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忘却的皇帝----建文帝

他被夹在“洪武”“永乐”两个明朝最成功的皇帝之间;在位期间又创立了“建文新政”和一个“秀才朝廷”;最后竟被自己叔叔夺位,以至生死不明。他,一个被太祖.成帝的光芒所掩埋太久被遗忘的皇帝----建文帝。

建文帝(1377—?)即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长子,朱元璋之孙。1392年,38岁的朱标时英年早逝,太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允炆便于1398太祖去世后年顺里成章继承皇位,年号建文。

21岁朱允炆正值壮年,登上九五至尊后。因小时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作风颇有儒家风范,治国方针与太祖大为不同,史称“建文新政”。太祖建年号为“洪武”,朱允炆却年号“建文”,这一文一武便耐人寻味。

一个不能被忘却的皇帝----建文帝

太祖一世戎马生涯,故多少有些右武。洪武年间文官的地位在有所下降,连六部尚书均只有二品。而建文帝却重新启用文官。像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文官,不但官至一品,并成为建文帝的主要智囊,文人在朝廷占据了大部分江山,故号称“秀才朝廷”;太祖历来以刚猛治国,雄性好猜。晚期更是屡兴大狱,连续发生胡惟庸,蓝玉案,涉及人员上万人。连李善长这样的开国功臣也难逃厄运。

而建文帝坚持“仁德治国”,屡次修改,减轻了《大明律》中的刑法,宽刑省狱,使前朝不少冤案得以平反。据统计,建文年间的囚犯比洪武年间少了近三分之二,真可谓是以宽大为怀。建文帝登基后还减轻了昔曰太祖对江浙地区的田赋(当年太祖在与张士诚激战时,因当地的富绅极力依附张士诚,故太祖在称帝后当地进行了“复仇”),并对全国减轻赋税,赈济灾荒等。使刚建立不久的明朝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然而,在朱允炆的新政中,一项“削宗藩”政策却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昔曰太祖建立明朝以后,为加强统治。在位期间三次共封25人为藩王到全国各地。建文帝即位后,面对自己的藩王叔叔们,进行了削藩。

一个不能被忘却的皇帝----建文帝

三年间,先后消去了周,湘、齐等诸王,惟独剩下势力最大燕王朱棣未削平。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燕王朱棣已提前准备,以“清君侧”为借口先发制人(主要指齐泰,黄子澄二人),与1402年攻入首都南京(明朝首都在成帝后才迁都北京),史称“靖难之役”。大批文臣殉国,建文帝也生死不明(一是自焚说,二是逃逸说,众家说法不一)。

建文帝朱允炆就这样结束了他为期4年的皇帝生涯,其后朱棣继承了皇位,史称“永乐大帝”。

有人说朱允炆太过柔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如果他像太祖坚持乱世用重典以刚猛治国,给诸王一种威慑力,使其畏之不前,他就不会殉国了。我以为不然,太祖固然成功,可其经常无端发生的杀戮,视人命如草芥。晚期更是做到了刘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做法实不可取。

一个不能被忘却的皇帝----建文帝

而建文帝却对大臣们以礼相待,言必称师。纵观历朝各帝,无人能出其右者,实在难能可贵。昔曰太祖以手中的屠刀让人屈服,今曰建文帝却用自己的一颗心让人臣服。南京被攻破时,多少文人为建文帝殉国方。

方孝儒宁诛十族也不愿背弃他;齐泰,黄子澄全家被戮而面无惧色;陈迪被割耳鼻,入油锅,终不下跪.....敢问太祖,成祖能让群臣们作到“士为知己亡”吗?你不觉得建文帝无形的刀的太祖有行的刀更有威力吗?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齐泰,黄子澄,方孝儒他们真的找到了一个值得托付的皇帝,一个仁慈,善良的皇帝。

他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一个在明十六帝中无画像,无谥号(直到清乾隆元年,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连年号都被删除(朱棣称帝后将建文元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一个在人们心中走过场的皇帝。他的功绩与太祖,成祖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的名字甚至不如崇祯响亮。

可是他却有一颗人仁慈,善良,坦成待人的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