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一个坐在摇椅上的"巨人",他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文字舒缓自然却又感人肺腑,不加修饰却又用情至深。人们喜欢用"向死而生"这个词来形容他,说一个人的身体若无法行走,那他的灵魂一定走得很远。但是只要你去读一读史老的文字,从那敲击人心的字字句句中感受他细腻而强烈的情感,你就会发现他的每一步"走"得都格外艰辛。他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方式向人们倾诉生命,却又从心底与生活做著顽强的抗争。命运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让他年纪轻轻就只能以轮椅为生,不好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却劝说著自己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他的内心始终在不断地挣扎,有一片宁静而古老的园子,一直在等待著他,为他提供栖息与思考的场所,这就是地坛。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感知一下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体验他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力量。

1、 观察入微、一草一木总关情

史铁生在他的很多篇小说中都提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其实那就是地坛。他写自己与地坛的结缘,带著一种宿命论的意味:"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他双腿残疾,人生陷入绝望的时候,他走进了地坛,便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他觉得地坛早已为他这样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于是他来了。

对于地坛中的环境、景物,他早已烂熟于心、每一处角落、甚至每一株花草他都毫不陌生,因为差不多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他的车轮印。在他的笔下,原本荒废的古园又变得生机勃勃起来,用他的原话说:园子荒芜但不衰败。他将园中的一年四季写成了一首悠远的清歌,具有悠扬的旋律、动人的乐章和热烈的词曲。"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连萧索的废园中都充满著浓厚的生命气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更有趣的是,他将园子里的声响、景物各自对应四季,更是写得如诗如画一般。他说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著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通过他的笔触,我们感受到地坛或明朗或隐晦的春天,耀眼却又不失热烈的夏季,寂静悠长的秋天和寂寥清冽的冬季。

对于地坛的每一处,他都观察入微并且铭记于心。是地坛给了他生命的栖息地,给了他又一处安乐乡,使他徘徊的灵魂在这些草木中得到安置。厄运本使他对生命失去信心,却因为这园子,他又开始感恩于命运。对于地坛,他用了几句深情的话来描述: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2、 历数前生,向死而后生

史铁生在《存在》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这平淡的话语,却有使人泪流满面的力量。我们知道,史老是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双腿残疾,当时他进医院的时候心里有著这样一个念头: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当时他尚且还能艰难的走路,都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可见他是无法接受自己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纪遭受此残酷的打击的。他在医院的时候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著一个死字填满。二十一岁过去,他是被抬著出医院的,这是他进来时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他没有死,也再不能走,他对未来怀著零丁的希望更怀著莫大的恐惧。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他写道自己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会莫名其妙的摔东西、会拚命地捶打自己,他的生命充满了矛盾与斗争,直到他无意中进了地坛。

这里是他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相信这一宁静的去处是上帝苦心的安排。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待过。他常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同样如此坚持不懈地思考著"活"的问题。他默坐、他呆想,他有时候沉郁苦闷,有时悠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也有时候软弱迷茫。在他长期的思想碰撞与挣扎之下,他得到了结论:死是一件无需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即使仅仅是因为不甘心。世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堪说的,你也永远无法求得真正的公平。差别是有的,有幸福就有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去充任这些角色呢?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句:休论公道了。

除了生死之外,他还思考了另外一件事:我干嘛要写作?开始的想法很纯粹,作家是被人看重的,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儿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他总在园子里一篇接著一篇的写著,像中了魔一样,就完全像是为了写作活著。这样一天天过去,就越来越感到恐慌,就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于是后来他明白了,活著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著。人总的为了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因为还想活下去,所以不得不写作。这样想通了之后,他才觉得自由。但也正是通过写作,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境界也得到了提高。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园神成年累月地对他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正是由于这些痛苦的经历,浓烈的情感,他才能直面内心最深的苦痛,才能向死而生。

3、 深切母爱、竟成怀念

史老曾在文中多次提到过他的母亲,这是他的愧疚,也是他的遗憾,在《我与地坛》中也不例外。在这篇文章中的第二节里,他就提到了母亲,开场说得是当年自己总是独自跑去地坛,给母亲出了很大的难题。因为当时自己的脾气已经坏到极点,唯有去地坛才能消解,他的母亲明白他心中的苦闷,她既疼爱儿子同时又很理解他,愿意让他自己出去散心。但作为母亲,却又不得不为陷入困境中的孩子而担忧,她害怕儿子独自在那荒僻的园子发生什么,于是在史老的文中便有了这样一句:这园子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是史铁生自己写下的。当时的他因为太痛苦了,所以他无法察觉母亲的辛苦,也没有更多的心思去体谅母亲。而到了后来,在他的写作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母亲却走了,这时他已经渐渐能接受自己的不幸,接受命运的不公,他已经能体谅母亲的苦楚,可是老母亲却已与世长辞,这成了他心中又一大遗憾。他又开始充满沉郁和哀怨,又每日跑去地坛中思考,很久很久,他才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纷纭的往事如洪水一般,将人摧残得遍体鳞伤,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幼稚的孩子面前总是无法被及时的理解。现在再也不会有母亲来园子里悄悄地寻他了,也许上帝是对的,他让母亲解脱了。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著光阴的流转,会变得更加鲜明深刻。

4、 时光流转,园中众生

史老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了十五年中他在这个园子里碰到过的其他人。有几个典型的代表:十五年与他一样坚持来这园中的一对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爱喝酒的老头,一位中年女工程师,他的朋友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这些人物本来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生动,温暖,使人微笑,使人忧伤,随著他的笔触心情不断起伏,却又让人心安,如静静的流水上面轻滑过的飞燕,掀起的波澜微微荡开,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恬淡。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对夫妻还有那个小姑娘。那对夫妻从中年到晚年,与史老一样始终坚持来这园子,他们穿著古朴,风雨无阻。十五年,女人始终挽著男人,他们在园中散步,走过这园子的每一圈,就像他们互相扶持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这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的爱情,而这园子见证了一切。还有就是那个漂亮的小姑娘,不幸的是她的智力是有些问题的。在一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她被几个人戏耍,极度惊恐,后来她的哥哥及时赶来解救了她。通过她,史铁生认识到了命运是不公的,但是世界上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不好的事物与行为统统消灭,所有人都一样健康、漂亮、高尚,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必得有人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这完全是听凭偶然的,这才说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给人以沁透心脾的力量。即使在苦难中挣扎著,在暗夜中前行,也能感受到来自心底深处的勇气和不甘。要问这篇文章哪里写的好,可能好在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感人至深的描述、深切伟大的母爱和充满生机的芸芸众生。这些都是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他的真实生活。他在沉静中热烈,在凝望中皈依,用情至深,感人至胜,所有的这些记忆都将与地坛一起珍藏。(一往文学作者独木)


「轮椅上的巨人」史铁生,对于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个既熟悉又敬佩的名字。

我膜拜史铁生,不是因为他的头衔,两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传媒文学成就奖得主等等,而是因为穿透他文字的真性情,令我怦然心动。

「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先是双腿瘫痪,之后又被尿毒症缠上,史铁生的一生,都在与死亡搏斗,不停在「艰难的生与容易的死」之间拷问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每一天都奔著死而去,这是宿命的感伤,「把疾病交给医生,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史铁生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我与地坛》里,有相当一部分文字是对生命不幸的体悟和阐释,坚强而自尊,激励人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先别去死,再试著活一活看」,「唯有爱才能温暖死亡」,多么温情的句子,为了不伤全身心照顾他的母亲的心,史铁生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应对苦难,挺过来了,而爱他的母亲却意外离他而去,悲伤的史铁生又是如何化解的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简简单单的叙述,却隐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坎坷不平,当面对一些人力不可及的情况时,我们也应给心留一条出口。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著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著爬上山巅散烈烈朝晖之时。」日升日落,身体伤残的史铁生把他不幸的人生,活成了文字的骄傲。而我们又残缺了什么?该怎么活,才能不枉此生。

「活著,真好。」只要心不残缺,心向阳光,就能和得越来越好……


你的痛苦深不深,想想史铁生

有一句名言流传很久,但现在已被人遗忘:「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当我知道史铁生后,我把它改成:「你的痛苦深不深,想想史铁生。」

二十多年前,我看了一篇小说,小说名字忘了。有一个情节记的很牢:一个街道工厂,有一天,老工人在吃中饭。一个工人说,我准备去死,但我要去撞车。另一个说,你要去撞就撞好车,钱赔得多。我注意到作者叫史铁生。

十多年前,我看了《我与地坛》,让我热泪盈眶,读到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你想控都控不住。

从此,我对史铁生开始关注。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现在,只要是史铁生的书,我都尽力收集,我觉得最好的是两本随笔集,一本是《灵魂的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版),一本是《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三版)。

翻开《灵魂的事》,代序《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一看篇名,似曾相识,从记忆中搜索,原来我最早看到是在2005年最佳随笔集中。「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这是一部选本,编选者尤其注重史铁生作品中直指生命本体的厚重作品。史铁生用自己残缺的身体,用他生命中最精华的思考,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

《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他深深明白,命运让自己写作的时间 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这两本书,我想我一辈子也读不完。当我痛苦时,我捧起它,所有所有的痛,所在所有的苦,肉身的痛,精神的苦,都成了一场历炼。


该书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地坛它不仅仅是地坛,那里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里埋藏著母亲的爱;那里拥有著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与其说《我与地坛》是一本书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母爱与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慨。

  地坛——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时期是地坛陪著作者度过的。作者常觉得这中间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又何尝不是宿命呢,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地方与生命紧紧相连而地坛就是属于作者的那个地方,它溶于作者的血肉里。

如果说生命的本质就是残缺,那么史铁生无疑实现了灵魂的完整。从茫然到坦然,从抱怨到感恩,向死而生,他穿越了生命最脆弱的缝隙,从而达到一种深刻冷静的人生境界。他之所以被人尊敬,并不是在于他写了多少作品,而在于他面对疾病、残疾、死亡的平静态度,和他对所有残疾或健全的人的警醒与鼓励。我们是用双腿在前进,而史铁生是用灵魂在行走。


那是一种经历过比死还可怕的绝望之后,对于生命真谛真正的领悟。

到现在为止都还记得《我与地坛》那些经典的句子:

1.我们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2.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3.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4.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5.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尤其是第5句,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读者,我甚至真真切切的通过这短短的几个简单的字元,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深深的绝望。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其核心是对生命的感悟,即对「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不幸的感悟。

他独自承受著「残废了双腿」 的厄运,并对其深入思考,从中得到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感悟。

在这片短短的文章里表现了3大方面。

一、「生」的感悟

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特别是在面对厄运时,首先应该战胜自己。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

「先别去死,再试著活一活看」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双腿的残疾,对二十岁的青年来说,那是当头一棒,难堪的一击,是人生的壕堑,是一场灾难,使他的情绪一落千丈,使他变得消极颓废,感到前途黯淡,让他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这时候,他来到了地坛,地坛的荒芜冷落和他的灰心丧气默契结合,他的颓废找到了归宿,地坛的景物启开了他悟的阀门,使他从精神废墟里爬了出来。古殿饱受四百年风雨的侵蚀,依然坦然地面对生活,仍有「敌人围我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本色。

古老的柏树,它不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信念,坦然而坚定,不失去自我。落叶在遭受秋风和早霜的双重侵袭时,乐观地对待或坦然安卧地接受,毫无不满或埋怨。古殿的环境虽然破败、荒芜、凋零、清冷、孤寂,然而它却顽强地屹立著,大有「千磨万砺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大有藐视一切,唯我独立的英雄气概。这样的古殿,不和残疾了双腿的他相似吗?

这凄凉的环境不和他凄凉的心、灰暗的人生相似吗?古殿能如此坚韧顽强地屹立、存在,他为什么不可?想必四百年风雨侵蚀的地坛是为他这残疾了双腿的人准备的,为他而存在的。

让他感悟的:地坛是他的象征,残疾人也应该顽强坚韧地生存,要坦然面对磨难,经受住风霜雨雪的侵袭,不要被厄运击倒,而要在磨难中屹立。那太阳的轨迹,不也是一种召示,一种象征吗——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大,越走越红的。人对厄运应该顽强坚韧,对前途充满希望。

史铁生进入地坛看到:小小的蜂儿,微不足道的蚂蚁,不起眼的瓢虫,那一丁点的蝉,小小的露水,连人不屑一顾的小草,都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然界的东西,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偃旗息鼓,不因为别人不重视而自我轻视,放弃生活的信念,而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以通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精神挑战生活,它们的心态多么健康。人躯体残疾了,但精神不能残疾,如此渺小的自然生物都不颓废,更何况「庞然大物」具有「万物之灵」称谓的人呢?

古老的地坛,原来是在等待他在遭受厄运时,给他注入强心剂,让他以自然为榜样,勇敢地面对厄运,懂得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并为他人做出榜样,去感染同类人。

史铁生通过对园中景物进行了观察:落日的余辉都要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决不丧失实现价值的机会;燕子还要发出响亮的叫声,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停止鸣叫,也要恪尽职守地加重氛围的营造,增添大地的悲壮;孩子在砭人筋骨的天气里也要把脚印留在雪地上,连孩子都不怕恶劣的环境,有战胜自然的精神;草木和泥土也要散发出芬芳气息,尽到自己的本分,为自然增添一种气味,留下一种精神,它们大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自信和坚毅,有「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的豪气,人不也应该如此吗?

人岂能败于自然。落日、雨燕、脚印、草木和泥土给他的召示和启迪内涵是:要敢于搏击风云,抗击困难,急流勇进,要发挥极致,即使昙花一现,也要把美丽的瞬间留下的召示。

二、对「死」的感悟

突然失去双腿的横祸,使他精神颓废,甚至崩溃。双腿的残疾和风流倜傥、潇洒飘逸形成的极大反差,使他感到生不如死。然而他在地坛里想明白了另一番道理:「一个人出了事,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不是一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人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犹如一个孩子不能选择父亲,即使父亲是一个傻瓜,你别无选择,不可辩论,也不需辩论,也就是说你必须承认事实,然后正视事实。

厄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自己不幸地承担了厄运,与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双腿的残疾仅是行动不便而已,不等于智障,于创造无大碍。因为人的智慧来自大脑,而不是来自双腿,人最有创造力的大脑没有残疾,我们就还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身体的残疾,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结束,从残疾到死,还有一段相当长的人生历程,残疾不等于死;死不是可以急于求成的事,即人不可以安排死,死是宿命,是自然规律,上帝安排了生,也安排了死,即安排死不是我们的职责,那是上帝的职责,我们只有使用生命的权利,也就是说,生命磁卡中的时间长度我们不能把握,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含金量。

死是逃避自我价值的实现,死是对自身人格的践踏,死是懦夫的表现,是在逃避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逃避应对父母辛苦的回报,死会给自己带来遗憾,带来歉疚感,负罪感。这是对人生命运的大彻大悟,超然洒脱的认识,这些认识使史铁生以往的颓废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他从精神困境里走了出来,彻底获得了新生。

三、感悟做人

史铁生是残疾人,母亲为他受苦受累更多,因此,他报答母亲更迫切,比重更大。他第一篇小说的发表,他小说的第一次获奖,那是他母亲企盼的结果,是他鼓起勇气的标志,是他幸福生活的开始,是他颓废意志的坟墓,是他人生的里程碑,是他残疾后人生的转折点,对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母亲煞费苦心的结果,也是她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在她的愿望即将实现之际,她却匆匆地离开了人世,母亲以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心愿——以死来换取儿子的生活信念、幸福之路。但作儿子的却无法报答她、感恩她,尽一点做儿子的责任而抱憾终生。天下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含辛茹苦,饱尝辛酸,我们为人子女应该给予回报,且及时回报,尽一份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母亲面对一个心灰意冷,甚至绝望的儿子,以热情和挚爱去温暖、抚慰儿子,以她能力的极致去照顾儿子,甚至用死作为代价。母亲强硬地承受著残疾儿子带来加倍痛苦的一种魄力,母亲是面对残疾的儿子她一如继往地付出爱的坚韧的情怀。母亲用行动、用精神对生命的内涵,做出了充分的阐释:要正确认识命运的安排,要能够承受一切生活的重压,要坦然面对厄运,坚韧顽强的生活,要有任劳任怨、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奉献的品德,要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毫不畏惧,要热爱生活,不言放弃,珍爱生命。母亲用行动为他做出了怎样生活,乃至什么是生命的诠释,榜样、蓝本,母亲就是生活,母亲就是怎样做人,母亲的行为是他的准则,这才是母亲的内涵,是母亲最耀眼的光环,也是对母亲的最终理解。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出了人生罹遇厄运时的思辩过程,感悟了生,感悟了死,感悟了做人,为残疾人提供了思考的范本,回答了一个心理问题,也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是一篇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作品。


史铁生身残志坚一直是老张尊敬的作家


任何死亡,没有比心的绝望更残酷,在最好的年龄,无奈悲苦地坐上了轮椅,在未知的路上踟蹰徘徊,思考生与死,思考活著的意义与价值,感谢地坛颓废而不衰败,感谢地上爬行得蚂蚁,感谢尾随轮椅车辙母亲瞭望的背影,还有什么比母亲的担忧与希望更为沉重并能给予试图消沉沉睡的心灵以惊醒的?读《合欢树》,读《秋天的怀念》,总能在沉沦中寻求活著的理由,感谢史铁生,致敬史铁生!


如果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受苦的,那么为什么是哭著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人遭受了一些人生的苦难,就开始了萎靡不振,甚至有的人选择了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但也有些人面对人生的苦难,没有选择去逃避它,而是选择勇往直前地去战胜它。

最近有书君读了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书中提到了在作者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命运似乎给他开了天大的玩笑,两条双腿瘫痪了,以后只能靠轮椅出行。和大多数人一样,作者之前也对自己的生活开始丧失了信心,每天都活得很悲观,甚至开始埋冤起了自己的母亲,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可能作者一辈子也将碌碌无为了吧!可是有一天作者推著轮椅到天坛去思考人生,随便写了点东西,这一思考可不得了,从此以后每天去天坛写作成了必修课,久而久之作者对生命的拷问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生命来自何方?人为什么要活著?作者开始在地坛想通了很多事,自己写的东西开始被大多数人认可。想通了和母亲的种种往事而产生的愧疚感,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看完本书后,有书君感觉是苦难成就了大师,作者曾经也在书中自嘲过,说自己的主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是啊。作者不仅双腿瘫痪而且两个肾也有肾衰竭,即使在做血液透析时也在思考,脑中有灵感一闪而过,也要赶紧拿手机记好。像有书君我这样身体健全的人,很多时候宁愿去刷头条,也是懒得去思考一下,想想都有一点小惭愧啊!本书其实是以地坛为载体,作者开始在绝望中追寻希望和对母亲的思念。


每一段都有对生命的写照。太多了。他文笔的细腻是源于苦难深重的感悟。

最后一段总结,读后回味无穷。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著走下山收尽苍凉参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著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地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乱跳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著怎样一个人间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话不多说,送上我最喜欢的三句话。

一些人真实的困苦变成了另一些人编织的愉快,一个时代的绝望与祈告,变成了另一个时代潇洒的文字调遣。

任何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的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个人觉得不关爱情,及之其他)

最后一句想毕不陌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事。

这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仅此三句话献给书荒的我们,献给浮躁的自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