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文/大橙子

“柳线摇风晓气清,频频吹送机声。春光旖旎不胜情,我如小燕,君便似飞鹰。轻渡关山千万里,一朝际会风云。至高无上是飞行,殷情期盼,莫负好青春。”这是1946年为纪念抗战时期牺牲空军、发扬空军军魂所征集的中华民国空军军歌之一《西子姑娘》的选段。

提起抗日战争,大家可能会想到台儿庄会战、平型关大捷等地面的战役,想到张自忠、彭德怀等陆军将领,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空军。其实,空军在抗日战争得战史上也曾凭借血肉之躯立下了赫赫战功。

图/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01 第一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里,中国空军曾凭借英勇牺牲地精神和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帮助,有利地配合过地面部队的打击,取得过多次空战的胜利。

比如在淞沪会战的开始阶段,中国空军曾短暂地掌握过华东地区的制空权,在1937年8月14日到15日中国空军曾连续轰炸日军的地面目标公大纱厂、汇山码头、四川北路附近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江面的日军战舰等。其中著名的“八一四空战”(又称“笕桥空战”)也发生在这一时期,此战中空军第4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队迎击敌机,在己方仅一架飞机轻伤的情况下,以3:0的战绩击落敌方三架飞机。

再如徐州会战期间,空军曾出动飞机连续轰炸埠蚌、蒙城、临淮关等地日军机场,阻滞了三义寨、马牧集之敌的增援,有效支援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共出动六百二十七次,击落敌机二百二十七架,摧毁地面敌机一百四十架,炸沉炸伤敌舰船一百七十五艘,取得“二一八”、“四二九”、“五三一”、“八三”空战的胜利。

图/《冲天》,2015年台湾为记录抗日战争中罕为人知的空军故事而拍摄的纪录片

此外,空军还曾跨海奇袭台北、远征日本,特别是远征日本被许多外国报纸称为“人道的远征”,对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但在武器不如人、飞行员数量不如人、战略战术失误等条件的制约下,中国空军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几乎丧失打击能力。

以1938年日本空军对中国各地的部分攻击为例,1938年1月30日至31日,日空军袭击洛阳机场,击落升空飞机10架、击毁地面飞机有10余架;2月18日,日军空袭重庆,击毁飞机14架;同日,汉口机场亦遭攻击,击毁飞机18架;2 月25日,日军攻击南昌机场,击毁飞机38架等。

日本著名漫画家宫崎骏曾在杂志上刊登其为纪念中国空军仁道远征日本所创作的漫画

02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1941年底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陷后,空军基地西移入川,空军经过补充共有7个大队,1个独立中队,4个志愿队,共有飞机215架。轰炸机队驻成都、宜宾一带训练,驱逐机队则分驻重庆、成都、兰州等处。随着日本进攻方式的转变,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也从协助陆军作战转变为担任陪都及政治军事中心的防空。

在这一时期,中国空军也曾取得过一些战绩,如多次在兰垣、重庆、桂林等地的上空击毁敌机。甚至还曾主动出击,三炸敌空军前进据点运城机场,两次大举轰击日军最大的空军基地汉口,炸毁敌机近百架。

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台剧《一把青》剧照,主角之一郭轸为昆明空军军官学校(原中央航校)第十四期毕业生。

但总体来看,此时空军的处境已经甚为艰难。中国原有飞机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之前曾为中国提供飞机的苏联也因欧洲局势的紧张和中苏交通困难等原因停止了航材补给。

因飞机补给困难,此时的制空权基本上全部落入了日军手中。据统计,1941年5月3日到9月28日这五个月间,重庆遭受了日军32次空袭;仅1941年8月下旬就遭到了4次不分昼夜、呈波浪式的轮番轰炸,起飞轰炸机共2400架次,投弹15000发。抗日时期的三大惨案之一的“重庆隧道惨案”就发生在这一年的6月。

面对不停的空袭,中国方面或只起飞几架飞机拼死抵抗,或根本无力迎战。到年底时,中国仅剩下老旧飞机65架。

此外,就连飞行人员的训练都十分艰难。以昆明的空军军官学校(原中央航校)为例,学校为了避开日机空袭,不得不将训练时间定在黎明或下午四、五点钟之间,此种情况下,飞行员的培训工作收效极低。

昆明空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第一批留美学员Luck Field高级班毕业照,白十字为阵亡,红十字为病故。

03 第三阶段:1942年—1945年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开始积极向华提供军事援助。

其实早在1940年,蒋介石就曾委托陈纳德组建在华美国志愿航空队。1941年,第一批美国空军志愿队就已经以中国国民政府邀请的名义赴华参战。但直到年底,该队尚在缅甸进行训练。

1942年后,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虽然还未完全结束训练,但仍调两个中队到昆明担任防空任务。到五月底,这支志愿队已与中国空军合作,在缅甸、中国和越南上空作战一百多次,击落或击毁敌机二百六十多架,获得了“飞虎队”的称号。

1942年7月中美空军开始正式合作抗日。美方宣布美国志愿航空队解散,所留人员改编为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后扩编为第14航空队。1943年,为增进中美空军间的合作,决定成立中美空军混合团,双方各以三个大队配合作战,并设团司令部统辖,在编制上属于中国空军。

此外,美国还以租借的方式通过“驼峰航线”,由中美运输机将P-61型、P-38型、B-24型、B-25型等新型战斗机和轰炸机及其他急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这一批新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性能、火力和速度诸方面都超过了日本的飞机。同时,经英国政府同意,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初级班移至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腊河,高级训练则转送美国进行,部队改装新机也由美国代训。至此,中国空军的飞机、器材和人员补充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图/飞虎队

随着中美空军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空军逐步取得空中优势。空军也逐渐转变迎战策略,由以往的被动应战转变为更多的主动出击,并开始积极协助陆军作战。比如在豫湘桂战役中,虽然地面战场一再失败,但空军曾先后出动过三百多次,毁伤日机约五十架,坦克、装甲车、汽车八百多辆,有效阻滞过日军的援军。

1945年初,中国空军在陆续装备航程较远的野马式战斗机后,辐射范围更广,东至淞沪,北迄平津,都在中国空军战斗机的威力圈内。

一、二月间,中美空军联合团对敌占机场大举出击,毁伤龟缩于汉口和青岛的日机一百八十多架,使日本驻华空军再一次受到致命的打击。日军在豫湘桂战役后,为了保守其大陆交通线,使用了相当大的兵力,但因中美空军的不断轰炸扫射,平汉、粤汉铁路始终未能全线通车,长江航运也基本陷于瘫痪,日军调动大都只能依靠徒步行军。

正如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所著的《中国方面陆军航空作战》所言,“就中国战区敌我双方的空中优势而言,1942年之前优势在我方(日本)。1943年从敌我较量的过程来看,败局已定,空中优势逐渐转向敌方(中国)”。

图/台剧《一把青》剧照

参考文献:

量栋、江羽翔:《抗战时期中国空中战场述评》,《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

高平平、李雅茹:《抗战时期中日空军争夺制空权的殊死搏斗》,《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吴信忠、宋兆山:《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空军》,《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柴俊青、张春生:《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殷都学刊》1992年第3期;

李湘敏:《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空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姜振飞、张 伟:《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昌吉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