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多說一點吧,第一個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的是蓋烏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因為捍衛傳統羅馬共和制度而被布魯圖稱讚:

When Brutus learned of the defeat of Cassius, he rode towards him, but heard of his death when he was already near his camp. He mourned over the body, and called Cassius "the last of the Romans," implying that such an exalted spirit could no longer arise in the city. Then he decked the body for burial and sent it to Thasos, in order that the funeral rites might not disturb the camp.

然後這個稱號被先後賦予了諸如斯提里科、埃提烏斯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捍衛羅馬與羅馬人的傳統的人(通常在這個人去世後現有的羅馬會顯著衰落)。當然即使失敗身死者也可以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比如蓋烏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自己就是一個失敗了的人。

所以"最後的羅馬人"的概念是寬泛的,因為所謂羅馬的價值與傳統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中,當然對羅馬人的認同是一貫的。捍衛貴族共和的人可以是最後的羅馬人,捍衛基督教羅馬帝國的埃提烏斯也是最後的羅馬人。

所以如果要評最後一個羅馬人,而且是一個歷史人物,我想君士坦丁十一世當之無愧。但我想了想,難道那些隨著皇帝與奧斯曼帝國戰鬥,殞命君堡的士兵與民眾不也是羅馬人嗎?是的,他們與皇帝一同流了血,難道他們不配這個榮譽嗎?以往的史家喜歡稱頌帝王將相,難道不能稱頌那一個個無名的人嗎?

最後一個羅馬人也許已經倒在了那場戰鬥的血泊中,我不知其名,但我想,君士坦丁十一世絕不能獨佔這個稱號,它屬於一個乃至一羣無名的英雄。


弗拉維斯·埃蒂烏斯(Flavius Aetius,391年—454年),羅馬護國公,對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396~454)具有左右一切的影響,曾統兵先後擊敗過匈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

騎兵長官之子。早年在西哥特人和匈人那裡作過人質,因而對當時幾個主要的部落民族比較瞭解。在高盧連續擊敗西哥特人和法蘭克人以後,他於430年被任命為海陸兩軍統兵官。後三度出任執政官(432、437、446)。433年獲貴族封號。此後幾年一直在高盧作戰,陸續鎮壓各地的叛亂和不屈服的部族。435~437年他殘酷消滅勃艮第人在沃爾姆斯建立的王國。437~439年在圖盧茲挫敗西哥特人的進攻,440年返回義大利。451年聯合西哥特人在沙隆會戰中擊敗阿提拉和匈人。但是翌年阿提拉再次入侵義大利時,他卻無所作為。

454年,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誣告埃提烏斯謀反。皇帝瓦倫蒂尼安三世信以為真,殺死了埃提烏斯。

埃提烏斯,是一個羅馬人與汪達爾人的混血,公元418年,埃提烏斯作為羅馬方面的質子來到了匈人的王庭(匈人方面的質子是阿提拉)。埃提烏斯由此獲得了和匈人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他不僅虛心學習匈人的語言和文化,而且和匈人中的實權人物都打得火熱,他和阿提拉,則更是彼此敬佩的好友,正因為和匈人密切的關係,他才能多次借用匈人軍隊鞏固自己的權力。公元425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去世,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遂派軍隊扶植自己中意的人選瓦倫提尼安開赴羅馬繼承帝位。與此同時,要求皇位的還有西羅馬的一位將軍約翰。埃提烏斯看準這一羅馬動蕩的機會,遂率領一支多達6萬人的匈人軍隊進軍義大利,幫助約翰奪取帝位。但是無奈約翰實在太過廢物,在埃提烏斯到達前,他就已經一敗塗地,但是埃提烏斯並沒有打道回府,而是靈機一動,轉而向瓦倫提尼安效忠。

新上任的皇帝初登帝位,還沒有建立穩固的統治,而埃提烏斯又擁有龐大的軍隊,皇帝無奈,只好接受了效忠,並給予埃提烏斯高盧行省騎兵總督的職務,並讓他統率帝國的軍隊,埃提烏斯由此借著匈人的支持成為了西羅馬執掌軍政大權的實權人物。

埃提烏斯掌握軍政大權後,立即開始整頓西羅馬帝國境內的秩序。他先是率領軍隊鎮壓了由破產的農民和土匪組成的巴高達起義軍,之後又率領軍隊馬不停蹄的去對抗西哥特人。在這場戰役中,埃提烏斯的羅馬軍團從正面抵擋西哥特人,而他的匈人盟友則從側後殺出,西哥特人在兩面夾擊下大敗,被迫向埃提烏斯稱臣。

之後,一支叫勃艮第的蠻族越過了萊茵河,入侵了高盧,埃提烏斯聞訊立即聯繫匈人一起對勃艮第人展開了圍殺。在羅馬軍隊和匈人的圍殺下,勃艮第人全軍覆沒,有2萬人戰死沙場。殘餘的勃艮第人不得不逃向高盧東南部。這場戰役震動了所有的蠻族,他證明雖然此時的西羅馬帝國病入膏肓,但依然是歐洲最有實力的強權之一。

埃提烏斯依靠匈人擊敗其他蠻族,但他同樣明白,匈人也是帝國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利用匈人打擊蠻族的同時,他也在不斷挑撥匈人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由此將匈人擴張的矛頭引向西羅馬帝國之外。尤其在阿提拉成為匈王之後,埃提烏斯更是加大了挑唆,在他的鼓動下,阿提拉不斷入侵富庶的東羅馬帝國,並對東羅馬皇帝進行敲詐勒索。對於埃提烏斯來講,將阿提拉引向東羅馬是一個一箭雙鵰的做法,第一個好處自然是轉移匈人擴張的矛頭,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藉機削弱東羅馬帝國的力量。東羅馬皇帝對於埃提烏斯在西部的獨斷專行一直頗有微詞,現在阿提拉大兵壓境,東羅馬再也無力幹預西羅馬的政局,埃提烏斯由此可以大權獨攬。

在埃提烏斯的操控下,近15年的時間裡,阿提拉都未想過威脅西羅馬帝國,不僅沒有威脅,反而多次派兵幫助埃提烏斯剿滅叛亂,打擊其他蠻族。另一方面,支持阿提拉也讓埃提烏斯收穫頗豐,一方面阿提拉的強大會不斷削弱東羅馬,另一方面阿提拉在仿照羅馬人的樣子建立王國後,一直努力防止境內蠻族的外逃,當然阿提拉這麼做是為了防止自己國家稅源和兵源的喪失,但是卻間接為西羅馬續了命。這些本可以逃到西羅馬為非作歹的蠻族被阿提拉死死鎖在了萊茵河以北。埃提烏斯比任何人都明白,再可惡的強權也勝過無政府無秩序,阿提拉雖然殘暴,但尚且可以預估管束,如果阿提拉真完了,無人管束的蠻族就會像潮水一樣湧入西羅馬,到時就算他有天大的能耐也會無力迴天。匈人帝國就這樣與西羅馬維持了十幾年的和平,但是450年,形勢發生了逆轉。

公元450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去世,狄奧多西的繼承者馬利基安一上任便取消了對匈人每年的貢奉。他將東部與薩珊波斯戰鬥的主力部隊調往巴爾幹半島,並加強君士坦丁堡的防務。在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牆面前,阿提拉無計可施,隨即撤離了巴爾幹半島。但是,對於匈人帝國來講,搶掠一直是維持帝國運轉的必備因素,東羅馬現在搶不得,薩珊波斯又離得太遠,阿提拉思來想去,能搶的只有老朋友埃提烏斯和西羅馬了。要想維持部下的忠誠,他只能背信棄義,向埃提烏斯發難。

很快,他找到了入侵的由頭,公元451年,西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的妹妹霍諾莉婭不願遵從哥哥安排的包辦婚姻,他不但逃避了婚約,而且還寫信給阿提拉表示自己願意嫁給他。阿提拉因而大喜,遂以趕赴婚約為由要求西羅馬帝國交出一半領土作為嫁妝上供給自己。埃提烏斯當然不會答應這種無理要求。他隨即聯繫了昔日的仇人西哥特人和其他小部落,告訴他們如果西羅馬倒下,他們也無法善終,最終,高盧的蠻族加入了埃提烏斯的盟軍。

此時的阿提拉正在圍攻城市奧爾良,由於缺乏攻城器械,一直久攻不下,最終,阿提拉放棄圍城轉而迎戰埃提烏斯。轟轟烈烈的沙隆會戰由此開始。阿提拉方面,匈人騎兵居於中央,東哥特人居於左翼,其他蠻族居於右翼,埃提烏斯方面,中間是最弱的烏合的部落雜軍,左翼是西羅馬軍隊,右翼則是西哥特軍隊。戰役開始後,埃提烏斯佔得先機,先佔領了一個山頭對阿提拉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阿提拉沒有示弱,直接沖了上去。漸漸,西羅馬軍隊擊潰了阿提拉的右翼,而西哥特方面由於國王戰死在悲憤之餘士氣大振,西哥特王子託蒙德遂率領西哥特鐵甲騎兵大敗東哥特人並迂迴到阿提拉的側後,而在右翼,西羅馬軍隊的投射力量也讓匈人騎兵紛紛倒地,在兩面夾擊之下,阿提拉大敗。傳聞這場戰役雙方死傷極為慘重,西羅馬史官海達提烏斯認為此戰雙方的傷亡達30萬,東哥特史學家約達尼斯則認為傷亡了16.5萬,即使是現代史學界最保守的估計,也認為雙方參戰人數接近20萬,死傷則在5萬左右。

戰役失敗後,匈人大營被埃提烏斯團團包圍,此時的阿提拉相當絕望,他甚至準備好了火堆準備在埃提烏斯發起進攻時入火自殺。但是埃提烏斯並沒有發起總攻,一方面是託蒙德打算及早回家爭奪王位,另一方面,埃提烏斯認為讓阿提拉活著可以更好制衡其他蠻族,殺死阿提拉或許可以解一時之恨,但卻讓其他蠻族失去了控制,讓他活著更符合帝國的利益。

埃提烏斯沒有發起總攻而是撤走了軍隊,阿提拉灰溜溜的逃回了匈牙利。

阿提拉失敗後,於453年重整旗鼓,再次入侵西羅馬,但是此時的義大利瘟疫橫行,埃提烏斯出於防疫的考慮在城中龜縮不出,阿提拉的軍隊只能在義大利飽受瘟疫之苦。之後,阿提拉來到了羅馬城下(此時西羅馬的都城在拉文納),但是卻被羅馬教皇勸離了羅馬,雖然基督徒將其視為上帝的奇蹟,但實際上是教皇讓阿提拉明白再待在義大利,他的軍隊只會被瘟疫拖垮。另一方面,阿提拉也得知東羅馬入侵了自己的老巢匈牙利,為了保住老家再加上瘟疫橫行,阿提拉不得已放棄了入侵。

之後不久,阿提拉突然在婚禮上鼻孔流血而亡,原因不明,他死後,匈人帝國立即土崩瓦解,阿提拉的兒子們紛紛在內戰和與其他蠻族的戰爭中死去。而他的小兒子伊拉納克則被東羅馬捕殺,頭顱被掛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上示眾。匈人帝國在興盛了短短三十餘年後就灰飛煙滅了。

阿提拉雖然表面上被稱為「上帝之鞭」,但其實一直被埃提烏斯玩弄於股掌之間,對於蠻族來講,他是上帝之鞭,但對於西羅馬,他所做的貢獻遠遠大於他所造成的損失。就算是東羅馬,也從未將阿提拉視作大的威脅,東羅馬曾貢奉給阿提拉的禮金為2100磅黃金,而當年帝國的收入則達27萬5000磅黃金,不足當年稅收的1%。就像《新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奧唐奈說的:「歷史上很少有像阿提拉那樣實際上無足輕重,但又如此為今人津津樂道的人物。」阿提拉,自始至終,都是埃提烏斯的一枚棋子而已。

雖然為西羅馬立下如此汗馬功勞,但埃提烏斯並沒有獲得相配的榮耀,在埃提烏斯彙報軍務的時候,皇帝夥同一夥士兵謀殺了埃提烏斯。這位曠世奇才沒有死在蠻族的刀下,卻死在了他為之奉獻一生的羅馬手裡。他不明白,皇帝是絕不會允許他一個擁有蠻族血統的人掌控軍隊的,408年,羅馬人可以殺死同樣為蠻族身份的名將斯提里科,他們照樣可以在埃提烏斯身上故技重施。但皇帝也沒有得意多久,他很快在一次閱兵中被埃提烏斯的手下謀殺,他或許忘了,就算名義上掌握了兵權,但士兵們忠於的依然是埃提烏斯,而不是他。

之後,埃提烏斯的老鄉汪達爾人再一次洗劫了羅馬,而在476年,蠻族僱傭軍廢黜了西羅馬皇帝,宣告了帝國的滅亡。沒有了埃提烏斯的守護,西羅馬帝國再也無法續命了。埃提烏斯雖然只有一半羅馬血統,但他卻比當時的羅馬人都無愧於「最後的羅馬人」這一稱號。


末代巴里奧略 君士坦丁十一世。

在帝國的最後,毅然脫下紫袍,與羅馬一同走向歷史的終結 ,為羅馬歷史劃上最美好的句號。


貝利薩留,也是代表著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反擊


有一大堆。斯提里科,埃提烏斯,貝利薩留,查士丁尼,阿列克修斯一世,君士坦丁十一等。

意欲復興羅馬而中道崩卒的墨索里尼。

第三羅馬,聖尼古拉.羅曼諾夫,聖約瑟夫.朱加什維利,弗拉基米爾.普京。

「新」羅馬,唐納德.特朗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