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談幾點,我也是最近才研習北宋史,高中理科生,只知道點事,看不透深層次的東西,本文深度一般,戰略高度不高。如有錯誤,也請指出。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跑題,手機碼字,也挺不易。說了為什麼不是折家,說了為什麼不是其他家,說了為什麼是楊家。

1.楊家將是改編出的小說,最早是民間茶肆酒樓的說書人進行宣傳的,這一點上,民間基礎很好。

2.折家人是党項人,宋明時代,並不能把他們視作自己國家的榮耀,倘使宣傳某某大將的戰功,還是內附的蕃族將領,不是那麼回事。

3.北宋的漢家將門,比較長久、軍功多、猛人多的,首先是種家將:

第一代種世衡,大儒种放之侄,蔭補入仕,宋夏戰爭時,受范仲淹提攜賞識,不過並未參與那場宋夏戰爭的主要會戰。不過歐陽修後來評價那個時代的西軍,舉出兩個佼佼者,一是狄青,官至樞相,打過西夏,不過是並非大會戰中參與。平定儂智高叛亂。而種世衡僅官至兵馬鈐轄。

第二代,種古、種診、種諤、種誼。皆世衡之子。齒序1、2、5、8。主要是種諤,一生參與四次以上與西夏具有一定規模的會戰。五路伐夏主導者之一,也是其中一路主將,只是五路伐夏大戰略上並不高明,信息上、策略上,都太賭了。而種諤也被王安石評價:「事成則卿,不成則烹。」種誼曾智擒吐蕃的鬼章,被延州人稱為「勝精兵二十萬」。

第三代,種朴(種諤之子)、种師道、种師中(後二者皆種記之子,種記亦世衡之子)。種諤築城羅兀,後方廣銳軍叛亂,種朴獻策,宋軍幾乎全身而退。後來熟蕃反,種朴被命令去前線守城,主帥要求他出擊,種朴無奈出擊,遇伏,戰死。种師道是金軍南下時宋軍主帥,宋欽宗後來感嘆,如自己當時將防務事宜全部交由師道,亦不至於敗亡。事迹亦不必說了。种師中在帶軍自西來援時,被姚平仲(亦西軍將門姚家名將)催促,和堂兄一樣急進遇伏,戰死。

西軍除了種家,再就是姚家算是佼佼者。

其它將門的話,北宋公認的兩大將,一是李繼隆,當時唯一能和耶律休哥打的有來有回的人,他是國初名將李處耘兒子,他的上黨李家;二是曹瑋,鎮守西關四十年,把党項、吐蕃打得抬不起頭,吐蕃首領唃廝啰,是吐蕃贊普嫡系後代,我簡單了解過,年幼被擁立,本來是打算當做傀儡主子,這人很有康熙內味,沒想到他是個猛男,掌權後的統治堪稱使吐蕃「中興」。但他聽見曹瑋的名字卻「以手加額」。曹瑋是國初名將曹彬的兒子。曹瑋的侄女,是宋仁宗的皇后曹皇后。當時和宋代宦官第一名將秦翰一起向真宗上書伐党項,真宗沒同意,如果他們殺出去了,可能往後也沒韓范什麼事兒了,也沒有章楶什麼事兒了。

不過真正算三代以上的將門,個人認為也只有楊家將和種家將了。而楊家將屬於北漢降將、種家將屬於文轉武。上述那兩個人和家族固然強大,但都是外戚家族了,不好妄議了。他們的名字出現於茶樓酒肆,總不體面的。包括像太宗藩邸出身的高瓊和其子高繼勛家族,也是外戚家族。英宗皇后即出於此家。

4.為什麼是楊家?

個人其實對於宋夏戰爭了解多,宋遼之戰不是太了解,下面可能出現以偏概全、說錯的情況,歡迎指出。

楊家將屬於北漢降將,而北漢是由契丹扶立的,類似後晉那樣的政權。在宋遼戰爭中,楊業的表現,足以說是「忠」、「能」。不管是全線崩潰中的獨秀,還是被抓住之後絕食而死,都太值得褒揚,也太值得創作成文學作品、或者傳頌,也格外讓人鼓舞。

楊家三代,卻不只三代,可以說是四代以上了,而且楊業之子也有多位猛男,楊業領兵進攻應、朔二州時,長子楊延昭擔任該軍的先鋒,奮戰於朔州城下,被亂箭射穿手臂,卻越戰越勇。與遼戰,八勝。被遼兵成為六郎星下凡,故為楊六郎。其子楊文廣亦名將。

對遼戰爭表現比較亮眼的個人認為是:李繼隆、張齊賢和楊家將。張齊賢是太祖發掘的人才,真宗朝宰相,時為知邊事第一人。神宗朝時,致仕的張方平曾對神宗說,對遼八十一役,唯張齊賢一勝,實際他不僅說錯,連張齊賢打勝仗的地點都說錯了。

而宋夏戰爭,第一次真正的大會戰是在仁宗時期,好水川、定川寨、三川口三次大敗後穩住局面的主要人物,卻是范仲淹和韓琦。後來北宋逐步蠶食西夏,主帥章楶,主將折可適。同時,種家將的功績看著也沒楊家將兩眼,世衡主要是收降拉攏蕃部,築城。古、誼一生中也就聯手打贏過一場。種諤一輩子大多戰役都是有點「賭」的,皆是主動進攻、強調兵貴神速,甚至常孤軍深入,但最後功虧一簣。築城羅兀,被陝西宣撫使,宰相韓絳韓子華賞識,本來很順利,奈何後方廣銳叛亂,差點打到永興軍(長安)。築城永樂更是被愣頭青徐禧插手,整個戰略大有騎虎難下之意味了,最後亦是失敗告終。

种師道、种師中、種朴,後兩者被坑死,种師道更是……如欽宗像當年唐代肅宗德宗任用郭子儀那樣任用种師道,也不過如此。不過沒人看過程啊,只有結果才有意義。輸了就是輸了。包括童貫北伐,徵辟他來,他那時已說不會有什麼結果,最後還是不得不去,亦未有大建樹。

如果一個不懂歷史的人,不懂政治的人來看,單看戰績,那楊家將也是比種家將的好看太多了。在宋遼戰爭中獨秀,在戍守北地時常勝。但種家將卻完全可以說運氣太不好了。

5.折家部分降金了。雖然折家後來在南宋還出了執政。

最後,推薦宋粉都推薦的北宋軍事史論著:曾瑞龍先生作品《經略幽燕》《拓邊西北》《北宋種氏將門之形成》。前兩個被宋粉們奉為圭臬,角度獨到,讀罷讓人覺得醍醐灌頂。最後一個是他的碩士論文。


晚節不保的典型:折家主力在女真南侵後就一直觀風色,救援太原也出工不出力,折家軍的脊梁骨其實就沒有了。女真佔領延州後,威逼折家基本盤,家主折可求在手握大軍的情況下,毅然投降了,後來還深度參與了女真的東征西討,也算是「皇協軍」吧。

折家這種作為,算「拱衛」大宋嗎?可以宣傳嗎?正能量在哪裡?你讓一直忠烈滿門直到楊再興的楊家將怎麼想?你讓後面拿著簡陋武器用命去和武裝到牙齒的女真鐵騎拼的河北義軍怎麼想?你讓一直致力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淮上朱重八怎麼想?你讓後來在抗戰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怎麼想?折家也可以宣傳?


佘太君你以為說的是誰呀?


不好說,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兩家聯姻吧,那呼延家也牛逼,宣傳也不太廣。主要是折家男丁少吧


折家投降了金朝

宣傳起來就比較尷尬了


楊家是大家族 大姓。

幾乎所有出名的楊姓人,都把自己的血脈傳承往弘農楊家上去靠。

漢高祖麾下楊喜,因砍殺項羽,分得一條右腿得以封侯。

真正發家的是楊喜後人:西漢丞相楊敞,後來有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四世三公」。三國的楊修,隋朝皇帝楊堅 楊廣 唐朝楊玉環 楊國忠 宋朝楊家將,明朝楊肇基,甚至萬曆三大征中播州之役被消滅的楊應龍,都是老楊家的後裔。

順便提一嘴:上告霍光謀反有功,獲封平通侯,遷中郎將的楊惲,也是弘農楊氏。


折家是軍閥。北宋陷落有折家軍保存實力的原因。正是因為折家在軍中實力,北宋才對摺家軍內部分化,正是因為朝廷對摺家內部分化,折家才會在北宋對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軍事行動採取坐視偏軍被契丹殘軍全殲。正是因為北宋軍隊糟糕的表現,讓女真起了非分之想,拉攏河北投降軍閥郭藥師一幫子,這才有了金國毀約攻打宋地。後期折家有所頓悟可是為時已晚,讓巔峰時期的完顏女真把折家精銳打垮了。


因為折家是地方軍閥沒有獻土歸降,其地盤和遼國毗鄰,政治立場不堅定,最後還投降了金國。種、楊 兩家直接歸附北宋朝廷擔任軍職,種家世居關中一直在和西夏對壘,楊家則統帥一支精騎在河北宋遼邊境戍守,這兩家很多族人最後都戰死沙場,沒有投降敵國,所以後世對種、楊兩家滿門忠義的故事大加讚賞,對最後投敵的折、吳兩家就沒這麼高的評價了。


楊家將是說書人編纂的,有很多誇大的成分。折家除了因為是党項人以外,最重要的是折家是藩鎮,或者說是形同藩鎮,有地盤有兵,宋朝有多忌憚藩鎮這裡就不用多說了,折家的地盤和軍隊數量都是受到嚴格限制的。

北宋頭號名將其實是應該是河湟開邊的王韶,切實的給宋朝打回來土地的就這一位,不是研究歷史的,也沒看過《宰執天下》的人估計都不知道有這麼一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