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在整个民国学术圈都是岿然大师,自不待言。但他大名也曾销声匿迹数十年,养在深闺人未识。是1990年代,陆键东写出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风行一时,方引得他像出土文物一般重回大众视野,学者文盲,满国争说。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陈先生及家人在流离香港前后——16年将其在港数处住所全部找到

可以粗野一点讲,陈先生的“魂兮归来”,主要原因在于他被捎上了“文化热”的高速便车。八十九时代的人们,关心文化与学术的热情,古今中外都很罕见,据说纺织厂女工都要买黑格尔的美学书,性工作者的包包里也必携一本《文化苦旅》——虽然她们可能一句也不看。而从2000年前后开始,我们所谓的“国学”文化复古思潮又继之燃起,推尊陈先生之势更烈,导致如今他差不多已经是神殿中人了。

但就我自己阅读而言,不跟从地讲实话,我历来都认为陈先生被捧过火了。很多年前,易中天先生就写过《劝君免谈陈寅恪》的名文,我基本认同他的看法。


从现存各种材料来看,做为历史学家,陈寅恪无疑是一流的。论学问,在整个20世纪可以和他并列的并没几个。他十足大师风范,是真可上与乾嘉诸老、外与伯林罗素等西儒从容商讨之人。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江西修水陈氏一门三代: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1890—1969)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明白的是,所谓学者,终究是要靠著作来论定其高下、地位的。陈寅恪先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所写的作品,并没有展尽其才,他是赍志而没。以惟成果验明正身论,他如今的名望,确实是被夸大了。他最让后人遗憾的地方,当在于他有天才之具,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写出相匹的石破天惊的著述来——晚年积所有光阴与力量只为一和中国历史无关痛痒的伎女立传,甚至都是浪费才情。也因此,陈先生论成就,不要说与同时期西方的汤因比等同行去度短衡长了,即便是在民国学术群星中,也未见得就是一定是最特出的。

因为很显然,学者的伟大与否,尤其是一个史学研究者的伟大与否,最核心的评定标准是要看其著作,且要看他著作里所体现出来的创见,而不是口水营造出的箭垛式神话人物就能永远屹立于儒林文苑之中的。 历史上有太多学人,在他存身前后,为时人所共鉴,所以声望极高,但因“述而不作”,当同时的人离逝的差不多时,令名就会很自然地有所沉降。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陈先生墨迹

清末沈曾植、李宣龚那些人就是显例,日后的黄侃也当可能如此。陈先生也恐难逃时光摧洗之厄。


从这一点看,我从来都以为当神话消退以后,所有历史人物都将以著作公平地华山论剑之时,陈先生当从“奥林匹斯”神山走下,回到平常烟火人间,归队到一个杰出学者的评价本位来。

只因为,我个人阅读观感而言,从来都平实觉得,陈先生所留下“四稿一传”,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固然是金字招牌,几一字不易,但即便只是和同时代学人比起来,都不好说是更伟大的作品。他的学识,可能要远过于前后辈的罗振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钱穆、 钱锺书、饶宗颐、牟宗三诸杰,但是论著作的价值、创见的高下,则未必能轻松越过。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困守岁月,舐犊之情

“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可现在的热捧陈寅恪,我私心以为是过头的。陈先生的名山著作、学术创见,其意义、贡献及水准多少都是有点孚于人言的。我们的社会,一直没有怎么出现大的思想家或学问家,却有太多只爱八卦的人,有太多不亲践而影从的人。陈先生在他们眼里言中,不过是个代表高逼格的文化符号。也正因如此,陈先生这样一个研究高深学问、最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公众人物之人,这些年竟然家喻户晓,真让人雾里观花,隔空听禅,莫明其妙也。

总之,学问大不等于成就大。很多朋友瞎捧陈先生,其实从来就不看陈先生的书,或者也糊涂看了但没有比较周知的阅读,从而失去客观的判断。以这样的心态仰望前贤,即便磕头捣蒜,实际不过是消遣名公大家为列队拜佛之香客而已,未必比我的刻薄但坦诚要高明多少。


另外,陈先生在当代,之所以被高擡、被炒作,有心人也会知道,里面还有隐情。即陈先生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学术言说层面,而是被恭为知识分子独立精神象征存在的,甚至是被看成民主自由之先驱。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名山事业

陈先生一生,坚忍于世途,受裹挟于世潮,推重气节,守志不失,潜心学问,独立不移,这确实是事实。在他生前身后,能做到此等地步的知识分子也几乎没有,即顾准、钱锺书、吴宓等良知人物也是乏此决绝的。他的言行也好,精神也好,对彼时趋时党附,曲学阿世之人,无疑是个鞭笞,而风云过尽,残阳如血,寒风萧瑟,后继寥寥,更加显示出他“壮士不还”般的悲慨和可贵来。

但我必须指出的是,陈先生的这种形象也有被过度解读之虞,其被关注里携有太强烈的政治色彩,甚至某种程度上使得他本身的文化思想意蕴被夸大了。比如,很多朋友念兹在兹于他早年为王观堂写的挽辞,对里面提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字朗朗在诵,且将其视作开明之先烈,但却刻意忽视他本身的保守主义倾向,这也是割裂看待他的理念的。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盲翁不忘传述

陈先生的世界观其实是很奇特的,明朝灭亡满腔怀念,对满清颓败声声惋惜,对民国倒台也充满同情,种种迹象都显示出他思想的复杂性,等等例子实在太多。


所以,说白了,现在有很多人推重陈先生,不吝给他浑身贴满厚如盔甲的标签,不过就是一些别有怀抱之人,借陈先生说话而已。

典型如海外的余英时,国内的胡文辉诸大佬,礼赞陈先生起来真是无所不至,但细究起来就会明白他们不过就是意有所指,也加附了自己太多感情因素,实是锺馗打鬼,不是公心出发,不是求实之论。比如,陈先生的那些诗歌,他们以还原心曲的高尚理由,拼命加料,解读的面目全非,使得陈先生不仅声望有虚,实际本相都不免模糊如稀粥了。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清华大学照澜院2号原陈寅恪故居

也就说,陈先生的人品、操守,确实是沧海欲流中的英雄本色,但是这些都是学术之外的附加,很多解读也并非都对,层层加码之下,其人反倒不是越来越真实,其成就也不是愈来愈客观,而是不免都显得虚空了。甚至不客气地说,因为某些气候原因, 陈先生近些年来,基本就成创可贴了,有太多人要装得和他心贴心。但这样的名声,很多只是伴随着社会情状的起伏涨落得来,跟股票一般不确定。

所以,总体上,我个人还是感觉他被捧过火了。也许,这样的看法也和个人偏爱有关,我自己更推重的民国时期学人著作,是章太炎、王国维、熊十力、钱锺书四家。而且,我需要说明的是,我也很尊重陈先生,更无意唐突——我如有狂悖之处,我只承认误在浅薄,还有从心所欲瞎说了几句实话而已。

谈陈寅恪:作为民国学问家的他,真的被捧过火了么,我想说番实话

17年末,陈先生三女儿,重访桂林,为曾外祖父唐景崧扫墓

我想,说实话,守本心,做真人,本身就是纪念他、继承他精神遗产,最好的方式之一。同理,所有质疑我的朋友,其实也和我一起,走在小径分叉的同一精神道路上。

晚,闲谈几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