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國初期,禁軍大將符彥卿、王全斌,宰相范質等人都是後唐時代就入伍,然後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一路打工下來的名宿,趙匡胤親爹也是從後唐干到後周的宿將。這些宿將感覺就像是中超遼足名宿肇俊哲一樣,雖然效力的俱樂部名字不停的換,但人一直在遼足踢球。後晉、後漢、後周的建立者都是後唐宿將出身,其中只有後周建立者郭威雖然早年一度追隨澤潞節度使叛唐投梁,但不到一年就反正回到後唐陣營了。可以說北宋是繼承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一脈的。以後唐和後梁「漢賊不兩立」的對立來說,為何北宋官方修史時沒有把後梁算作偽梁,而是也算作正統合法政權?


這個事其實也很簡單,你這麼想,如果把後梁踢出正統政權序列,那麼就等於給後唐升了半級,從五代割據政權之一,變成了繼承大一統政權李唐合法性的、佔有絕對道義優勢的絕對正統政權了。

那麼好,把「偽梁」視為賊寇踢出去沒問題,那麼「偽晉」憑什麼還能放在正統序列里呢?同樣都是「反唐」,石敬瑭比朱溫強在哪裡?賣了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合法性恐怕還沒人家好歹走了禪讓流程的朱溫高呢。

你要再把後晉也踢出去,那麼好了,後漢的合法性從哪來?

你說後梁是偽政權,後唐是撥亂反正,可以,好歹李存勖一家確實占著李唐宗室的名,而且也確實算是勤過王、(在朱溫自立之後)沒有反唐,說是為李唐復仇、延續正統,勉強可以。可你要把後晉也打成偽政權了,要說後漢撥亂反正,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李梁政權是誰滅的?李從益是誰殺的?他劉知遠有什麼臉面去「繼承」李唐或者後唐嗎?

如果「後梁沒有合法性」,那麼按照同樣的邏輯,後晉、後漢也一樣是沒有合法性的,那後面後周、趙宋的合法性打哪來?你玩禪讓的把戲,前朝之君都沒有正統性了,後朝還談什麼正統?

五十步笑百步的事,後梁要是偽朝,五代加上趙宋誰也別談什麼正統。

順便一說,五代史確實是有一種把後梁踢出正統的絕統論,但不是由後唐「繼承」李唐正統的,而是由後漢「重立正統」的,其正統性來源是「契丹入寇,天下無君」,後漢逐契丹而稱帝是為正統。雖然這個觀點支持者不多,但好歹是邏輯自洽的。單獨把後梁踢出去而保留後唐後晉的正統性,這邏輯是無法自洽的。

題主也提到了,宋初很多宿將打從後唐那會兒就入仕了,因此不少都有追隨後晉的「黑歷史」,把後晉打成偽朝絕對是要犯眾怒、要不得的,而既然要保留後晉的正統性,那麼半斤八兩的後梁,又憑什麼把人家踢出去呢?(古人觀念里「正統」這個東西是需要傳承的,梁承唐禪,後唐滅梁,這個正統才能順利交接到後唐,否則他直接自立稱帝了是沒有正統來源的,後梁是繞不過去的,只能選擇要麼承認它是正統,要麼聲稱它是偽朝,裝看不見那是不行的)。

最後,補充說明兩件事:

  1. 所謂「漢賊不兩立」,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李存勖自己也在這個事上猶猶豫豫的,還曾經遣人拜祭朱溫陵墓,惹得物議紛然,其實他自己也沒想明白要到底怎麼處理後梁的名分問題(按理說後唐比趙宋好處理多了,但李存勖底氣不足也在猶豫)。且朱溫的養子朱友謙他也沒殺,還一度賜予丹書鐵券寵幸非常(後來得罪伶人被殺了),說到底這就不是個「漢賊不兩立」的態度。李存勖雖然旗號打得好,但他自己心裡也明白梁晉之間說穿了就是節度使私怨而已,後梁搶先滅唐給了他「討賊」的口實,但說到底他稱帝的合法性也並不比後梁高出太多。
  2. 其實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歐陽修專門寫了回答的。題主可以看一下《正統論》,我把相關段落貼在這裡:

五代之得國者,皆賊亂之君也。而獨偽梁而黜之者,因惡梁者之私論也。唐自僖、昭以來,不能制命於四海,而方鎮之兵作。已而小者並於大,弱者服於強。其尤強者,朱氏以梁,李氏以晉,共起而窺唐,而梁先得之。李氏因之借名討賊,以與梁爭中國,而卒得之,其勢不得不以梁為偽也。而繼其後者,遂因之,使梁獨被此名也。夫梁固不得為正統,而唐、晉、漢、周何以得之?今皆黜之。

說明一下,在歐陽修晚年的觀點裡(儘管他的《新五代史》以梁唐晉漢周為主線,其他十國為支線),他是完全否認了五代所有朝廷的正統性的。歐陽修支持的是「李唐亡而絕統」,五代根本沒有正統,趙宋的正統性來自於「統一天下」本身,因為「統一」二重建正統的觀點。當然,歐陽修這個說法只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宋廷官方的態度,但這裡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

五代的正統性,在邏輯自洽的前提下,要麼可以都是正統,要麼可以都不是正統,或者以「驅逐契丹」為由的漢、周、宋正統論也有一點道理,但是要保留唐晉漢周四朝的正統單獨把梁踢出去,是很難建立起一個邏輯自洽的理論的。


謝邀,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之前這個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718512/answer/1527645448

北宋前中期官方對後梁的承認其實是有過很大反覆的

首先回溯到後周時期,顯德元年,郭威簽發了一道詔令

梁室受命,奄有中原,當曆數之有歸,亦神器之所在。潞王踐阼,承紹唐基,累年司牧於生靈,諸夏奉承於正朔。庄宗克複,以朱氏為偽朝:晉祖統臨,以清泰為偽號。所宜追正,庶協通規。今後不得名梁朝為偽朝,潞王為偽主。——《冊府元龜》卷九六

顯德元年(954)正月丙子,「今後不得以梁朝及清泰朝為偽朝、偽主。」——《舊五代史·周太祖紀四》

後周太祖在位初期,當時後周朝廷承認的正統君主只有後唐庄宗、明宗、閔帝、後晉高祖、出帝、後漢高祖、隱帝,且不說後梁二帝,連清泰帝李從珂都不被當時的官方承認。究其原因,也是繼承前代政治遺產所帶來的遺留。後唐一朝不承認後梁二帝、石敬瑭不承認李從珂,郭威剛即位的時候因循舊例、也全部照單全收。但顯德元年後,郭威就改變了態度,承認後梁以及後唐李從珂的正統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後唐之事的年代相對久遠,當時梁唐、唐(李從珂)晉之間不死不休的對峙局面已經不存在,而且經歷過這段戰事的高級將領也大多故去或者遠離了政治中心,正閏之爭在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所以周太祖和周世宗有意淡化這個問題,二是當時北漢尚在,北漢和後周對峙的局面與當年梁晉爭雄、石敬瑭李從珂對立的局面還是頗為類似的,此時抬高後梁的地位也是一種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映射。當然,郭威作為後唐一系河東集團出身的將領,畢竟郭威的父親為李克用所擢用的刺史,後死於對劉仁恭的戰事,郭威本人又追隨李存勖參與了夾河戰陣(郭威:夾河戰陣,朕預其間,語出自冊府元龜),雖然郭威承認了後梁的正統,但同樣仍然照舊承認後唐為唐朝延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威以李嗣源之孫李重玉作為唐朝後人祭祀唐高祖、太宗宗廟。

丁亥,詔:「唐朝五廟(唐高祖、唐太宗、後唐庄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舊在至德宮安置,應屬徽陵莊田園舍,宜令新除右監門將軍李重玉為主。其緣陵緣廟法物,除合留外,所有金銀器物,充遷葬故淑妃王氏及許王從益外,其餘並給與重玉及尼惠英、惠燈、惠能、惠嚴等。令重玉以時祀陵廟,務在豐潔。」重玉,故皇城使李從璨之子,明宗之孫,惠英等亦明宗親屬也,故帝授重玉官秩,令主先祀,恤王者之後也。——《舊五代史·卷一百十二·周太祖本紀三》

簡而言之,郭威同時以後梁為正統,又依然承認後唐為唐朝的一部分,二者看似矛盾,其實都是出於現實政治需要而做出的妥協,承認後梁正統系針對當時後周面臨的外部形勢,以承認後梁來映射當時時勢、進而否定北漢作為後漢延續的正統;而承認後唐和唐朝的同一性則是針對內部維穩,通過認可後唐滅梁系「中興唐朝」的正當性,以承認宿將們在滅梁戰爭中的功業,團結安撫那些後唐以來依然健在、且名望崇高的元勛(比如符彥卿、安審琦這些後唐以來的軍方元老,雖然逐漸淡出了權力中心,但影響力依然存在)。但郭威以後梁為正統的舉措確實在無意間動搖了以前以後梁為偽朝的舊正統體系,「五代」稱謂的雛形此時已經成形。

到了960年,趙匡胤代周建宋,北宋剛立國之時,面臨的情況和後周區別不大,北邊的北漢一直沒滅,北漢這個自稱承繼後漢正統的太原小朝廷不管是地利上還是名分上,一直都是中原朝廷的一根心頭刺,所以當時趙宋君臣也大致上沿襲了後周以來的觀念:即既客觀上承認後梁的正統,又繼續承認後唐是唐朝的中興和復國,在後梁後唐正閏的問題上趙匡胤繼續郭威郭榮的策略去當老好人,這攤稀泥就這麼繼續攪和下去了,因而在宋初首次出現了「五代」的稱謂

(建隆年間)「范質以五代實錄共三百六十卷為繁,遂總為一部,命曰通錄」,

乾德元年(963),「監修國史王溥又上新修梁、後唐、晉、漢、周《五代會要》三十卷」

有《五代通錄》和《五代會要》藍本,最終在開寶七年(977年),作為北宋官修正史的《舊五代史》正式問世,後梁被列入帝紀,後梁的正統地位在宋初暫時是被北宋官方確立起來了。

不過很快以後梁為正統的官方論調就發生了重大反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消滅北漢,並拆毀了太原城,徹底結束了後周以來河東抗衡中原的時代,天下初定,宋太宗確定了五德體系中趙宋的「德運」,以後唐「中興唐祚」,將後唐與唐看作一代,為土德,而以後梁為「羿浞王莽」不列入正朔,從而確認了趙宋的「火德」

右散騎常侍徐鉉等奏議曰,五運相承,國家大事。著於前載,具有明文。頃以唐季喪亂,朱梁篡代。庄宗早編,屬籍繼立。親雪國讎,天下稱慶。即以梁比羿浞王莽之徒,不可以為正統也。庄宗中興唐祚,重新土運。自後數姓相傳。晉以金,漢以水,周以木,天造皇宋,運膺火德。……從之。

朱梁篡代,同夫羿浞王莽,非可當於運序。庄宗早編屬籍,親雪國讎,中興唐祚,遂承其運。土生金,晉承唐為金德。金生水,漢承晉為水德。水生木,周承漢為木德。木生火,皇朝承周遂為火德……徐鉉等議,以為皇宋運膺火德,祀赤帝為感生,於今積年,不可輕議改易。詔從鉉議。

可見後梁雖然在宋太祖朝短暫的通過《舊五代史》正名了,但在宋太宗朝,隨著宋滅北漢、汴晉二地的歸一,後梁就此失去影射時事的利用價值而再次被趙宋朝廷打回原形,成為非常弔詭的「無德無統」,此外,真宗朝宰相王欽若主持編撰的官方類書《冊府元龜》以「帝王部」的形式確定正統王朝,直接以後唐武皇李克用承繼唐哀帝而後梁則被打入了非正統的「閏位部」,王欽若在總序里也解釋了這樣處理的緣由

朱梁建國,如秦之暴,雖宅中夏,不當正位。同光纘服,再承絕緒。晉承唐後,是為金德

其後唐氏衰微,朱梁凌奪,雖則稱金行、宅天邑,然而庄宗以長安之屬籍,總大鹵之兵威,自是中興,殄茲仇敵,首藏於大社,家靡於遺統,斯亦不得為正矣。

此外,還有其他事例證明了宋初關於後梁正統論的驚天翻轉,據歐陽修所言:「李昉等編次前世年號為一篇,藏之秘府,而昉等以梁為偽。……今又司天所用《崇天曆》承後唐書天佑至十九年而盡,黜梁所建號」,《崇天曆》不取朱梁年號,而代以後唐所用天佑之號,反映了司歷者的五代史觀。而且,宋仁宗時期錄五代後裔一事可以看出後梁地位如何,其中一開始計劃優待朱溫一族後裔引起了北宋朝野上下很大反彈,石介公然激烈的反對,堅持「朱梁、劉漢不當求其後裔爾」,而「(梁適)上疏論朱全忠乃唐之賊臣,今錄其後,不可以為勸」,最終「上是其言」,在梁適的堅持下優待後梁後裔的事情不了了之了。

可見北宋前期對於以後梁為正統一事,北宋朝廷的態度經歷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宋太祖朝和太宗朝前期,出於對抗自詡繼承後漢的北漢正統名分的實際政治需要,北宋朝廷暫且承認了後梁正統,而以宋太宗滅北漢為分界點,從宋太宗至仁宗朝前期,後梁在北宋君臣眼中,依然被當成非正統的閏朝對待。總的來說,北宋前中期的大多數時期,在官方層面,以後梁為偽朝的一派一直掌握著話語權(代表王欽若、李昉、徐鉉、梁適);而在私人史學領域,人們顯然更傾向於淡化這個問題,乃至基本認同後周太祖的主張,客觀上承認後梁的正統地位(代表有司馬光以及早年的歐陽修等)。

但隨著時間推移,北宋中期以後,隨著儒學復興的時代思潮,五代這個「最不像樣的時代」讓宋人漸生鄙視之心,甚至被貶稱為「五季」,徹底顛覆了五代正統論,五代這個一度享有崇高的正統地位的時代,在史學家的筆下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這裡推薦王浦江《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和陳曉瑩《兩宋關於五代十國史的研究》兩本資料,對五代的正統問題有過詳細的論述


如果李存勖蕩平天下,成立大一統王朝並延續一百年以上,那麼朱梁毫無意義會被打到袁術的仲家帝國、黃巢的齊帝國一個檔次,是傳統史書上的「偽政權」。然而李存勖很快失敗了,後唐不久也被推翻,滑落到和後梁一個水平,這給人的直接感官便是這倆半斤八兩。

至於朱梁成為正統,除了上述這點,還有便是神權(五德終始)理念兜著。此外還有第三點,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

朱溫為什麼急切的消滅李唐?

連「賜九錫」這種傳統禪(篡)讓(位)套路都懶得走,直接廢帝自立,是他沒文化嗎?他沒文化難道敬翔也沒文化?是他吃相難看,急於權利慾嗎?有,但不是關鍵。是他怕夜長夢多,擔心唐室又贏得人心嗎?這個因素很大,但也不是關鍵。

關鍵在於唐朝的廢立涉及了全天下武將文臣的權力:黃巢起義席捲天下、秦宗權禍亂中原、孫儒攪擾江南,這三件事兒是連著發生的,唐朝朝廷為了籠絡人心去平叛,瘋狂發放「空白告身」,一張紙寫著官位、職位、爵位、勛位等等高官,然後遍地撒,使得「紫衣多如狗,四品滿地走」,對於唐朝來說自己只是「費紙」,而對於得到「告身」的人來說,都眼巴巴、攥著這些紙等著朝廷兌現吶!

如果朱溫繼續擁立唐朝,哪怕是個傀儡皇帝,只要還是唐朝,那麼這些「空白告身」就有合法性,作為唐帝國執政人的朱溫必須兌現,否則朱溫將傷害一大批手握空白告身的人,樹敵之多與篡位無異,可是!如果朱溫去兌現了這些告身,勢必導致自己嫡系文武的官職不夠分,引起眾叛親離,那自己還是藥丸,所以朱溫選擇快刀斬亂麻,迅速終結唐朝,否認這些空白告身的合法性,並且大力提拔自己嫡系文武身居高位,追認舊唐時的、與自己親善的節度使為朱梁的節度使,廢掉了唐廷的官僚系統,換上自己的官僚系統。

那麼後唐李存勖又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李存勖有自己的基本盤,即乃祖李國昌、乃父李克用的晉系。

其次,李存勖為了統戰,抗衡後梁,籠絡舊唐文武歸降,一直奉唐正朔,自己後來又稱唐帝,你既然是唐帝,代表舊唐王朝,那麼舊唐發布的那些「告身」你就要認吧?舊唐遺老遺少,奔走呼號,「晉王來了,大唐復辟了,青天就有了!」,紛紛拿著壓箱底的唐朝告身找李存勖兌現,李存勖全部照收。

最後,李存勖擊敗後梁是通過閃擊戰的方式,他的晉王系文武官員本身不具備徹底征服後梁的實力,這使得他意外取勝,逼死梁帝朱友貞,但是,後梁的文武系統仍然存在,為了儘快安定,避免後梁復辟,李存勖同樣承認後梁的官僚系統合法性,國號改個名字,你該是啥官兒還是啥官兒,只懲了敬翔少數「首惡」而已。

李存勖的這種作為,說好聽點是「協和晉唐梁三系官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為後唐快速取得中原奠定了基礎。但後遺症便是「官僚系統爆炸了!」,你李存勖的財政根本養活不了這麼多官僚,財政都給官僚們發工資了,給將士的錢就不夠了,況且晉、唐、梁三系官僚本就互相看不起,在矛盾重重中,後唐在取得對前蜀的軍事勝利後,轟然崩塌。

李存勖死後,李嗣源當權,雖然國號還是唐,但是再有人拿著唐朝時的告身要求兌現官位時,李嗣源只一個字:「滾!」,所以以後王朝更迭走馬燈,但萬變不離其宗,官僚系統上層是河東集團,但基層還是後梁的底色,如果後梁是「偽朝」,那麼這些後梁留下的官僚基層又是什麼?


這裡面其實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中國古代史紀年的技術問題,一個是政治合法性問題。

關於政治合法性的問題很多人都講了,大體來說就是兩個部分。一是由於五代至宋的傳承關係,徹底否定後梁容易導致此後五朝的合法性傳承中斷。二是後梁的合法性問題在五代裡面屬於較弱的一個,可以被後唐否定,所以才會一直出現爭議。

還有一個是技術問題。

怎麼紀年?

在秦漢之際也有過幾年的紀年空白,當時人們還習慣用王號紀年,而且秦漢之際的歷史漢高祖貫穿始終,所以直接用漢高祖紀年,接下來就是漢朝,順順噹噹,也不麻煩。因此當時就用將空白年份直接改為漢王紀年的方式解決了。

漢武帝創立年號以後,先是給自己的一批年份補上了年號(到底從哪補的還有不同說法),然後就開始了年號紀年。從此之後就不再中斷了。兩漢之際形勢混亂,但是年號也能接得上。比如說王莽結束到了更始,更始完了就是劉秀。怎麼都好說。到了三國時代,最起碼建安延康黃初還是連著的。後來隋朝滅陳的時候就出了點難題。南朝是正統,隋朝就不是正統了?隋朝滅了南陳,又沒有改元,這就讓人很難受。但是總算是連著的。現在到了五代,問題來了:

你不承認後梁,或者乾脆五代都不承認,年號怎麼辦?

紀年會很麻煩。相當麻煩。

而且這裡還有個坑,就是五代時間短暫,很多文武官員都是延續下來的。他們早就習慣這些紀念了。這和楚漢相爭時期大家紀年都是「今王幾年」那種狀態還不一樣。

處理這個問題,在技術上是相當難受的。

我們現在取了個巧,直接用公元紀年。這個紀年原本是基督教的,我們取用的時候去掉了宗教性,用了也就用了。將來是不是要改,也是兩說。因為這個紀年和農曆區別性太大,而且對於年份四季的安排偏差很大,並且月令也很亂,其實是很不好用的。不過日月雙歷的模式可能要必然保留下來了,將來會不會更複雜也兩說。

最後直接搞成五代相繼,其實倒是個很省事的做法。儘管大家都不十分滿意。


不承認後梁難不成承認前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