不可能投入这样的人力物力去做这种适配工作的。有人觉得这是无休止的争吵。但是这种争吵也是有存在的意义的。假设争吵的双方中间有一根杠,双方都想把这根杠往对方那边多挪点。怎么办?两个办法,第一,吵出一个双方能接受的位置放这根杠,不论用什么办法让双方谈妥,明的暗的黑的白的,总之要谈妥。第二,就是不管这根杠了,做起事情来要么不停的在这根杠上开特例,直到把这根杠开的千疮百孔形同虚设,要么就干脆忽略这根杠随性(基本就是领导的性子)来。这样下去互相之间就没法做事了,因为没有界限,没有规矩。虽然「无规矩不成方圆」这话是我们老祖宗说的,但是我确实在外企里面真正学到了这个理论的具体实现方法。

久而久之,人就被公司的各种各样的流程模具给塑造成型了。简单的说就是给人感觉做事情上路子和不上路子。举例子,杜拉拉里面莫文蔚教育杜拉拉:在我们DB,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是有SOP(标准操作流程)的, 这就是典型的一幕。做事情总是要参考SOP,少走弯路,少负责任。当然,公司好坏的一个标准,就是看SOP的质量高不高。一群有不同背景但是都经受过良好职业化训练的人在一个新的团队里面交流起来就很顺畅,因为大家都是讲一种语言的。

前面说的可能有点虚

如果一定要说的实在一点呢,应该有点接近(但不完全是,表达能力有限)这样的感觉:

我拿你一天薪水,就会用对得起这份薪水的方式,做对得起这份薪水的事情,do right thing, and do thing right. 这是一种权力和责任范畴的事情。

应该不到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比如「我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把这事情做到完美」,这种想法/做法 更接近所谓的工匠精神,在职业化的范畴里有时候是有害的。因为东家付钱是让你做事的,不是让你玩票的。但是严格把做事和玩票区分开来,这也是职业化的表现。

如果比权力和责任更低级一些,那就叫混日子了。
正好前段时间实习时,公司的培训PPT里有这个介绍,贴上来供参考: 简单的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成熟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职业化是一种职业品质(区别于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更是一种是一种教养、习惯、理念。

打从一入职就有前辈告诉我,从入职第一天起,就要放下学生的心态,尽快过渡到职场角色,尽快职业化。

回头来看,学生时代确实很滋润。学生时代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清晰的问责机制,只对自己负责。这就导致做事心态散漫而随意,缺乏有效的督促。

比如,考试没有考好或者论文没有思路,这些都没有关系,没有人来向你问责,只有你自己知道。

工作后,公司都会有完善而又高效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并不是摆设,而是切切实实的执行依据。事故出现后,会有复盘总结,这既是总结经验教训也是明确责任人范围的过程。同样,优秀突出者会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这些机制保证每个人都会认真工作努力避免差错。制度催生了一个个具有高度职业化的人。

职业化这个词并不是说西装革履,穿戴整齐等外在形象。

职业化是指沟通和做事所体现的专业能力和态度。下面以此展开说一下,专业能力、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和高效的沟通。

  • 精湛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打磨没有别的捷径,与付出的精力是成正比的。想获得精湛的专业能力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万小时定律就是明证。观察周边,但凡职场中发展很快的人,都是无比的勤奋的。有人说很多是运气好啊。别忘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哦。或者说实力也是运气的一部分。

  • 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树立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态度,可以对人有情绪,但不能做事不认真。

保证自己做的事情不会受情绪的干扰。工作中有很多上下游的分工,注定了下游会受制于上游。比如一个互联网生产线的上下游关系是:产品经理-开发-测试。按照流程,产品会出文档、需求给到开发来实现,开发实现完成后由测试来验证。

开发的进度和情绪容易受到产品的影响,可能因为某个不合理的需求,也可能因为确实忍受不了产品的态度。测试也常常因为开发的流程不规范或者不配合抱怨连连。

情绪是情绪,所有的情绪都应该在流程到自己范围之前倾诉完毕。

一旦流程走到自己这里,就应该放下情绪,体现自己的专业化,认真做自己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开发可以有意见,但是真正开始实现需求的时候,就要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满足场景避免bug。而测试开测后,也是要尽量避免无用的扯皮,专心找bug。

换个角度来说,流程到自己这里了,权责也一并到了。出了问题,第一个背锅的也是自己。消极怠工,带著情绪做事情最终坑的还是自己。

  • 高效的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但是高效的沟通并不容易。常常会陷入一种各说各话的境地。如果没有第三方的介入,双方可能会一直这样耗下去。造成低效沟通无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1. 对方没有理解自己的表达;
  2. 自己没有理解对对方的表达;
  3. 没有理解双方的差异点;

对于第一种情况,绝大部分原因是自己没有深刻理解想要表达的事情。能够理解的东西,表达时肯定会思路清晰且有条理。所以在沟通前一定要确保自己理解清楚了。至少是能够完整的复述自己的想法了。

对于第二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思维局限于自己的想法中,无法跳出局限,难以理解对方表述。也可能因为对方表述确实有问题。

这种场景下,有一个技巧,可以强迫自己按这样的方式 :「我理解你说的是不是这样的balabala...」。

这种句式既能强迫自己去认真思考对方的表述,也能向对方传达自己的理解,给出时间让对方理清思路。以便双方都能辨别其中的误区和差异。

加一个 「我理解你说的是不是」 就像一种仪式感,目的是告诉大脑:「我现在开始转换到对方的立场了哦,不用沉迷在自己的想法中了」。同时也在告诉对方,

「我现在开始复述你的想法了哦,如果表达有啥问题,你要及时纠正」。

第三种情况是前两种的衍生品。双方都理解彼此的观点后,差异点就显而易见了。当双方理解彼此后,往往会发现: 原来我们来说的压根不是同一件事情。或者 :原来我们俩说是同一件事情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再或者:其实我们俩的思考点结合在一起更完美。只是现在这种场景下,还是优先搞这个吧。

原文链接:职业化的认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块小屋。作者是某厂码农一枚,有事没事会写一些好玩的事情。


看了前面几个答案,我觉得职业化有一个简简单单能让别人觉得你职业化的方法。

开会,见客户,面试,早上上班——从不迟到。

我就觉得这人很职业化了。


做事靠谱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