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纠正题主的是,你所说的「金文」其实就包括七国文字。

因为金文的定义是浇筑在青铜器等金属器皿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我们知道「中国青铜时代」主要就是殷周两代,而秦统一之前的「七国纷争」就属于东周战国时代(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现今出土很多战国青铜器,上面当然有你说的七国文字。另外,「七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战国时代并不只有七个国家。

比如:王孙遗者钟上的楚国金文

十四年陈侯午敦上的齐国金文:

还有中山国的金文:

但是,抱著「理解原则」,我能理解题主的想问什么。

一般来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和西周金文的区别是不大的,可以视作一种文字。

但是,从东周以后「礼崩乐坏」,西周文字在各个诸侯国产生不同的变体,在战国时代进一步加剧,也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的:

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所以,我们将题目改为:秦统一文字前,七国的文字中哪国的文字最接近殷商和西周的甲、金文?答案:当然是秦国。也就是秦系文字。

贾谊《过秦论》云: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战国时代的秦国地处西陲,天险崤函关以西,所以,将太行山和崤函关以东的「韩、赵、魏、齐、楚、燕」叫做「山东六国」。

如下二图所示:

因此,王国维先生将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系文字】。

我们知道,秦国地望在宗周故地,其次,嬴秦本来是为周王室养马的「弼马温」,在当时和中原诸侯相比,在文化上并不占优势。

山东诸侯除了楚国以外,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老牌贵族,一度认为秦国人是「半野蛮人」,就是「暴发户」,从心底里是瞧不起秦人的。

所以,土鳖秦国文化比较落后,反而比较好的保留了名义宗主国——周室的文字,是当时战国文字中最为保守的一种文字。

而其他六国文字,金文区别不大,因为金文是一种比较正式的文字,越正式文字越趋向保守和复古,这是人类文化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个问题我在这个回答下,有过非常详细的解释。

中国的印章文字今天依然会使用篆体,即便篆体从秦汉以后就不流通。但金文其实也是大篆的一种。

又比如:拉丁字母中用于正式场合的字体,就是古罗马的铭刻体,是一种石刻文字。也就是古罗马【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但是,平时的使用的应用体,已经被六国本地化改造面部全非。经常被人拿出来做比较的「马」字:

比如:楚国的应用体——楚简文字,看起来就是鬼画桃胡,快变成另一种文字:

石鼓文就是战国时代秦国文字,其实完全就是西周大篆,几乎没怎么改变:

秦简文字除了笔画的平直一点,仍然最大限度保留了大篆遗意,比如:古隶青川木牍:

汉承秦制,汉朝的统治集团可以说是原来的楚国人,但是,汉朝继承了秦国高效的统治机器。所以,也继承秦国的文字。

而秦国文字,全面承袭西周文字,西周文字承袭殷商文字,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比较好的破译甲骨文的原因之一。

其实,只要你认得秦国文字——小篆和秦隶,基本上就能认得西周金文,区别真的不大,认得西周金文,甲骨文也就是小菜一碟。

甲骨文其实殷商和西周文字的简体字形,因为是刀刻,所以有一定的简化。

所以,如果是秦国以外的另外六国之一统一了中国,甲骨文一定是很难破译。

----------------------------------------

综上所述,东周时代地处西陲的秦国,虽然军事比较强大,但文化上相对山东六国比较落后,文字的演变比较缓慢,反而比较好的承袭了西周大篆,金文也就是大篆写在青铜器上。西周金文和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其实是一种文字,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秦统一文字前,七国的文字中秦国文字最接近殷商、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可以这么说:秦系文字上承殷周大篆,下启隶楷,一以贯之,形成一条汉字演变的主轴线。

最后,要提醒读者的是:

  • 「甲骨文、金文」是一个载体的概念,写在龟壳和青铜器上的古文字,不要用来当做一个「断代」概念。

  • 「七国文字、六国文字」是一个地域概念。
  • 「篆书、隶书」是一个字体概念。

殷商时代有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和金文可以说是一种篆体。七国文字中就有金文,金文一直持续到汉代都有。


感觉可以稍微回答一下,正好在历史书上看到了相关的内容。

人教版(2016年最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47面扫描图

上图说明的是秦统一后七国所用的文字,以「马」字为例。

而甲骨文、金文的马字是如何发展的呢?如下图:

可以明显看出,秦的「马」字是与甲骨文、金文的「马」是最接近的。


当然是韩、赵、魏三国的文字了,学术界的公论,是最基础的古汉语知识嘛。

这是由于,晋在长久的时间内,一直保有周九鼎,或者应该说,周天子的势力在几百年里几乎一直被纳入晋国的范围。卫、许两国覆灭以后,周天子的势力几乎全部仰仗晋国支持。

这使得晋国一直以来享受著列国中其他国家都难以享受到的【最高文化标准】,所用的文字,都是最接近西周【官方标准】的文字。

至战国时,三家分晋,衍生了韩、赵、魏三个新的国家。但是,三个国家的文字即使略有改变,本质上却依然保留著最接近【官方标准】的形式,而原本西周的【官方文字】就是金文,例如【小臣单觯文】、【德方鼎文】,三家就是照这个学的,若是不接近那才出鬼了呢。

金文实际上有很多字型,但以九鼎为最标准,这就是官方标准。

举个例子。孔子,其祖上是宋国贵族,正经是周政权的大贵族。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铸正考父鼎,孔子还去参拜过,鼎铭至今尚存,其字就是周鼎字型金文。贵族所用,能不是国家标准文字吗?孔子一生期复周礼,他还能弄错西周时的官方标准文字是什么吗?

当然,到了东周时期,三家衰败,【标准】已不再代表地位的时候,【大篆】取代了金文,占领了文化舞台。

至于甲骨文,学术界认为,它与包括金文在内的后世文字并无直接的传承关系。

只是说,不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其起源都是象形文字。但是,甲骨文的演变、进化是在另一条线上,而且到汉代时就已经彻底断档,这种文字的的传承和演变究竟是怎样的,由于资料缺失,历史断档,目前难以考证,学术界还在研究当中,因此无法作答。


题主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涉及到方方面面。我试作简要回答:

文字书法,从殷商甲骨文、西周的钟鼎文(金文)谈起,到秦统一文字之前,哪国文字最接近这两种书体,其实难有标准答案。

为了弄理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甲骨文和金文这两种文字作一介绍。从已发掘的甲骨文史料看,这是一种已经成体系的古文字,其点画结构讲究对称、稳定,字体以修长为主,书写具有规律性和艺术性。有史料证明,甲骨文不仅是刀刻,也有类似毛笔书写的痕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说:「书者,如也。」这个「如」不是指写字如同画画一样达到物象的形像,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人们通过毛笔的提按和运笔,产生点画的粗细、疏密变化,从而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性情融入到字体中,同时,也让观者产生艺术联想。

而金文,与甲骨文没有本质不同。文字演变的发展,使得金文的点画更加简洁,书写性更强(图三、四)分别为《散氏盘》和《毛公鼎》。西周的金文达到了非常成熟、以完全具备书法艺术之特征。

随著周平王东迁,社会开始进入了长达近六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优胜劣败,逐步形成七国并峙局面。各国政治上的独立,必然导致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虽然各国文字有别,然都以周金文为宗。而政治上的强势和经济上的富裕,终究体现在文化上,如中原及东方诸国:齐国的胆怯与拘谨、晋国的纤细和疏秀、郑国的守旧和保守以及蔡国的软弱和惶恐,表现在各国的文字中,多呈姿媚,终不成大气象。

以西方大国秦和东方大国楚为代表,虽说两国都直承商周古人文字风规,但各自也有著鲜明的不同。我们可以从《秦公簋》、《商鞅方升》、以及《石鼓文》中可见一斑,其书法始终沿著大秦雄风之力量和气势发展,尤其是《石鼓文》,可以说已摆脱了甲骨文和金文瘦劲之风。而与同时期的楚国文字,以《楚王酓镈钟》、《信阳楚简》、《仰天湖楚简》、《青川木牍》以及之后的郭店楚简等为代表。总体看:

一是与西周之前的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比起秦文字似乎更有著承传关系,但也有明显摆脱周宗文字的趋势;

二是去装饰、修饰性的类似于鸟虫书或蝌蚪状,点画线条由曲屈向更加简练发展;

三是结体由长形为主,逐步向方、扁平形态发展;

四是字形随势而成,书写性和笔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充分体现了清奇而率性的南国文化。

如果说,秦的古文字是风骨,那楚简就显得更加奇伟、更具神韵。可惜,历史选择了大秦,以秦小篆书体的出现,标志著秦国文字的一统江山。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楚国赢了秦国,可以预见,文字的演变将会是另一番世界。有人以为楚简非正统文字,像是鬼画符,非也,以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为典型书风,书法风格丰富多变。

从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国古文字上承甲骨金文,下开今文字先河,迎来了秦篆汉隶的大发展时代;而楚简书则停留在古文字时代,而她更接近甲骨文和金文。


谢谢邀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实概念」害死人。

题目里的「统一文字」、「七国文字」就是不实概念,它们指称的对象都不是真实的,人们用这种没有真实对象的概念形成的认识就是空概念、虚概念,对真实对象的认识也就是虚幻的,空洞的,不真实的。

秦政权颁布「书同文」诏令是公元前217年,在这之前,现在的中原、华北、华中、华东各地都已经使用文字,各地的文字外形并不一致,不一致的文字外形肯定不止七种,它们也许可以看成模仿甲骨文,也可以看作各自创写的文字,都是用线条代表声音,表达意思的符号。

颁布「书同文」诏令后,李斯将各地文字收集起来,从中确认了2200个文字形式,并严格规定不准使用其他文字,「焚书坑儒」就是执行这个诏令的案例。「书同文」因此并不是所谓「统一文字」,而是严禁文字自由使用,严格控制文字的外形。这种控制,因争夺政权的战争爆发,满打满算只有8年时间,加上当时的信息传播缓慢,各地使用的文字并没有真正「统一」,100多年之后,有人开始收集整理文字,文字总数达到5、6千个(说文出现之前,名称一下记不清楚,杨雄整理的),证明了秦的「统一文字」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一种霸占主张。

任何时代,任何文字都是不断变幻的,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增多,不断创写出文字记录表达出现的认识,文字因此客观上不可能存在「统一」现象,只存在一种通用范围,通用怎样的文字形式。

至于金文,它指称的是浇筑、铭刻在石头、钟鼎上的文字,指称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刻写方式和处所,与文字外形无关。


谢邀。这些方面还是知之甚少,从网上淘的两幅图片,只能猜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秦汉时期的小篆。

第二种可能,战国文字。

从外形上看,战国文字更接近。


当然是韩赵魏了,甲骨文商代主要文字,金文在商代西周东周都有发现。西周都城在今天西安附近,东周都城在洛阳附近。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成为中原地区的三个大的诸侯国,称为三晋地区。与周王时关系最为密切,以正统自居。所以说韩赵魏三国文字与甲骨文金文最为接近。


金文是秦国的主要文字,主要以篆体浇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主。


东周时代地处西陲的秦国,虽然军事比较强大,但文化上相对山东六国比较落后,文字的演变比较缓慢,反而比较好的承袭了西周大篆,金文也就是大篆写在青铜器上。

西周金文和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其实是一种文字,几乎没什么区别。

所以,秦统一文字前,七国的文字中秦国文字最接近殷商、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


先秦的文字都有:甲骨文、金文、(战国)七国文字、大篆、小篆。这几种文字都是秦统一前的文字。其中,大篆、小篆算不上实用文字。大篆由史籀所作,故又称籀文,但并未大范围流行,钟鼓文,鸟篆是其变体。小篆由李斯所作,主要用途在于碑刻、石印,也算不上实用文字。所以,先秦时,真正的实用文字为甲骨文、金文、七国文字。

金文在商后期开始流行,盛于周。七国中用金文最多的就是前秦,后被小篆代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