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每次回答都是一次学习。

说实话,这两本书都是举世公认的经典,都值得一读,没必要非二选一。也没必要必须一较高下。很多名著或经典,无论是国外的,国内的;还是古代的、现代的;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还是哲学方面的,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一定要去读一读,因为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用途,对我们每个阶段的成长,思想的形成,做人处事都会很有帮助,就好像吃饭一样,我们也不必要只吃一种饭,一种菜,无论什么饭菜,我们都要学会去品尝,自己品味,或许我们的生活就会得益良多。

曾经的我对吃饭并没有这么多看法,只是看了汪曾祺的小说之后,我才明白人有时候的想法是错误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束缚,只不过自己浑然不觉罢了。比如对于吃饭,口味要杂一些,无论什么,都应去品尝一下,你的心境也会豁然开朗,人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口味杂一点,经历就会多一些,没有什么是一程不变的,尝试自己多一些改变;读书也一样,凡属于好的作品,都经历过时间的检验,我们都要实行"拿来主义",让它们为现代人服务。

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就好,需要多种元素的融合,或许会更通透,更圆润,更饱满。中国文化或许可将儒、释、道三者融合: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出世精神,和佛家的舍得结合,人生才会更完美,更圆满!

我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高中时候,一次不经意间读到了教室墙壁上贴的孔子的语录,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好像正是我从前思考过而不解的,于是就把它记了下来,后来翻书才发现孔子说过很多关于为人做事,修心养性方面的话,使我受益匪浅,以后就逐渐喜欢上了巜论语》;上学期间,听到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一半部论语治天下,使我对《论语》充满了神奇的向往,通过这十几年的学习,确实也收获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道理,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我没有湖糊涂涂的过一生。

《道德经》我也曾和孩子们一起读过、背过,但是我却没有读懂其中真正的涵义,或许《道德经》需要知识、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懂吧!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这句话一语点破社会发展中的一般客观规律,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不得不佩服。

现在的我打算把国学经典都读一遍,然后读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我会多读几遍,仔细品味,争取发现名著的魅力,当然,我决不会死读书,要多研读、多理解和多思考。如果在今后的生活里,我不能把这些书都读一遍的话,那将是我人生的一大损失,40多岁了,我应该明白哪些是珍贵的,那些东西是应该珍惜的,我会尽量使自己少一些遗憾。


       道德经是是不是老子写的,这个有很多纷争,有说不是,有说是,但大多数说法仍然还是相信道德经是老子所写。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人的认识过程。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的是各个事物的外部联系。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中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脑子里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事物的外不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面,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我们现在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人认识的「概念」基础上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司马迁的《史记》是目前为止知道的,建立在其家族传承过程「巫史文化」及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总结民间口述史基础上的一个人完成的最接近真实的历史。任何新的智慧产生,都是建立在前任智慧的基础上,所以后来的有关经典著作人们所说「众人拾柴」的提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老子《道德经》与孔子《论语》 距今约2500多年前,老子和孔子同为周朝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同悲周朝衰颓,共叹世风日下。二人深深影响者中华民族的性格,二人的学说在后世分别被发展为道家、儒家二派,一神一圣,顶礼膜拜。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哀叹,「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独异于人」;孔子向老子请教过周朝礼仪等方面的问题,试图力挽狂澜于既倒,而独木难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德经》属于战略层面,是宇宙观、哲学辩证法,适用范畴、范围广泛,可应用于万物,适合于统治者领会。《论语》是教与学,属于战术层面,适合于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修身处世之规矩,适合于规范人类行为,故为统治者所宣扬。  《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为而无不为,风气柔弱的南方楚国的老子,不同于风气刚强的北方鲁国的孔子。老子的「无为」真正含义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主动作为。孔子则身体力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培育3000弟子,周游列国。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皇帝为《道德经》作御注释,即唐玄宗、宋徽宗和清朝世祖。未闻有皇帝为《论语》作御注释,如此可见一斑。 5000余言之《道德经》和11000余言之《论语》被后世引用颇多。 《道德经》中的原话或其引申,按其影响层面,归为三等如下: 表面层一:常人耳熟能详之类。 「道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深根固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器晚成」,「抱怨以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 表面层二:不加张扬,为统治者或部分群体默默使用之类。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哀兵必胜」,「不敢为天下先」,「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功成身退」。 表面层三:另有不为常人熟悉,但大为镜鉴可学处之类。 例如,「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强行者有志」,「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论语》中的原话或其引申如下: 「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可忍,孰不可忍」,「患得患失」,「犯上作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庸之道」,「杀身成仁」。 即使现今各级学校的正式教科书中,只见《论语》的片断,不见《道德经》的篇章,《道德经》作为战略层面长时间「隐藏于世」。

:《《道德经》与《论语》》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期盼,都想体验人生巅峰带给自己的快乐,都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都想把生死弄个明白,都想青史留名。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帝王及有道之士都曾做过探索,然而都没有寻找到满意的答案。当我们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不以碌碌无为而羞愧,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我们的良知是否还在,我们的灵魂是否选择好了宁静之处安放,这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心来感悟,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来回答。如果有远大的理想或者哲学爱好,弄清楚世界的本源,透彻理解人来自哪里到哪里去,《道德经》对你也许有辅助,帮助自己理解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帮助自己顺利登上人生的巅峰,圆满走完人生之路。但同时我认为《论语》同样是中华民族文明史集体智慧的结晶,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也在规范著人们的行为,修身养性,修己以安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历史事实产生的孔子思想,同道家思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今天开始陆续温习《论语》的有关内容。 http://t.cn/EUiRcvZ


我觉得我更新喜欢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最伟大名著之一,对哲学,科学,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道德经是除圣经外外国文学发布量最多的。


《论语》和《道德经》分别是儒家经典和道家鼻祖之作,这两部作品在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儒道兴衰各随其时。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二选一的话,我更喜欢《道德经》,我觉得相对于《论语》,《道德经》更系统、更深入的门阐述了观点,深含哲学光芒,让人体会良多。比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论语》语录体,虽句句经典,但不太系统。但这只能是个人观点,实际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大多占居著统治地位,孔老先生也一直被尊为圣人。

中国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文化精华,只要有时间,我们都应该多读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开卷有益啊,多读书,读好书。


《道德经》和《论语》对于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论语》,因为《论语》里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答案,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它能给我们指明方向,稀释迷茫。

记得第一次学《论语》,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处理方式和行为规范,一旦有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等来串门,必然随口拈来。

其实《道德经》和《论语》都是非常著名的经典书籍,相对来说,《道德经》里面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在理解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上,都比较困难,有时候感觉里面的内容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都可以适用,太宽泛的东西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即是《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同时也是它的弊端所在。

但《论语》就不一样了,它就是把孔子日常生活中说的话,遇到的问题,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记录下来,好理解,好运用,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但凡学过一点就基本能了解它的意思,不会像《道德经》那样玄之又玄,有时候太玄幻的东西过于飘在空中,对现实生活作用并不大,过日子还是实在点好。

《论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塑造人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儒家倡导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流传几千年,至今都是治理社会、为人处世、和睦乡里的主要思想布道者。

几乎每个人都能知道几句《论语》里的经典名言名句,一件东西只有在容易传播的情况下才可能被流传后世,我们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那些拮据聱牙、晦涩难懂、模棱两可的东西对于人来讲具有本能的拒绝,你必须承认人都趋利避害的生物,太过深奥和费神伤力的东西都会本能的排斥。真正能钻研的人比较是少数,不信你看,在你身边肯定是知道《论语》内容的人比较多,而能背《道德经》人却屈指可数。

我们经常听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由此也可见《论语》的社会影响力之大,已经足以改天换地了。

我认为,《道德经》只适合专门的人或者感兴趣的人去研究,更多的人还是学习《论语》比较实际,比较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


喜不喜欢,他都在那儿,不増不减。

我们上学那会儿,《论语》占领了语文,没《道德经》的事,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喜不喜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


说实话,这两本书都是举世公认的经典,都值得一读,没必要非二选一。也没必要必须一较高下。很多名著或经典,无论是国外的,国内的;还是古代的、现代的;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还是哲学方面的,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一定要去读一读,因为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用途,对我们每个阶段的成长,思想的形成,做人处事都会很有帮助,就好像吃饭一样,我们也不必要只吃一种饭,一种菜,无论什么饭菜,我们都要学会去品尝,自己品味,或许我们的生活就会得益良多。

曾经的我对吃饭并没有这么多看法,只是看了汪曾祺的小说之后,我才明白人有时候的想法是错误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束缚,只不过自己浑然不觉罢了。比如对于吃饭,口味要杂一些,无论什么,都应去品尝一下,你的心境也会豁然开朗,人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口味杂一点,经历就会多一些,没有什么是一程不变的,尝试自己多一些改变;读书也一样,凡属于好的作品,都经历过时间的检验,我们都要实行"拿来主义",让它们为现代人服务。

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就好,需要多种元素的融合,或许会更通透,更圆润,更饱满。中国文化或许可将儒、释、道三者融合: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出世精神,和佛家的舍得结合,人生才会更完美,更圆满!

我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高中时候,一次不经意间读到了教室墙壁上贴的孔子的语录,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好像正是我从前思考过而不解的,于是就把它记了下来,后来翻书才发现孔子说过很多关于为人做事,修心养性方面的话,使我受益匪浅,以后就逐渐喜欢上了巜论语》;上学期间,听到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一半部论语治天下,使我对《论语》充满了神奇的向往,通过这十几年的学习,确实也收获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道理,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我没有湖糊涂涂的过一生。

《道德经》我也曾和孩子们一起读过、背过,但是我却没有读懂其中真正的涵义,或许《道德经》需要知识、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懂吧!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这句话一语点破社会发展中的一般客观规律,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不得不佩服。

现在的我打算把国学经典都读一遍,然后读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我会多读几遍,仔细品味,争取发现名著的魅力,当然,我决不会死读书,要多研读、多理解和多思考。如果在今后的生活里,我不能把这些书都读一遍的话,那将是我人生的一大损失,40多岁了,我应该明白哪些是珍贵的,那些东西是应该珍惜的,我会尽量使自己少一些遗憾。

那么《道德经》与《论语》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一起来看道家经典的解析,反思一下哪一种更适合你。

一、《道德经》

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1、道

老子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何为道?这个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本原的,独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响的,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无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看到了发展著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著的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以否定达到肯定。

3、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事事效仿别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达到无为。老子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的,自然故应无为,人应效法道的。让万事万物自己发展变化,无为就成为了无不为。

二、《论语》

《论语》的中心思想第一是「仁」,「仁」可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仁者爱人」,即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则是「仁者自仁」,即「克己复礼为仁」,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

1、「礼」是儒学中的第二个中心概念。孔子认为天下之所以战乱不止,主因在于周朝初期的礼教被破毁了,造成君不君、臣不臣的暴乱局面。因而恢复礼教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衍生出儒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三纲五常的出现不仅成为了社会抑制个人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也成为了国家用来强化民众等级观念这种封建思想的道德工具。

由此可见,《道德经》是老子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世界的起源,自然、社会、人生等内在的运行规律及意义,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特别是明示统治者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治军用兵、如何为官为人。

而《论语》是孔子从人生的修养角度,阐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具体,但富有哲理,特别强调要加强个人的自身修养,讲仁、义、礼、智、信等等。


《道德经》是人生的哲理、哲学,道尽无穷的人生智慧,启发人们对哲理、哲学的思考与启迪。《道德经》里所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充分说明道德的制高点与告之的领悟!能够知晓别人是智慧。能够认清自己便是清明。能够战胜别人叫做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强大。往往人都是能够看出别人,确看不清自己。这是最可怕的!我们拜读「道德经」这本书精髓,牢固撑握精髓启理,运用工作与生活当中去!

《论语》是传播仁义道德;传播礼义文明建设;传播善言、善行、善举、善良的这一美德!是以孔子思想,讲述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道理!在《论语》论述了「恭」、「敬」、「礼」、「孝」是人生崇善、崇敬、崇奉的论理!是做人做事的原则的必行!

那一本书都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道德修养的传播!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传承!


兴许是时代的一个进步,又或许因为互联网的发达导致人们对国学经典的一个「反刍。作为炎黄子孙,重温祖先的传统文化是件好事情,尤其让《道德经》和《论语》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本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让我选择是喜欢《道德经》还是《论语》?我可能会说喜欢《论语》,但后来又喜欢上了《道德经》,最后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至于说为何熊掌鱼翅难以取舍,本人又觉得颇有难度。一是在下才薄智浅,读书实在太少,让我对经典中的经典评头论足、指手划脚委实没有资格。现就个人理解的浅见,对这两部国学经典闲扯几句,也算对自己略知的一个注解吧!

再谈《道德经》和《论语》前,我们有两个绕不开的人物,儒家始祖孔子和道家的开山鼻祖老子。儒家思想宣扬的是仁、义、礼、智、信,即平常大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入世」;而道家尊崇的是万物皆有其道,是「无为」,有人又称「出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什么「致虚极,守静笃」、「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无不彰显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思想。

有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自汉以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后来的明清时期,都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反观道家在民间推崇的较多一些,这说明什么呢?儒家思想多以官方渠道在运行,而道家思想可谓暗流涌动,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一统江湖。因为古代的当局者明扬儒家思想,而实际却在运用著道家的法则。

《论语》以孔子的思想和言论流传后世,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接受著它的指导,教人向善、有仁爱之心,以此构建一个合谐的社会。而道家有时则反其道而行之。举个例子,庄子的老婆死了,他却鼓盆而歌,如果用《论语》的思想解释,人死是件悲伤的事情,怎么可以这么不严肃呢?但若用《道德经》的思想,则是人死是种解脱,生老病死乃自然现象也。

综上所赘述,个人认为两部经典都涵有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都蕴含有人类的最高智慧,值得我们去拜读。只是有些东西因远离我们太久,所以今人在吸收时,最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态度。


《道德经》更多的是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是更倾向于普世价值的哲思。(关注自我)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的主张是「出世」。我不能苟同。老子为何出关?我认为此举有「不可语」之妙。老子在教化孔子之后,一定有了明悟。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论语》更多的是规范和教化人。故而,更易于为统治阶级服务。(关注超我)

孔子贵为「万世师表」,并身体力行的践行「入世」,的确做到「学高为师,身高为范」。

我喜欢《论语》,更喜欢《道德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