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可以先百度建筑学必读书籍,有从大一到大四的书单,虽然是比较久远的整理了,但还是会受益颇多的。先分析大师作品,从泛读到精读到分析平立剖,逐渐培养建筑的感觉,然后进行实操比较重要。但设计这件事是真的需要老师来看、来点评的,因为我们初入门的浅薄,很多时候自己做的东西自以为还不错,但并非如此,所以还得要受得起批评才行,现在回想起大一大二时的自大也是有些惭愧。其实也不只是老师,学长学姐这些前辈也一样值得学习。在大学建筑系中的学习,让我觉得每一年都仿佛一个世纪,并非是时间难熬,而是回想起一年来的成长,每一年都能学习到无数新的东西,每一年的心境变化都极大,所以我觉得凡是好的前辈都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再来我觉得审美很重要,去欣赏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去欣赏电影、音乐,去欣赏哲学思想、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之类的......以及去参观建筑并且感受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慢慢会发现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灵感。还有手绘的练习,虽然一开始会觉得它像软体一样只是一种工具,但手绘教给我们看待建筑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如何构图、什么是黑白明暗、什么是色彩等等等等,这些变化都是潜移默化存在的。建议你了解同济或清华大一到大四的课表,根据他们每一年上课的顺序梳理自学的脉络。

我大一被录入土木,明明第一志愿是建筑,至今不知道为何。。第一年我也觉得建筑自学是很简单的,考研也不过就是快题设计而已,剩下的就是历史物理这些背诵的东西,平常看看建筑的闲书就自以为能全靠自学考上老八校的研。但当我大二转入建筑,一年内做掉两年的作业,才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如若没有进入建筑学系统学习,我或许不会体会到建筑设计不是快题所谓的那些技巧和平面,而是空间表达带给我的那些情感,以及我在想像空间、设计空间时的那种欣喜吧。还记得第一次做柯布一些小住宅的模型,才体会到大师真的是大师,不是我们看看他们那些看似简单的平面,就能一眼抓到精髓的,需要不断地研究并尝试表达。

其实软体这件事,我反倒是觉得不急,它只是我们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当然也是重要的,但并非是第一步的。学习一个软体其实很快,但倘若学了不用,或者自以为学完了自己就厉害了,它就只是桌面上一个好看的图标而已。倒不如先把前期的东西做好了,再进行软体的部分,有思想了再去学习表达比较好,不然会被那些好看的图吸引,可能会陷入做好看的图就是建筑的标准这种误解。

泻药就是,这个过程会比你想像得漫长而辛苦百倍千倍,但倘若真的喜欢,那这辛苦就是幸福,所做的设计就会让你无法自拔,带著无法妥协的倔强,看著从脑海中到图纸上成型的空间,那种成就感真的太让人满足了哈哈,虽然常常第二年就会觉得前一年做的东西都是bull shit。。。

刚看完电影的人生如此幸福哈哈,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的一条,大概看到身处迷途的人总是忍不住想把经验分享吧。仅供参考哦,因为他们都说我总是把所有事情都想得那么美好,大概还是个天真的人吧,不知道这样的天真我还能坚持多久。加油吧!我也借此文共勉!

希望你永远有坚韧的毅力,永不熄灭的热情,永远对建筑抱有深爱,对空间有著执迷不悟的深情。


Cad/3dmax/sketch up/lumion
首先为楼主打call,我也是自学的,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入门书籍,我最开始看的很杂,建筑史,设计,艺术,著名建筑师书籍等都看了些,但是很难整合成宏观系统。推荐先看宏观介绍类的吧,比如《建筑空间组合论》,一个最入门的书籍了。

个人觉得理论类知识只要你刻苦,肯花时间,可以达到比同年龄段科班出身更高的水平。

对于设计来说确实是跨专业自学中一个困难的地方,缺的是案例积累,老师点评,讨论,调研等各个过程,基本软体学会了也不代表能做好的设计。最好能和建筑专业的老师学生交流,不然提升是比较缓慢的。直到我参与了真正实际项目,才应该算是初步理解了建筑设计。

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书籍都要看。历史哲学也要看。告诉你什么CAD SU的都是歪门邪道的 你要学的是 建筑学。如果是绘图员可以学这些软体。建筑师最重要的是思考。推荐几本书吧:中、外建筑史。建筑初步。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空间组合论。或者注册考试的教程,虽然粗放,但也很全面。至于什么画图软体什么时候学都可以。但建筑师学的是建筑修养。与软体无关,希望你学有所成!


看一遍 建筑家安藤忠雄 历史也许会惊人的相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