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個重視禮法的朝代,凡事講求合於禮法,帝后之喪尤然。體現儒家傳統的喪葬禮儀,並吸收了前代皇族的某些喪葬儀式,形成兩宋繁瑣的皇族喪禮。唐代《貞觀禮》〈國恤篇〉中對於皇族喪禮有所規定,但隨着該篇章的刪除,皇族喪禮變得無本可依。取而代之的是用儀注的方式,由有司預先安排皇帝的後事,同時詳細記錄喪禮過程,爲後世辦理皇帝喪禮時提供參考。雖然使帝后喪禮有一定的準則可循,但少了如同〈國恤篇〉的禮制約束,儀式的具體過程往往因人而異,以下根據文獻記載說明宋代皇帝的喪葬流程,可分爲葬前的喪禮、葬禮、葬後祭禮三階段。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燭影斧聲

(一)葬前的喪禮

葬前的喪禮,包括宣遺詔、任命山陵五使和負責其它喪葬事務的官員;成服各依尊卑、親疏的差異,穿上不同的喪服。葬禮爲安葬死者的禮儀,過程始自啓欑宮,終至掩皇堂完成下葬,葬後有虞祭和祔廟等禮儀。在此彙整皇帝喪葬禮儀的內容大要。

皇帝駕崩後,首先由宰臣宣讀遺詔。遺詔又稱“遺制”,是皇帝生前擬定的詔令,用以交代身後事,《宋會要‧歷代大行喪禮》和《宋大詔令集》現存太祖至哲宗和孝宗至寧宗,共計十道遺詔。從現存的文獻記載中可得知,每位皇帝的遺詔內容不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某些規則。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永昌陵·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

其一,遺詔開頭敘述本人在位時成就,多爲掩惡溢美之辭;或稱在位期間竭盡心力,唯恐辜負先皇的囑託;又說明本人患病的原因,理由不外乎是積勞成疾,雖然嘗試過各種可能的醫治方法,但病情始終沒有好轉。

其二,提到繼任人選,形容嗣君的人品,並解釋立嗣原因,其中也不乏溢美之辭,通常稱皇太子的人品極佳,因而選擇他當儲君,“可於柩前即皇帝位”;囑咐新君應尊皇太后爲太皇太后、皇后爲皇太后、皇妃爲皇太妃,並命后妃們協助新君處理政事。嗣君“柩前即皇帝位”,表現出皇帝喪禮所具備的意義,不僅只是單純的喪葬禮儀。新君在主持喪禮的過程中,同時也繼承大位,象徵政權得以延續。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永昌陵·局部

其三,“諸軍賞給”,遺詔都囑咐嗣君自主辦理,加上現存的相關記載不多,詳細狀況已經不得而知。

其四,關於服喪與陵制,謂“喪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務從儉約”之語見於每道遺詔,其在南宋皇帝的遺制明確規定“無禁祠祀嫁娶”。

最後,在遺詔結尾則訓勉文武大臣,務必輔佐嗣君,使江山社稷得以穩固。

據《宋史》、《宋會要》等相關史料所載,大致可知喪禮過程如下:遺詔宣佈後,羣臣發哀,之後移班謁見新帝,祝賀新帝即位,並對皇帝和太后表達慰問之意。此後接續一系列的喪禮程序,“臨”是文獻記載中出現最頻繁的字眼。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萬曆會稽縣誌·會稽縣境圖》中的南宋陵園

“臨”即哭吊死者。舉凡皇帝駕崩當日或三日內、大殮成服、小大祥、禫除、朔望、卒哭、啓欑宮、啓奠,羣臣都要臨,並進名奉慰。從駕崩日算起的二七日或三七日(第十四日或第二十一日)開始,每隔七日,羣臣要入臨,四十九日止。

在其他喪禮程序開始之前,由新帝先任命負責喪葬事務的官員若干名,其中最重要的爲山陵五使,五使之首的山陵使慣例由宰相擔任,其他有禮儀使、儀仗使、鹵簿使、橋道頓遞使。其次,任命山陵按行使,負責陵地勘察。又,撰陵名、哀冊文、諡冊文和議諡號事,亦各置有大臣負責。

北宋時,並遣使至契丹告哀,而契丹遣祭奠使,至宋廷奠祭大行皇帝。按,兩國互通使節弔祭,是澶淵之盟訂立後纔有的慣例,未見太祖和太宗兩朝有此記載。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澶淵之盟

皇帝駕崩後的四至八天“大殮成服”,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大殮”是將亡者的遺體移入棺內,“成服”則是生者按照和死者的親疏、尊卑關係,各依服制穿着喪服,成服後即進入喪期,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必須按照規定穿着不同的喪服。成服日按例舉行祭奠儀式,據載:

有司備祭饌,皇帝就殿上御位、宰臣文武百官就位哭,十五舉音,再拜。皇帝行祭奠之禮,太尉進酒,近臣讀祝文,再拜。太常卿贊導禮畢,皇帝垂帽即御座,羣臣奉慰。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皇帝駕崩後的第十二日爲小祥日,據載:

所司備祭饌,皇帝就殿上御位,宰臣文武百官就位哭,十五舉音,再拜。皇帝行禮訖,就東間御座。百僚移班奉慰訖,皇帝釋衰服,文武以上並改服布襆頭、布襴衫、腰絰、布袴。 

祭奠儀式之後,皇帝和羣臣將成服時所穿的喪服換成小祥服。“小祥”本是死者週年祭禮,但宋代皇帝喪禮採“以日易月”之制,即是日數代替月數,故以第十二日爲“小祥”。“大祥”是兩週年祭禮,“以日易月”爲皇帝崩後的第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大祥日按例也要舉行祭奠,但未見有北宋大祥日祭奠儀式的具體內容。南宋則有留下詳細的祭奠儀式記載:

大祥祭以後,皇帝和羣臣將小祥服換成大祥服。禫是除服祭禮,本應該在大祥之後的第三個月,以日易月爲大祥後的第三日,禫祭以後除服,可恢復正常生活(皇帝繼續服喪於內廷)。

陵地勘察和上諡號是皇帝喪禮中的重要程序。宋代改變漢、唐預先營建壽陵的制度,皇帝駕崩之後纔開始建造陵寢,而且必須在下葬前,也就是七個月之內完成。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司天監

在建造帝陵之前,由山陵按行使和司天監等官員進行陵地勘察,找出適合修建陵寢的地方,時間在禫除和卒哭之間,此過程稱爲按行。按行使將勘察結果報告皇帝,並附上地圖,之後皇帝會派遣官員覆按,如皇帝對於覆按結果無異議,建造陵寢地點就正式確立。朝臣議定諡號,諡冊文通常由宰臣負責撰,翰林學士負責撰諡議,然後將諡號、諡議上報皇帝同意後,另刻諡號寶冊,由宰臣攝太尉率羣臣奉諡號寶冊告於南郊(仁宗喪禮以後,改爲“請諡於南郊”)。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宋六陵考古現場

(二)葬禮

完成一系列的喪禮儀式和備葬工作之後,待預先選定的葬期來到時,即開始葬禮。“啓欑宮”可視爲葬禮的開端,撤除“掩欑宮”時所搭蓋的暫殯之處,啓欑前三日,京城禁音樂。發引日,皇帝服初喪服,於梓宮前行啓奠,升梓宮於龍輴,行祖奠。祖奠結束後,皇帝徒步慟哭,親王、宗室從至城外幄次,梓宮升轝,行遣奠之禮,由宰臣攝中書令讀哀冊。哀冊讀畢,皇帝至大升轝前哭盡哀,稽顙再拜奉辭,退還幕殿。侍中至轝前跪,奏請靈駕進發,山陵使以下進名奉辭皇帝。靈駕發引以後,皇帝釋衰服還宮,羣臣出都城外奉辭。大行皇帝梓宮到達陵地後,會先奉安於下宮數日,待司天監選定的吉日掩皇堂。

宋代皇帝駕崩後的喪葬流程

宋六陵 碑

(三)葬後祭禮

葬禮結束後,尚有四項重要祭禮,即虞祭、袝祭、祥祭與禫祭。虞祭之禮,乃陵宮掩蔽後,襄事官員奉虞主返京入宮所舉行。分爲途中之虞與殿中之虞,共行九次。其間,途中行虞祭的次數,諸帝喪間並不一致。九虞後數日,神主祔廟,行祔饗之祭,爲死者與祖先合享之祭禮,時以早先去世皇后升配。

過世滿一週年爲“小祥”(此爲三年喪的祥祭,以下同),舉行祭奠之禮。通常在小祥日前、後半月禁樂,前、後五日不視事。還有行香、奠酹、至佛寺燒香等儀式。小祥日當天,羣臣進名奉慰。“大祥”爲兩週年祭禮,細節大致和“小祥”相同。大祥次月行“禫祭”,即除服,次月從吉。禫除和從吉的時間在宋代諸帝喪間並不一致。


參考文獻:

  • 《宋會要》
  • 《宋史》
  • 《崇豐二陵集禮》
  • 《宋大詔令集》
  • 《貞觀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