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每次回答都是一次學習。

說實話,這兩本書都是舉世公認的經典,都值得一讀,沒必要非二選一。也沒必要必須一較高下。很多名著或經典,無論是國外的,國內的;還是古代的、現代的;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還是哲學方面的,只要條件許可,我們就一定要去讀一讀,因為每本書都有每本書的用途,對我們每個階段的成長,思想的形成,做人處事都會很有幫助,就好像喫飯一樣,我們也不必要只喫一種飯,一種菜,無論什麼飯菜,我們都要學會去品嘗,自己品味,或許我們的生活就會得益良多。

曾經的我對喫飯並沒有這麼多看法,只是看了汪曾祺的小說之後,我才明白人有時候的想法是錯誤的,自己也會不知不覺中受到束縛,只不過自己渾然不覺罷了。比如對於喫飯,口味要雜一些,無論什麼,都應去品嘗一下,你的心境也會豁然開朗,人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口味雜一點,經歷就會多一些,沒有什麼是一程不變的,嘗試自己多一些改變;讀書也一樣,凡屬於好的作品,都經歷過時間的檢驗,我們都要實行"拿來主義",讓它們為現代人服務。

文化並不是單一的就好,需要多種元素的融合,或許會更通透,更圓潤,更飽滿。中國文化或許可將儒、釋、道三者融合: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出世精神,和佛家的捨得結合,人生才會更完美,更圓滿!

我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高中時候,一次不經意間讀到了教室牆壁上貼的孔子的語錄,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好像正是我從前思考過而不解的,於是就把它記了下來,後來翻書才發現孔子說過很多關於為人做事,修心養性方面的話,使我受益匪淺,以後就逐漸喜歡上了巜論語》;上學期間,聽到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一一半部論語治天下,使我對《論語》充滿了神奇的嚮往,通過這十幾年的學習,確實也收穫了很多知識,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道理,至少可以對自己說:我沒有湖糊塗塗的過一生。

《道德經》我也曾和孩子們一起讀過、背過,但是我卻沒有讀懂其中真正的涵義,或許《道德經》需要知識、閱歷達到一定程度才能讀懂吧!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福。這句話一語點破社會發展中的一般客觀規律,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不得不佩服。

現在的我打算把國學經典都讀一遍,然後讀四大名著尤其是《紅樓夢》,我會多讀幾遍,仔細品味,爭取發現名著的魅力,當然,我決不會死讀書,要多研讀、多理解和多思考。如果在今後的生活裏,我不能把這些書都讀一遍的話,那將是我人生的一大損失,40多歲了,我應該明白哪些是珍貴的,那些東西是應該珍惜的,我會盡量使自己少一些遺憾。


       道德經是是不是老子寫的,這個有很多紛爭,有說不是,有說是,但大多數說法仍然還是相信道德經是老子所寫。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人的認識過程。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的是各個事物的外部聯繫。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中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腦子裡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飛躍),產生了概念。概念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事物的外不聯繫,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面,事物的內部聯繫了。我們現在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前人認識的「概念」基礎上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司馬遷的《史記》是目前為止知道的,建立在其家族傳承過程「巫史文化」及遊歷祖國大好河山,總結民間口述史基礎上的一個人完成的最接近真實的歷史。任何新的智慧產生,都是建立在前任智慧的基礎上,所以後來的有關經典著作人們所說「眾人拾柴」的提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老子《道德經》與孔子《論語》 距今約2500多年前,老子和孔子同為周朝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同悲周朝衰頹,共嘆世風日下。二人深深影響者中華民族的性格,二人的學說在後世分別被發展為道家、儒家二派,一神一聖,頂禮膜拜。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哀嘆,「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我獨異於人」;孔子向老子請教過周朝禮儀等方面的問題,試圖力挽狂瀾於既倒,而獨木難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道德經》屬於戰略層面,是宇宙觀、哲學辯證法,適用範疇、範圍廣泛,可應用於萬物,適合於統治者領會。《論語》是教與學,屬於戰術層面,適合於社會中作為個體的修身處世之規矩,適合於規範人類行為,故為統治者所宣揚。  《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為而無不為,風氣柔弱的南方楚國的老子,不同於風氣剛強的北方魯國的孔子。老子的「無為」真正含義是尊重客觀規律的主動作為。孔子則身體力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培育3000弟子,周遊列國。 中國歷史上有三位皇帝為《道德經》作御注釋,即唐玄宗、宋徽宗和清朝世祖。未聞有皇帝為《論語》作御注釋,如此可見一斑。 5000餘言之《道德經》和11000餘言之《論語》被後世引用頗多。 《道德經》中的原話或其引申,按其影響層面,歸為三等如下: 表面層一:常人耳熟能詳之類。 「道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深根固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器晚成」,「抱怨以德」,「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長地久」。 表面層二:不加張揚,為統治者或部分羣體默默使用之類。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哀兵必勝」,「不敢為天下先」,「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功成身退」。 表面層三:另有不為常人熟悉,但大為鏡鑒可學處之類。 例如,「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強行者有志」,「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論語》中的原話或其引申如下: 「溫良恭儉讓」,「克己復禮」,「小不忍,則亂大謀」,「是可忍,孰不可忍」,「患得患失」,「犯上作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庸之道」,「殺身成仁」。 即使現今各級學校的正式教科書中,只見《論語》的片斷,不見《道德經》的篇章,《道德經》作為戰略層面長時間「隱藏於世」。

:《《道德經》與《論語》》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美好的期盼,都想體驗人生巔峯帶給自己的快樂,都想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都想把生死弄個明白,都想青史留名。對於這個問題歷代帝王及有道之士都曾做過探索,然而都沒有尋找到滿意的答案。當我們白髮蒼蒼回首往事時,不以碌碌無為而羞愧,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我們的良知是否還在,我們的靈魂是否選擇好了寧靜之處安放,這都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心來感悟,用自己的經歷和行動來回答。如果有遠大的理想或者哲學愛好,弄清楚世界的本源,透徹理解人來自哪裡到哪裡去,《道德經》對你也許有輔助,幫助自己理解妙趣橫生的大千世界,幫助自己順利登上人生的巔峯,圓滿走完人生之路。但同時我認為《論語》同樣是中華民族文明史集體智慧的結晶,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也在規範著人們的行為,修身養性,修己以安人。「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的歷史事實產生的孔子思想,同道家思想一樣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從今天開始陸續溫習《論語》的有關內容。 http://t.cn/EUiRcvZ


我覺得我更新喜歡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最偉大名著之一,對哲學,科學,政治等產生深刻影響。道德經是除聖經外外國文學發布量最多的。


《論語》和《道德經》分別是儒家經典和道家鼻祖之作,這兩部作品在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儒道興衰各隨其時。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說,二選一的話,我更喜歡《道德經》,我覺得相對於《論語》,《道德經》更系統、更深入的門闡述了觀點,深含哲學光芒,讓人體會良多。比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依。《論語》語錄體,雖句句經典,但不太系統。但這隻能是個人觀點,實際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思想大多佔居著統治地位,孔老先生也一直被尊為聖人。

中國的經典著作是我們的文化精華,只要有時間,我們都應該多讀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開卷有益啊,多讀書,讀好書。


《道德經》和《論語》對於我來說,最喜歡的還是《論語》,因為《論語》裏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答案,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它能給我們指明方向,稀釋迷茫。

記得第一次學《論語》,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教會了我待人接物的處理方式和行為規範,一旦有親戚、朋友、同學、鄰居等來串門,必然隨口拈來。

其實《道德經》和《論語》都是非常著名的經典書籍,相對來說,《道德經》裡面的東西對於普通人來說,無論在理解上還是在實際運用上,都比較困難,有時候感覺裡面的內容好像放之四海而皆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領域都可以適用,太寬泛的東西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這即是《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同時也是它的弊端所在。

但《論語》就不一樣了,它就是把孔子日常生活中說的話,遇到的問題,像咱們平時說話一樣記錄下來,好理解,好運用,有明確的指導意義,但凡學過一點就基本能瞭解它的意思,不會像《道德經》那樣玄之又玄,有時候太玄幻的東西過於飄在空中,對現實生活作用並不大,過日子還是實在點好。

《論語》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塑造人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載體,儒家倡導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流傳幾千年,至今都是治理社會、為人處世、和睦鄉裏的主要思想佈道者。

幾乎每個人都能知道幾句《論語》裏的經典名言名句,一件東西只有在容易傳播的情況下才可能被流傳後世,我們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那些拮据聱牙、晦澀難懂、模稜兩可的東西對於人來講具有本能的拒絕,你必須承認人都趨利避害的生物,太過深奧和費神傷力的東西都會本能的排斥。真正能鑽研的人比較是少數,不信你看,在你身邊肯定是知道《論語》內容的人比較多,而能背《道德經》人卻屈指可數。

我們經常聽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不免有些誇張,但由此也可見《論語》的社會影響力之大,已經足以改天換地了。

我認為,《道德經》只適合專門的人或者感興趣的人去研究,更多的人還是學習《論語》比較實際,比較更能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


喜不喜歡,他都在那兒,不増不減。

我們上學那會兒,《論語》佔領了語文,沒《道德經》的事,其實在生活中,很多「東西「喜不喜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


說實話,這兩本書都是舉世公認的經典,都值得一讀,沒必要非二選一。也沒必要必須一較高下。很多名著或經典,無論是國外的,國內的;還是古代的、現代的;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還是哲學方面的,只要條件許可,我們就一定要去讀一讀,因為每本書都有每本書的用途,對我們每個階段的成長,思想的形成,做人處事都會很有幫助,就好像喫飯一樣,我們也不必要只喫一種飯,一種菜,無論什麼飯菜,我們都要學會去品嘗,自己品味,或許我們的生活就會得益良多。

曾經的我對喫飯並沒有這麼多看法,只是看了汪曾祺的小說之後,我才明白人有時候的想法是錯誤的,自己也會不知不覺中受到束縛,只不過自己渾然不覺罷了。比如對於喫飯,口味要雜一些,無論什麼,都應去品嘗一下,你的心境也會豁然開朗,人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口味雜一點,經歷就會多一些,沒有什麼是一程不變的,嘗試自己多一些改變;讀書也一樣,凡屬於好的作品,都經歷過時間的檢驗,我們都要實行"拿來主義",讓它們為現代人服務。

文化並不是單一的就好,需要多種元素的融合,或許會更通透,更圓潤,更飽滿。中國文化或許可將儒、釋、道三者融合: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出世精神,和佛家的捨得結合,人生才會更完美,更圓滿!

我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高中時候,一次不經意間讀到了教室牆壁上貼的孔子的語錄,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好像正是我從前思考過而不解的,於是就把它記了下來,後來翻書才發現孔子說過很多關於為人做事,修心養性方面的話,使我受益匪淺,以後就逐漸喜歡上了巜論語》;上學期間,聽到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一一半部論語治天下,使我對《論語》充滿了神奇的嚮往,通過這十幾年的學習,確實也收穫了很多知識,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道理,至少可以對自己說:我沒有湖糊塗塗的過一生。

《道德經》我也曾和孩子們一起讀過、背過,但是我卻沒有讀懂其中真正的涵義,或許《道德經》需要知識、閱歷達到一定程度才能讀懂吧!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福。這句話一語點破社會發展中的一般客觀規律,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不得不佩服。

現在的我打算把國學經典都讀一遍,然後讀四大名著尤其是《紅樓夢》,我會多讀幾遍,仔細品味,爭取發現名著的魅力,當然,我決不會死讀書,要多研讀、多理解和多思考。如果在今後的生活裏,我不能把這些書都讀一遍的話,那將是我人生的一大損失,40多歲了,我應該明白哪些是珍貴的,那些東西是應該珍惜的,我會盡量使自己少一些遺憾。

那麼《道德經》與《論語》的精神內涵是什麼?一起來看道家經典的解析,反思一下哪一種更適合你。

一、《道德經》

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1、道

老子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何為道?這個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萬物無論如何變化,還要回到它的起點「道」。道是無形的,物質的,本原的,獨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響的,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無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纔是天下萬物的本原。

《道德經》第二章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老子看到了發展著的事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著的事物兩個方面的相互轉化,以否定達到肯定。

3、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事事效仿別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後達到無為。老子是通過否定達到肯定。在老子看來,道是自然的,自然故應無為,人應效法道的。讓萬事萬物自己發展變化,無為就成為了無不為。

二、《論語》

《論語》的中心思想第一是「仁」,「仁」可理解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仁者愛人」,即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二個則是「仁者自仁」,即「克己復禮為仁」,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

1、「禮」是儒學中的第二個中心概念。孔子認為天下之所以戰亂不止,主因在於周朝初期的禮教被破毀了,造成君不君、臣不臣的暴亂局面。因而恢復禮教成為儒家的主流思想。

2、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衍生出儒家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三綱五常的出現不僅成為了社會抑制個人行為的一種道德標準,也成為了國家用來強化民眾等級觀念這種封建思想的道德工具。

由此可見,《道德經》是老子從哲學的角度,闡明世界的起源,自然、社會、人生等內在的運行規律及意義,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特別是明示統治者如何治國理政、如何治軍用兵、如何為官為人。

而《論語》是孔子從人生的修養角度,闡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明確具體,但富有哲理,特彆強調要加強個人的自身修養,講仁、義、禮、智、信等等。


《道德經》是人生的哲理、哲學,道盡無窮的人生智慧,啟發人們對哲理、哲學的思考與啟迪。《道德經》裏所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充分說明道德的制高點與告之的領悟!能夠知曉別人是智慧。能夠認清自己便是清明。能夠戰勝別人叫做力量。能夠戰勝自己纔是強大。往往人都是能夠看出別人,確看不清自己。這是最可怕的!我們拜讀「道德經」這本書精髓,牢固撐握精髓啟理,運用工作與生活當中去!

《論語》是傳播仁義道德;傳播禮義文明建設;傳播善言、善行、善舉、善良的這一美德!是以孔子思想,講述做人做事的原則與道理!在《論語》論述了「恭」、「敬」、「禮」、「孝」是人生崇善、崇敬、崇奉的論理!是做人做事的原則的必行!

那一本書都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道德修養的傳播!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的傳承!


興許是時代的一個進步,又或許因為互聯網的發達導致人們對國學經典的一個「反芻。作為炎黃子孫,重溫祖先的傳統文化是件好事情,尤其讓《道德經》和《論語》放在一起進行討論,本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讓我選擇是喜歡《道德經》還是《論語》?我可能會說喜歡《論語》,但後來又喜歡上了《道德經》,最後只能說二者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至於說為何熊掌魚翅難以取捨,本人又覺得頗有難度。一是在下才薄智淺,讀書實在太少,讓我對經典中的經典評頭論足、指手劃腳委實沒有資格。現就個人理解的淺見,對這兩部國學經典閑扯幾句,也算對自己略知的一個註解吧!

再談《道德經》和《論語》前,我們有兩個繞不開的人物,儒家始祖孔子和道家的開山鼻祖老子。儒家思想宣揚的是仁、義、禮、智、信,即平常大家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稱「入世」;而道家尊崇的是萬物皆有其道,是「無為」,有人又稱「出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什麼「致虛極,守靜篤」、「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無不彰顯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無為」思想。

有點歷史知識的都知道,自漢以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後來的明清時期,都將儒家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反觀道家在民間推崇的較多一些,這說明什麼呢?儒家思想多以官方渠道在運行,而道家思想可謂暗流湧動,但這並不代表儒家思想一統江湖。因為古代的當局者明揚儒家思想,而實際卻在運用著道家的法則。

《論語》以孔子的思想和言論流傳後世,可能是「先入為主」的緣故吧,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接受著它的指導,教人向善、有仁愛之心,以此構建一個合諧的社會。而道家有時則反其道而行之。舉個例子,莊子的老婆死了,他卻鼓盆而歌,如果用《論語》的思想解釋,人死是件悲傷的事情,怎麼可以這麼不嚴肅呢?但若用《道德經》的思想,則是人死是種解脫,生老病死乃自然現象也。

綜上所贅述,個人認為兩部經典都涵有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都蘊含有人類的最高智慧,值得我們去拜讀。只是有些東西因遠離我們太久,所以今人在吸收時,最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纔不失為一種科學的態度。


《道德經》更多的是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是更傾向於普世價值的哲思。(關注自我)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的主張是「出世」。我不能苟同。老子為何出關?我認為此舉有「不可語」之妙。老子在教化孔子之後,一定有了明悟。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論語》更多的是規範和教化人。故而,更易於為統治階級服務。(關注超我)

孔子貴為「萬世師表」,並身體力行的踐行「入世」,的確做到「學高為師,身高為範」。

我喜歡《論語》,更喜歡《道德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