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细节总是迷人的。拨开大明开元、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土木之变、万历革新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迷雾,我们发现那些升斗小民、基层官吏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用作家马伯庸的话来说,便是“沉寂于历史中的细节太迷人了”。他也就此为题创作了这本非虚构历史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旨在“通过丰富的细节来考察某一个切片、某一个维度。这些都是具体而微的细节,但恰恰从这些‘小’中,我们能真切地见到‘大’的意义。它就像是一台显微镜,通过检验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人体的健康程度”。

马伯庸的创作切入点很有意思,他选择了明朝的几段公案。所谓公案,也是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那种。甚至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当朝,当事人也未必能说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但作者运用严谨的治学精神,查阅了大量史料,才最终得以还原一个历史事件的雏形。

正如黑格尔所言,“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书中的六个案例,以讲述大明万历年间,徽州府下辖的歙县发生的“人丁丝绢纳税案”的《都是学霸惹的祸》为始,以正统年间,北京发生的一起私通冤案《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为终,向读者展现了明朝社会民间生活、基层政治管理的不同侧面。

若论本书有何现实意义?就说一个例子,《笔与灰的抉择》。现代家长望子成龙,学区房成了绝大部分家长的指望。在古代,倒是没有学区房一说,但风水是极为重要的。万历年间的婺源,因在连续几年的“秋闱”中屡次脱科,而引起恐慌。婺源一带山岭之间多灰户,常年在那里挖、挖、挖,有人便指出这么挖就是毁了龙脉。可是不让挖,灰户的生计怎么办?即使灰户深明大义,税收的缺口如何解决?就算地税收紧点,皇粮还是要交的,最后的考题还是交给了圣上。

如此看来,哪怕民间微小的动议,都有可能牵扯到整个朝野。社会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管理智慧的体现。而成就这种智慧的,正是那些淹没在历史细节里的民众、官吏,是他们的所作所为碾压出了历史的折痕,非常值得我们尊重。至于,“龙脉被毁”是否属实,反正折腾了这么一下,婺源学子几年后就结束了脱科的厄运。显然,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虽然“六个尘封已久的民生往事”不足以撼动历史巨轮的方向,但正是从这些“小”中,我们才能真切地见到“大”的意义。马伯庸扣准了本书写作的母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