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

看《廊桥遗梦》是件危险的事!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美化了婚外情,还一度引起美国离婚热潮!

我到不以为然。

佛朗西斯卡,是美国电影《廊桥遗梦》的主人公:一个家庭主妇,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她遇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两人经历了短暂的浪漫缠绵。因她不愿舍弃家庭,痛苦分手。但是对金凯的爱恋却萦绕了她的后半生……

她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影片由此得名……

我读了佛朗西斯卡尘封已久的书信:

她说:

「我,我想,永远留著它。我想在我下半辈子还是这么爱你。可是……可是要离开这个家情况就变了。因为我不能把这个家破坏了,去建个新的。看来我只能把对你的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你,你帮帮我……」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你要知道,这个家在我走了以后,会完全变的。」

「爱这么麻烦的事情,最好一辈子都别遇上,我怕用一秒钟爱上你,还得一辈子去忘记。」

「罗伯特后来睡著了,可我一夜没合眼。我该怎么办?后天他就要离开了,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令人留恋,可就要……结束了…」

「不过,求你别让我这么做,别让我放弃我的责任。我不能,不能因此而毕生为这件事所缠绕。如果现在我这样做了,这思想负担会使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你所爱的的那个女人。」

「我不想需要你!」「为什么?」「因我无法得到你!」

「我愿你快乐,即使你的快乐不再是因为我。」

「旧梦是好梦,虽没有实现,但我很高兴,曾经拥有它!」

「我把我的一生给了我的家人,我希望能把剩下的给罗伯特。」

「当女人做出抉择,去结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在另一方面,却停止了。她建立了现实的人生,而把她个人的需求放到一旁,好让她的孩子能长大成人,当他们离开时,亦把她现实的一生带走,此时,她不能再过回自己的生活,也不记得,是什么令她活著。因为许久没人问过她,她也不记得了。」

「不。我心里在说,我错了罗伯特,我不该留下,可我又不能走,为什么不能走?我告诉过你,你再说一遍,为什么我该走,我听见他在耳边说:这种感情一辈子只可能有一次。」

「我活著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

「你们的父亲去世以后,我曾经找过罗伯特,没人知道他在哪儿。我把对他的思念,寄托在我们曾经到过的那些地方……」

这些就是佛朗西斯卡「婚外情」的蛛丝马迹,她当时真实的心境。我感受到了佛朗西斯卡的痛苦和矛盾!但最终我看到她的行动了:如孔子所言:「发乎情,止乎礼啦!」

也许在一个地方呆长了,会烦,想要出去;也许在婚姻中过久了,鸡毛蒜皮的事太多,会腻,便想逃离;真是应了钱锺书的「围城心里」;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发现了这个典型的女性意识,写了中篇小说《逃离》,尽管都没有逃的掉!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婚姻让爱情没了香气,也许她原本就没有爱情吧!

偶遇后的互相吸引,激情如啤酒花般绽放,爱情美妙啊!爱情美就美在了别无选择,只有分离。

距离产生美。

试想一下,如果男女主人公最终走在一起了,又会怎样呢?

走到一起就会有鸡毛蒜皮,就会有一地鸡毛,也会有一声叹息……

太多人误解了《廊桥遗梦》:

佛朗西斯卡实际上是个生活中很多见,真实的女人,具有女人根深蒂固的奉献精神;一切的误会来自她真实的袒露心扉,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发乎情 止乎礼」最终艰难战胜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外情」!

《廊桥遗梦》很深刻,大奖拿到手软呢!

原创

图片来自网路

欢迎评论留言


对《廊桥遗梦》记忆犹新的是,影片在我国公映时,相当版幅的主流媒体公开抵制,主要原因是认为该片在公然挑战传统婚姻和家庭观念,「鼓励」人们婚内出轨。

记得当时给《戏剧电影报》写过一篇文章,不出意外地未予发表,直接观点是:如果中国人的婚姻观、家庭观那么脆弱,因一部电影就可以全面颠覆,那就没什么值得保护的,也保护不了。

罗伯特詹姆斯沃勒2017年去世,他的《廊桥遗梦》累计发行1200多万册,是1993年全美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每一个美国家庭主妇的围裙里,都有一本《廊桥遗梦》。

1995年,伟大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将《廊桥遗梦》拍成电影。

90年代中后期的我国,开放程度其实比较有限,这些「抵制」也就可以理解。事实上,一部电影什么都决定不了,更减缓不了传统价值标准、家庭观念的极速滑坡,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这里。很多年过去,没人会认为如今离婚率逐年攀升的罪过,是因为《廊桥遗梦》吧,能记起这部电影的人,恐怕都不多。

《廊桥遗梦》,是那种典型的读书靠想像支撑起来的效果,远比电影用镜头呈现出来的效果要强烈而美好得多的作品。作为高产的伊斯特伍德唯一一部纯爱情题材影片,其实远不及他其他作品那么出色。

电影里有同样堪称伟大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她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在她从影生涯里,若哪年未被奥斯卡最佳女主或女配提名,立刻会成为被大家在颁奖礼上争相调侃的话题,据统计,提名达21次之多。但与伊斯特伍德的强强联手,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不是电影不够出色,而是原著太过出色。

《廊桥遗梦》的剧情非常简单,讲述了发生在四天内的一段故事:《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为拍摄美国境内的廊桥,而开启了一段旅程,因问路偶然结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引路、取景拍摄过程中,双方有了短暂的沟通和了解。离异的罗伯特,对单调乏味乡村生活中的弗朗西斯卡,产生了吸引。拍摄完成,罗伯特送给弗朗西斯卡一束野花作为答谢,驱车前往下一目标,而弗朗西斯卡却鬼使神差在桥头留下了邀请的纸条………………………………。

两人厮守两天后,罗伯特成了主动的一方,他邀请弗朗西斯卡跟他一起离开、共赴余生,而出于责任不愿舍弃家庭的弗朗西斯卡,在痛苦抉择后,选择留下。那段雨戏,把两人「咫尺相隔即永别」的痛苦,刻画得异常到位。

多年后弗朗西斯卡得知罗伯特的死讯,并收到他的遗赠,那些东西里有罗伯特的项链、手镯和那片钉在廊桥上的小纸条,弗朗西斯卡将它们收存起来,每年生日翻看。

又过了几年,弗朗西斯卡去世,孩子们按她的遗愿,将其骨灰撒在廊桥河畔。整理遗物时,他们发现了母亲深藏多年的这个秘密,并为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所感动,开始审视自己濒临破裂的婚姻和家庭。

单从电影来看,很难说清《廊桥遗梦》好在哪里,影片承袭了小说的叙事,抒情、平缓、克制,但充沛的感情与痛苦的碰撞,又喷薄欲出。说实话,因为之前所述的原因,电影远未达到小说的质感与效果。

人因感情动物的属性而变得复杂,回想你们自己的生活,在又漫长又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谁的心里没有过涟漪、起伏,不管留下,或是离开,多数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被动」放弃的那些「分量」,只有自己掂量得清楚。多数美好,都出于「不得」和「不得」,前「得」为动词,后「得」为形容词。

《廊桥遗梦》的可贵,就在于对这种复杂感情的勾勒,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婚内出轨,于婚姻和道德观念是「难以启齿」的,对于两个有自主行为能力、心智健全、理性正常的中年人来说,他们基于短暂感情基础的这一段不被传统价值标准「祝福」的恋情,最终以各自的回归正轨收场。之后,却付出了一生的守护。罗伯特至死孑然一身,他委托律师将自己的遗物交给弗朗西斯卡,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桥河畔;弗朗西斯卡收集了罗伯特所有发表的作品,默默关注,并以骨灰撒在廊桥河畔的遗愿,完成了不用背负世俗与责任的、了无牵挂的相伴。

我至今仍时常记起这部算不得非常出色电影,是因为那句全世界最美的台词——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过去中,人们会用一分钟的时间去认识一个人,用一小时的时间去喜欢一个人,再用一天的时间去爱上一个人,到最后,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说归说,别轻易开启一段自己驾驭不了的感情,无论它多么炽烈。好好过日子吧。


普通的出轨,是对婚姻的背叛,而《廊桥遗梦》中的出轨,只能说是对平淡乏味人生的一次反抗。反抗过,但未走向背叛,反而是选择牺牲了千年一回的爱情。


这是一次美好的奇遇 虽然有些道德问题 但也是人生的一次美好回忆 爱情来了 在两人之间还是美好的


欲望如果不被节制,比洪水猛兽还要可怕。


真爱只有一次,与婚姻无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