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是什么吸引我去读这本《法式诱惑》呢?是《摇滚莫扎特》。这部法语音乐剧描写了莫扎特从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到悲苦孤独、英年早逝,我第一次看就被牢牢拴在了它的魔圈里,哪怕一丁点儿法语也不懂。我常把它作为做家务时的背景音乐,熟悉的唱段跟着哼哼调子。也许这就是一种法国式的“诱惑”?音乐剧情里众多的角色互相诱惑,莫扎特拜倒在阿洛伊西亚的石榴裙下,萨列里被莫扎特的乐谱倾倒;我们观众为舞台上的演员舞美服装等等着迷,音乐剧的歌词鼓舞着大家尽情享受生命,莫扎特音乐本身持久的魅力更是不言而喻。

在书的鸣谢和尾声中,作者非常清晰地道出了这本书的主题:“诱惑”的概念是理解法国和法国人的关键。她想弄明白三个问题:1、诱惑在法国是不是一种行为的驱动力?2、诱惑是否让过程变得比结果重要,反而会因此本末倒置?3、法国是不是不能没有诱惑?

什么是法式“诱惑”呢?英文中的seduce虽然也有“吸引力”的含义,但是更多有性暗示的意味。中文中似乎也是负面意义更多一些?比如大家常说“受到金钱诱惑”。法语中的“诱惑”一词语境要更为广阔,目的是“为了吸引、影响或者说服,即使一切都只是为了好玩”,可能会类似英语中的charm、attract、engage、entertain等等,不一定有肢体接触。一个人是否充满诱惑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她表面的身形容貌,还有可能是这个人通过或感性或理性的语言表达说服你,让你在接受他/她的观点的同时感受到对方的魅力或磁场;上可至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获胜,下可至街边小贩成功向你推销一个冰淇淋。哪怕最后对方并没有达成最初的目标,整个过程也会让施展诱惑的人和被诱惑的人乐在其中,胜利到来就是锦上添花。

作者认为法式诱惑与法国人所谓的“情趣”关系非常密切。“情趣是一种艺术,是要巧心创造并尽情享受各式各样的乐趣。法国人可以自豪自己是个中高手,他们既通过它达到自我满足,也将它作为一种诱惑他人的有效工具。法国人不但创造了充满情趣的消磨时间方式,更将它带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诱人嗅闻的馥郁香氛,引人流连的浪漫花园,让人爱不释手的精巧物品,舍不得结束的美妙对话。”法国人自动或者无意识地就会进入一种诱惑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指导原则了,就像鱼儿无法离开水一样。作者认为哪怕粗鄙、不屑一顾的店员都在玩变态版的诱惑游戏。

Inès de La Fressange和Arielle Dombasle:作者心中将法式交际艺术发挥极致的经典偶像

这本书我很喜欢的一点在于它的作者是在巴黎的美国记者。作者Elaine Sciolino是名经验非常丰富的报刊撰稿人。她最开始在纽约《新闻周刊》做记者,足迹遍布芝加哥、巴黎、罗马等地。1984年加入《纽约时报》,从2002年起常驻法国,曾经担任该报驻巴黎办事处主任,报道过联合国、中央情报局、文化外交等各类事务。美国驻巴黎记者身份给了作者接触法国不同阶层人物的机会,收集多样的素材,实地考察何为“法式诱惑”。

作者是美国人在巴黎,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法国,我自己读的时候也会生出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比如作者写到了法国总统、广告业高管亲自向她示范何为法式吻手礼,在美国人眼中可能会和性骚扰擦边了,这一点中国读者应该也不难理解。

这让我想起三月末在香港大学听的葛亮老师的讲座“文学、历史与城市”。葛亮老师是南京人,但是千禧年之后一直在香港求学、教书、写作、生活。他说他经常回南京,这样二城穿梭对于写作者而言完全不是负担,反而会给他更多的灵感与启发,会开始有意识地比较南京与香港的异同,思考两个城市不同生活状态背后的缘由,是一种对照和反哺。

这本书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觉得诱惑与法国人是水和鱼的关系,法式诱惑完全融入进法国人的血液之中所以他们自己反而意识不到或者不会想要去花心思研究它。我年后新入职一家公司时认识了一个法国来的实习生。我一般不会和同事私下相约着一起玩儿,但是这个法国姑娘不知道是不是对中国文化很好奇,人非常热情,经常约我一起午饭。得知我去看香港艺术节的一个芭蕾舞演出后还央求我帮她买票要和我一起去看。一来二去也算比较熟悉,我就问她关于法式诱惑的问题,她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好像她或者周围的朋友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事情。之后有一天公司在董事会议室提供员工生日午餐,正巧她排队在我身后。等我们取完餐,会议室已经没有多余的位置了。我说那我拿回工位上吃,她突然露出妹妹对姐姐撒娇的表情,对我嘟囔说“no,stay with me”。我还能怎么办,只好陪她一起去另一个空无一人的会议室吃午餐。哈哈,可能我就是被法式诱惑捕获了吧。

话说回来,之前喜茶在内地的爆红被媒体评论为“饥饿营销”,而香港街头小饭店充满了粗鲁、没耐心的老板或者店员,然而似乎从来没人把他们这些行为和“诱惑”联系在一起。也许这种行为只有在法兰西土地上才配得上诱惑二字?不过看看现在书店里各种关于“法式时尚”、“法式生活方式”的书籍,也不得不承认,有时法国确实有这种让其他国家的人向往变成像法国的人的能力,否则时尚杂志会少了很多选题吧。哪怕美国经济实力强劲,也没见那么多人想去拷贝“美式时尚”。这种法式文化输出,对于法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而言,都是何乐而不为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