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

看《廊橋遺夢》是件危險的事!

有人認為這部電影美化了婚外情,還一度引起美國離婚熱潮!

我到不以為然。

佛朗西斯卡,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的主人公:一個家庭主婦,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裏,她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兩人經歷了短暫的浪漫纏綿。因她不願捨棄家庭,痛苦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縈繞了她的後半生……

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影片由此得名……

我讀了佛朗西斯卡塵封已久的書信:

她說:

「我,我想,永遠留著它。我想在我下半輩子還是這麼愛你。可是……可是要離開這個家情況就變了。因為我不能把這個家破壞了,去建個新的。看來我只能把對你的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裡。你,你幫幫我……」

「儘管愛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棄責任。愛情的魔力就會消失,就會蒙上一層陰影。」

「你要知道,這個家在我走了以後,會完全變的。」

「愛這麼麻煩的事情,最好一輩子都別遇上,我怕用一秒鐘愛上你,還得一輩子去忘記。」

「羅伯特後來睡著了,可我一夜沒閤眼。我該怎麼辦?後天他就要離開了,這一切是多麼的美好,令人留戀,可就要……結束了…」

「不過,求你別讓我這麼做,別讓我放棄我的責任。我不能,不能因此而畢生為這件事所纏繞。如果現在我這樣做了,這思想負擔會使我變成另外一個人,不再是你所愛的的那個女人。」

「我不想需要你!」「為什麼?」「因我無法得到你!」

「我願你快樂,即使你的快樂不再是因為我。」

「舊夢是好夢,雖沒有實現,但我很高興,曾經擁有它!」

「我把我的一生給了我的家人,我希望能把剩下的給羅伯特。」

「當女人做出抉擇,去結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開始了;在另一方面,卻停止了。她建立了現實的人生,而把她個人的需求放到一旁,好讓她的孩子能長大成人,當他們離開時,亦把她現實的一生帶走,此時,她不能再過回自己的生活,也不記得,是什麼令她活著。因為許久沒人問過她,她也不記得了。」

「不。我心裡在說,我錯了羅伯特,我不該留下,可我又不能走,為什麼不能走?我告訴過你,你再說一遍,為什麼我該走,我聽見他在耳邊說:這種感情一輩子只可能有一次。」

「我活著的時候,屬於這個家,但願死了以後,屬於他。」

「你們的父親去世以後,我曾經找過羅伯特,沒人知道他在哪兒。我把對他的思念,寄託在我們曾經到過的那些地方……」

這些就是佛朗西斯卡「婚外情」的蛛絲馬跡,她當時真實的心境。我感受到了佛朗西斯卡的痛苦和矛盾!但最終我看到她的行動了:如孔子所言:「發乎情,止乎禮啦!」

也許在一個地方呆長了,會煩,想要出去;也許在婚姻中過久了,雞毛蒜皮的事太多,會膩,便想逃離;真是應了錢鍾書的「圍城心裡」;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發現了這個典型的女性意識,寫了中篇小說《逃離》,儘管都沒有逃的掉!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婚姻讓愛情沒了香氣,也許她原本就沒有愛情吧!

偶遇後的互相吸引,激情如啤酒花般綻放,愛情美妙啊!愛情美就美在了別無選擇,只有分離。

距離產生美。

試想一下,如果男女主人公最終走在一起了,又會怎樣呢?

走到一起就會有雞毛蒜皮,就會有一地雞毛,也會有一聲嘆息……

太多人誤解了《廊橋遺夢》:

佛朗西斯卡實際上是個生活中很多見,真實的女人,具有女人根深蒂固的奉獻精神;一切的誤會來自她真實的袒露心扉,內心的糾結與掙扎!

「發乎情 止乎禮」最終艱難戰勝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婚外情」!

《廊橋遺夢》很深刻,大獎拿到手軟呢!

原創

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評論留言


對《廊橋遺夢》記憶猶新的是,影片在我國公映時,相當版幅的主流媒體公開抵制,主要原因是認為該片在公然挑戰傳統婚姻和家庭觀念,「鼓勵」人們婚內出軌。

記得當時給《戲劇電影報》寫過一篇文章,不出意外地未予發表,直接觀點是:如果中國人的婚姻觀、家庭觀那麼脆弱,因一部電影就可以全面顛覆,那就沒什麼值得保護的,也保護不了。

羅伯特詹姆斯沃勒2017年去世,他的《廊橋遺夢》累計發行1200多萬冊,是1993年全美暢銷書排行榜第一。當時有這樣一種說法,每一個美國家庭主婦的圍裙裏,都有一本《廊橋遺夢》。

1995年,偉大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將《廊橋遺夢》拍成電影。

90年代中後期的我國,開放程度其實比較有限,這些「抵制」也就可以理解。事實上,一部電影什麼都決定不了,更減緩不了傳統價值標準、家庭觀唸的極速滑坡,因為問題的根源不在這裡。很多年過去,沒人會認為如今離婚率逐年攀升的罪過,是因為《廊橋遺夢》吧,能記起這部電影的人,恐怕都不多。

《廊橋遺夢》,是那種典型的讀書靠想像支撐起來的效果,遠比電影用鏡頭呈現出來的效果要強烈而美好得多的作品。作為高產的伊斯特伍德唯一一部純愛情題材影片,其實遠不及他其他作品那麼出色。

電影裏有同樣堪稱偉大的梅麗爾斯特里普,她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在她從影生涯裏,若哪年未被奧斯卡最佳女主或女配提名,立刻會成為被大家在頒獎禮上爭相調侃的話題,據統計,提名達21次之多。但與伊斯特伍德的強強聯手,並未收到預期效果,不是電影不夠出色,而是原著太過出色。

《廊橋遺夢》的劇情非常簡單,講述了發生在四天內的一段故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金凱,為拍攝美國境內的廊橋,而開啟了一段旅程,因問路偶然結識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引路、取景拍攝過程中,雙方有了短暫的溝通和了解。離異的羅伯特,對單調乏味鄉村生活中的弗朗西斯卡,產生了吸引。拍攝完成,羅伯特送給弗朗西斯卡一束野花作為答謝,驅車前往下一目標,而弗朗西斯卡卻鬼使神差在橋頭留下了邀請的紙條………………………………。

兩人廝守兩天後,羅伯特成了主動的一方,他邀請弗朗西斯卡跟他一起離開、共赴餘生,而出於責任不願捨棄家庭的弗朗西斯卡,在痛苦抉擇後,選擇留下。那段雨戲,把兩人「咫尺相隔即永別」的痛苦,刻畫得異常到位。

多年後弗朗西斯卡得知羅伯特的死訊,並收到他的遺贈,那些東西里有羅伯特的項鏈、手鐲和那片釘在廊橋上的小紙條,弗朗西斯卡將它們收存起來,每年生日翻看。

又過了幾年,弗朗西斯卡去世,孩子們按她的遺願,將其骨灰撒在廊橋河畔。整理遺物時,他們發現了母親深藏多年的這個祕密,並為母親對家庭的責任所感動,開始審視自己瀕臨破裂的婚姻和家庭。

單從電影來看,很難說清《廊橋遺夢》好在哪裡,影片承襲了小說的敘事,抒情、平緩、剋制,但充沛的感情與痛苦的碰撞,又噴薄欲出。說實話,因為之前所述的原因,電影遠未達到小說的質感與效果。

人因感情動物的屬性而變得複雜,回想你們自己的生活,在又漫長又短暫的生命歷程中,誰的心裡沒有過漣漪、起伏,不管留下,或是離開,多數人都選擇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人生道路,「被動」放棄的那些「分量」,只有自己掂量得清楚。多數美好,都出於「不得」和「不得」,前「得」為動詞,後「得」為形容詞。

《廊橋遺夢》的可貴,就在於對這種複雜感情的勾勒,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婚內出軌,於婚姻和道德觀念是「難以啟齒」的,對於兩個有自主行為能力、心智健全、理性正常的中年人來說,他們基於短暫感情基礎的這一段不被傳統價值標準「祝福」的戀情,最終以各自的回歸正軌收場。之後,卻付出了一生的守護。羅伯特至死孑然一身,他委託律師將自己的遺物交給弗朗西斯卡,將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橋河畔;弗朗西斯卡收集了羅伯特所有發表的作品,默默關注,並以骨灰撒在廊橋河畔的遺願,完成了不用背負世俗與責任的、了無牽掛的相伴。

我至今仍時常記起這部算不得非常出色電影,是因為那句全世界最美的臺詞——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過去中,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到最後,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

今天就說到這裡吧,說歸說,別輕易開啟一段自己駕馭不了的感情,無論它多麼熾烈。好好過日子吧。


普通的出軌,是對婚姻的背叛,而《廊橋遺夢》中的出軌,只能說是對平淡乏味人生的一次反抗。反抗過,但未走向背叛,反而是選擇犧牲了千年一回的愛情。


這是一次美好的奇遇 雖然有些道德問題 但也是人生的一次美好回憶 愛情來了 在兩人之間還是美好的


慾望如果不被節制,比洪水猛獸還要可怕。


真愛只有一次,與婚姻無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