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潘文捷

  編輯:朱潔樹

  “我小時候,人們常常告訴我,476年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迫退位,羅馬帝國就覆滅了。但這並不準確。”日前,在《幽靈帝國拜占庭:通往君士坦丁堡的傳奇旅程》新書發佈會上,作者理查德·費德勒指出,東羅馬的歷史似乎已經被西方世界遺忘了。實際上,在西羅馬帝國慢慢退出世界舞臺之後,建都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的歷史卻一直延續了千年,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入才正式滅亡。

  理查德·費德勒是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主持人,他和兒子喬都對東羅馬帝國的歷史非常感興趣。“沒有歷史,我們都是孤兒。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我們從何而來。”本着這樣的想法,費德勒帶着14歲的兒子去歐洲漫遊,他們從今天的意大利羅馬走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走遍了羅馬帝國的遺址。如今的伊斯坦布爾是歐洲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遺蹟也依然存在。在費德勒看來,當地人已經習慣家裏住着拜占庭的幽靈,甚至可以漠視它。可是,平時難以接觸到歷史遺蹟的澳大利亞父子,觸摸坍塌的城牆,看到在查士丁尼的地下儲水槽,或者是站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金色拱門之下,都能夠感受到拜占庭帝國的幽靈向他們靠近。《幽靈帝國拜占庭》這本書正是費德勒與喬肩並肩探索伊斯坦布爾古城的結果,費德勒稱本書三分之一爲旅行日誌,三分之二爲他從各文獻當中整理出的歷史,因此,在拜占庭的古老故事當中也夾雜着旅行的趣事和對當下生活的思考。南開大學世界史學系教授陳志強認爲,從事專業拜占庭歷史研究的歷史學者缺少時間做普及工作,而作爲一位歷史愛好者,費德勒寫作的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又有紮實的資料支撐,適合願意瞭解拜占庭歷史的讀者。

  理查德·費德勒

  君士坦丁大帝:是大人物,但未必正直善良

  在羅馬的卡比託利歐博物館,父子二人看到了君士坦丁大帝巨型雕像的碎片。整座大理石塑像原本端坐在王座上,有四層樓高,專門打造來提醒人們君士坦丁大帝的豐功偉績。費德勒告訴兒子:“這個人一千七百年前的所言所行,如今依然左右着人們的生活方式。”

  君士坦丁巨像,羅馬卡比託利歐博物館

  陳志強認爲,君士坦丁大帝堪稱拜占庭帝國的“秦皇”,他指出,君士坦丁大帝爲東羅馬帝國千年的歷史奠定了基本的方向。在330年,君士坦丁把羅馬帝國遷都到這個原名爲“拜占庭”的古城,起初改稱爲新羅馬,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把這座城市叫做“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選擇的帝國都城延續了千年的時間,這個城市後來變得如此輝煌美麗,人們將其稱之爲“天堂的鏡像”。不僅如此,君士坦丁大帝還決定了拜占庭帝國的宗教政策,這一政策的影響延續至今。他在313年頒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爲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在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召開了尼西亞宗教大會,基督教實質上成爲了拜占庭帝國的國教。陳志強指出,這一舉措產生了長期的歷史影響,成就了基督教後來的輝煌。“沒有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政策,基督教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樣。”

  “君士坦丁大帝是個大人物,但他未必正直善良。”費德勒希望兒子能夠在認識到君士坦丁大帝豐功偉績的同時,也意識到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指出,君士坦丁大帝曾經參與冷酷無情的權力爭奪,他戰勝所有的帝位競爭者,取消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成爲獨裁統治者。雖然他那些阿諛奉承的朝臣並沒有記錄下他的缺點和過失,可是歷史學家還是能夠從字裏行間看到,君士坦丁大帝可以不擇手段地奪取權力,踩着成千上萬人的屍體邁向權力巔峯,建立起了君主專制。一旦站上了羅馬帝國的最高位置,他就搖身一變,致力於建設和改革。成爲國家意志最高主宰的皇帝之後,君士坦丁大帝依然是一個有嫉妒心的、刻薄的人。他殺死了自己的長子克里斯普斯和第二任妻子福斯塔。有傳聞說他看到長子對自己權力的威脅,有人說他嫉妒妻子與兒子之間的不倫行爲;也有傳聞是福斯塔哄騙君士坦丁處死長子,事後瞭解真相的君士坦丁也將妻子殺死。兩人死後,君士坦丁宣佈抹除兩人的所有記載,讓兩人的名字從所有的文件和紀念碑中消失,克里斯普斯的宮殿遭到拆除,改建爲教堂。

  在講述了這些故事以後,費德勒問喬,他如何看待君士坦丁的人生。喬想了想說:“有太多的好事,也有太多壞事,我說不上來。”

  理查德·費德勒(左)和陳志強

  拜占庭文化:古典時代通往文藝復興的橋樑

  拜占庭歷史似乎距離現實生活非常遙遠,費德勒是如何讓14歲的男孩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面對現場觀衆這樣的提問,費德勒指出,拜占庭美麗絢爛,故事性和戲劇性很強,孩子很容易沉浸於這樣的故事當中。有關拜占庭帝國最著名的描述之一是公元10世紀中期意大利克雷莫納的外交官留特布蘭德(Liutprand of Cremona)留下的,他記錄下了自己在君士坦丁堡的所見所聞:他先是來到了君士坦丁堡的海港黃金角,然後被領到宮殿。在宮殿中,他穿梭過無數間房間,最後才終於來到了謁見室,在這裏,兩個太監把他擡到肩膀上,來到國王君士坦丁七世的面前。他在謁見室看到的第一件物品就是實物大小的金色機械樹,樹上有很多栩栩如生的鍍金鳥兒,它們發出的鳴叫就和大自然中真正的鳥叫聲一模一樣。寶座兩邊有兩隻金色的機械獅子,會張開血盆大口,發出可怕的咆哮聲音,還能夠來回搖動尾巴。君主本人坐在王座上,穿着綴滿了珠寶的王袍。他在君主面前叩頭三次,擡頭時卻發現人不見了,寶座已經升到了屋頂,國王回到地面的時候,已經換了一身長袍。費德勒稱:“君士坦丁堡就是這樣,令人炫目。”

  陳志強指出,這些言論並不是天方夜譚。據歷史學家考證,拜占庭帝國確實繼承了羅馬時代的機械技術,並且把這些宏大的技術更加精細化,使得留特布蘭德等訪問者爲之驚歎。實際上,拜占庭文化不僅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獨具特色,而且在哲學、神學、史學和文學方面見長。拜占庭文化以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文化爲基礎,對古代東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兼收幷蓄,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啓蒙時代的歷史學家把東羅馬帝國與專制、宗教、神祕、墮落關聯起來,對這段歷史否定居多。並且他們認爲失敗的基督教帝國不配“羅馬”的名稱,而稱之爲“拜占庭”。人們認爲,拜占庭帝國並沒有古羅馬的特質,只是名義上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名字。古羅馬帝國說拉丁語,寬容各種宗教,有嚴謹的法律體制,還有令人驚歎的雕塑藝術。可是,拜占庭人卻說着希臘語,信仰單一基督教,並且出現了無數因爲權力而腐朽的統治者,宮廷裏瀰漫着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這樣的羅馬還能稱之爲羅馬嗎?費德勒以“忒修斯之船”爲喻:如果船上的木頭損壞就換新,到最後船上沒有一塊原先的木頭,這艘船還是原來那艘船嗎?東羅馬帝國的人自稱爲羅馬人,君士坦丁堡的帝王也常常引以爲豪地以羅馬帝國開國君主奧古斯都爲祖先,突出他們的古老淵源,就像忒修斯很肯定那艘船依然是他的船。因此,我們不妨將其當做羅馬人看待。

  陳志強認爲,由於拜占庭人繼承了古羅馬帝國的文化遺產,過去的希臘-羅馬文明的藝術和知識成就得到了拜占庭人的重視,他們精心保存、代代傳抄這些古籍,使得它們沒有失傳。在14、15世紀,拜占庭帝國在衰敗之時,一大批拜占庭的學者紛紛遠走他鄉,來到意大利。這時候,文藝復興浪潮激發起來的瞭解古典文明的渴望推動着意大利人拜這些學者爲師。在《國人眼中的拜占庭人》一文中,陳志強指出,從已經發現的該時代的書信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者都虛心向拜占庭學者學習,不但以其爲師,而且高度評價他們是自己學術上的“燈塔”。到了今天,人們可以看到的希臘時代的文獻有三分之二是通過拜占庭人流傳下來的。“因此,拜占庭其實起到了古典時代通往文藝復興的橋樑作用。”陳志強稱。

  《幽靈帝國拜占庭:通往君士坦丁堡的傳奇旅程》

  [澳] 理查德·菲德勒 (Richard Fidler) 著 洪琛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03

  ……………………

  | )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衆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