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s這種結尾在羅馬人中通常都被譯為「烏斯」,但龐培卻沒有。請問這有什麼講究嗎?


類似的案例包括古早期對CAIVS IVLIVS CAESAR的漢譯名:蓋烏斯·朱利葉斯·西撒。

漢語裡面很多的羅馬人譯名是按照英語的書寫習慣(通常體現為去拉丁語陽性詞尾「-us」,或者將拉丁語中作輔音用的I寫作J並按照英語發音讀作/d?/)及其發音翻譯過來的,比如

  1. TRAIANVSTraianus,英文寫作Trajan,中文普遍按照英語發音翻譯作「圖拉真」,按照拉丁語發音可翻作「特拉伊亞努斯」;
  2. DIOCLETIANVSDiocletianus,英文寫作Diocletian,中文普遍按照英語發音翻譯作「戴克裏先」,按照拉丁語發音可翻作「迪奧克勒提亞努斯」;

還一種翻譯方式是按照現代義大利亞語中對古羅馬人名的書寫及發音方式來音譯,例如

  1. MARCVS AVRELIVS/Marcus Aurelius,義大利亞語寫作Marco Aurelio,中文以此翻譯成「馬可·奧裏略」或「馬可·奧勒留」,我個人是更喜歡按照拉丁語發音翻譯成「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
  2. CAIVS IVLIVS CAESARCaius Iulius Caesar,義大利亞語寫作Gaio Giulio Cesare,有人由此將凱撒的個人名與氏族名部分翻譯成「蓋約·儒略」。不過凱撒本名目前通行的翻譯則是相對嚴格地按照其名字的拉丁語發音來的,即「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人更喜歡把Pompeius翻譯成「龐培」而非「龐培烏斯」或是「蓬佩烏斯」(P.S. 現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姓氏寫作拉丁語的話就是Pompeius),我個人的理解是:大多數人都不是喜歡逐字按照拉丁語發音翻譯名字的強迫症患者,而把Traianus翻譯成「圖拉真」毫無疑問比翻譯成「特拉伊亞努斯」更省時省力。。。

而且對於那些對這些人物歷史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外語知識的人而言,你提一嘴「康斯坦提努斯大帝」,對方未必能夠反應過來你講得是「君士坦丁一世」......


向大家推薦一篇論文《關於拉丁語的發音規則以及在我國存在的爭議》,載徐國棟主編《羅馬法與現代民法》(第8卷)。

以徐國棟教授為首的一批遊學義大利的羅馬法學家主張是全譯的。去詞尾主要還是英語的習慣。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王以鑄、羅念生等國內翻譯大家的譯法,都是全譯的。你看劉津瑜的《羅馬史研究入門》也是全譯,當然史學屆,可能不像羅馬法學屆那麼步調一致的呼籲這個問題。

記得當年上國際商法課的時候,我們老師曾經說過一個笑話:義大利學者曾經告訴他,學習羅馬法不能用英語,因為那是奴隸人的語言!

因為對龐培的翻譯最早來自於英語而非拉丁語,後來使用的越來越所,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約定俗成的名字。

其實這是一個中國近代史的問題。作為第一個扣開中國大門的大英帝國實在太強大了,中古歐洲的統一語言拉丁語逐漸被法語後來被英語取代,我們開眼看世界的那一批人瞭解世界是通過英語的。

不僅龐培的翻譯如此,比如歷史名稱敘拉古,按照拉丁語翻譯應該叫錫拉庫薩


慣譯吧,去掉了陽性主格詞尾-us,這個詞尾不在拉丁語環境就沒有意義,比如英語轉寫有時候會轉寫成Pompey。

當然如果按原拉丁語譯應該是讀作Pom-pei-ivs,龐培尤斯。


這種東西,就是誰先翻譯,並且廣泛使用,就優先用誰的。

比如Mensius ,要是翻譯成門修斯,大家都用,那麼也可以叫他門修斯。

又好比Confusius,又該怎麼翻譯。

-us這種結尾的單詞在拉丁語中通常是陽性名詞的示格詞尾,轉寫成別的語言的時候經常會去掉。-i-us也有不同的翻譯,比如Basilius通常翻譯成巴西爾,這是-ius都不要,

Octavius屋大維,這是不要-us

Aurelius奧勒留,-iu合體,不要s,Cassius卡修斯,-iu合體,要s,Claudius克勞迪烏斯,這是ius都要等

一般羅馬人的名字後面都有us(有沒有i我不確定)所以也沒必要硬把us翻出來,你懂譯者講的是誰就OK了

舉例:圖拉真(圖拉真努斯)

君士坦丁(康斯坦汀諾斯)

貝利撒留(貝利沙魯斯)


估計是一開始有人這麼翻譯,或者是哪個權威機構為了避免翻譯版本過多而確定的標準版本。

個人更喜歡龐培烏斯,更準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