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糾正題主的是,你所說的「金文」其實就包括七國文字。

因為金文的定義是澆築在青銅器等金屬器皿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我們知道「中國青銅時代」主要就是殷周兩代,而秦統一之前的「七國紛爭」就屬於東周戰國時代(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現今出土很多戰國青銅器,上面當然有你說的七國文字。另外,「七國」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實戰國時代並不只有七個國家。

比如:王孫遺者鐘上的楚國金文

十四年陳侯午敦上的齊國金文:

還有中山國的金文:

但是,抱著「理解原則」,我能理解題主的想問什麼。

一般來說,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金文和西周金文的區別是不大的,可以視作一種文字。

但是,從東周以後「禮崩樂壞」,西周文字在各個諸侯國產生不同的變體,在戰國時代進一步加劇,也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的:

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所以,我們將題目改為:秦統一文字前,七國的文字中哪國的文字最接近殷商和西周的甲、金文?答案:當然是秦國。也就是秦系文字。

賈誼《過秦論》雲: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戰國時代的秦國地處西陲,天險崤函關以西,所以,將太行山和崤函關以東的「韓、趙、魏、齊、楚、燕」叫做「山東六國」。

如下二圖所示:

因此,王國維先生將戰國文字分為【東土六國文字】和【西土秦系文字】。

我們知道,秦國地望在宗周故地,其次,嬴秦本來是為周王室養馬的「弼馬溫」,在當時和中原諸侯相比,在文化上並不佔優勢。

山東諸侯除了楚國以外,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老牌貴族,一度認為秦國人是「半野蠻人」,就是「暴發戶」,從心底裏是瞧不起秦人的。

所以,土鱉秦國文化比較落後,反而比較好的保留了名義宗主國——周室的文字,是當時戰國文字中最為保守的一種文字。

而其他六國文字,金文區別不大,因為金文是一種比較正式的文字,越正式文字越趨向保守和復古,這是人類文化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

這個問題我在這個回答下,有過非常詳細的解釋。

中國的印章文字今天依然會使用篆體,即便篆體從秦漢以後就不流通。但金文其實也是大篆的一種。

又比如:拉丁字母中用於正式場合的字體,就是古羅馬的銘刻體,是一種石刻文字。也就是古羅馬【銘刻大寫(Inscriptional Capitals)】

但是,平時的使用的應用體,已經被六國本地化改造面部全非。經常被人拿出來做比較的「馬」字:

比如:楚國的應用體——楚簡文字,看起來就是鬼畫桃胡,快變成另一種文字:

石鼓文就是戰國時代秦國文字,其實完全就是西周大篆,幾乎沒怎麼改變:

秦簡文字除了筆畫的平直一點,仍然最大限度保留了大篆遺意,比如:古隸青川木牘:

漢承秦制,漢朝的統治集團可以說是原來的楚國人,但是,漢朝繼承了秦國高效的統治機器。所以,也繼承秦國的文字。

而秦國文字,全面承襲西周文字,西周文字承襲殷商文字,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能比較好的破譯甲骨文的原因之一。

其實,只要你認得秦國文字——小篆和秦隸,基本上就能認得西周金文,區別真的不大,認得西周金文,甲骨文也就是小菜一碟。

甲骨文其實殷商和西周文字的簡體字形,因為是刀刻,所以有一定的簡化。

所以,如果是秦國以外的另外六國之一統一了中國,甲骨文一定是很難破譯。

----------------------------------------

綜上所述,東周時代地處西陲的秦國,雖然軍事比較強大,但文化上相對山東六國比較落後,文字的演變比較緩慢,反而比較好的承襲了西周大篆,金文也就是大篆寫在青銅器上。西周金文和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其實是一種文字,幾乎沒什麼區別。所以,秦統一文字前,七國的文字中秦國文字最接近殷商、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可以這麼說:秦系文字上承殷周大篆,下啟隸楷,一以貫之,形成一條漢字演變的主軸線。

最後,要提醒讀者的是:

  • 「甲骨文、金文」是一個載體的概念,寫在龜殼和青銅器上的古文字,不要用來當做一個「斷代」概念。

  • 「七國文字、六國文字」是一個地域概念。
  • 「篆書、隸書」是一個字體概念。

殷商時代有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和金文可以說是一種篆體。七國文字中就有金文,金文一直持續到漢代都有。


感覺可以稍微回答一下,正好在歷史書上看到了相關的內容。

人教版(2016年最新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47面掃描圖

上圖說明的是秦統一後七國所用的文字,以「馬」字為例。

而甲骨文、金文的馬字是如何發展的呢?如下圖:

可以明顯看出,秦的「馬」字是與甲骨文、金文的「馬」是最接近的。


當然是韓、趙、魏三國的文字了,學術界的公論,是最基礎的古漢語知識嘛。

這是由於,晉在長久的時間內,一直保有周九鼎,或者應該說,周天子的勢力在幾百年裏幾乎一直被納入晉國的範圍。衛、許兩國覆滅以後,周天子的勢力幾乎全部仰仗晉國支持。

這使得晉國一直以來享受著列國中其他國家都難以享受到的【最高文化標準】,所用的文字,都是最接近西周【官方標準】的文字。

至戰國時,三家分晉,衍生了韓、趙、魏三個新的國家。但是,三個國家的文字即使略有改變,本質上卻依然保留著最接近【官方標準】的形式,而原本西周的【官方文字】就是金文,例如【小臣單觶文】、【德方鼎文】,三家就是照這個學的,若是不接近那纔出鬼了呢。

金文實際上有很多字型,但以九鼎為最標準,這就是官方標準。

舉個例子。孔子,其祖上是宋國貴族,正經是周政權的大貴族。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鑄正考父鼎,孔子還去參拜過,鼎銘至今尚存,其字就是周鼎字型金文。貴族所用,能不是國家標準文字嗎?孔子一生期復周禮,他還能弄錯西周時的官方標準文字是什麼嗎?

當然,到了東周時期,三家衰敗,【標準】已不再代表地位的時候,【大篆】取代了金文,佔領了文化舞臺。

至於甲骨文,學術界認為,它與包括金文在內的後世文字並無直接的傳承關係。

只是說,不論甲骨文還是金文,其起源都是象形文字。但是,甲骨文的演變、進化是在另一條線上,而且到漢代時就已經徹底斷檔,這種文字的的傳承和演變究竟是怎樣的,由於資料缺失,歷史斷檔,目前難以考證,學術界還在研究當中,因此無法作答。


題主這個問題很有水平,看似不經意的一問,卻涉及到方方面面。我試作簡要回答:

文字書法,從殷商甲骨文、西周的鐘鼎文(金文)談起,到秦統一文字之前,哪國文字最接近這兩種書體,其實難有標準答案。

為了弄理清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對甲骨文和金文這兩種文字作一介紹。從已發掘的甲骨文史料看,這是一種已經成體系的古文字,其點畫結構講究對稱、穩定,字體以修長為主,書寫具有規律性和藝術性。有史料證明,甲骨文不僅是刀刻,也有類似毛筆書寫的痕跡。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說:「書者,如也。」這個「如」不是指寫字如同畫畫一樣達到物象的形像,而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人們通過毛筆的提按和運筆,產生點畫的粗細、疏密變化,從而把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性情融入到字體中,同時,也讓觀者產生藝術聯想。

而金文,與甲骨文沒有本質不同。文字演變的發展,使得金文的點畫更加簡潔,書寫性更強(圖三、四)分別為《散氏盤》和《毛公鼎》。西周的金文達到了非常成熟、以完全具備書法藝術之特徵。

隨著周平王東遷,社會開始進入了長達近六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羣雄角逐,優勝劣敗,逐步形成七國並峙局面。各國政治上的獨立,必然導致經濟和文化的差異,雖然各國文字有別,然都以周金文為宗。而政治上的強勢和經濟上的富裕,終究體現在文化上,如中原及東方諸國:齊國的膽怯與拘謹、晉國的纖細和疏秀、鄭國的守舊和保守以及蔡國的軟弱和惶恐,表現在各國的文字中,多呈姿媚,終不成大氣象。

以西方大國秦和東方大國楚為代表,雖說兩國都直承商周古人文字風規,但各自也有著鮮明的不同。我們可以從《秦公簋》、《商鞅方升》、以及《石鼓文》中可見一斑,其書法始終沿著大秦雄風之力量和氣勢發展,尤其是《石鼓文》,可以說已擺脫了甲骨文和金文瘦勁之風。而與同時期的楚國文字,以《楚王酓鎛鍾》、《信陽楚簡》、《仰天湖楚簡》、《青川木牘》以及之後的郭店楚簡等為代表。總體看:

一是與西周之前的甲骨文、金文一脈相承,比起秦文字似乎更有著承傳關係,但也有明顯擺脫周宗文字的趨勢;

二是去裝飾、修飾性的類似於鳥蟲書或蝌蚪狀,點畫線條由曲屈向更加簡練發展;

三是結體由長形為主,逐步向方、扁平形態發展;

四是字形隨勢而成,書寫性和筆性都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充分體現了清奇而率性的南國文化。

如果說,秦的古文字是風骨,那楚簡就顯得更加奇偉、更具神韻。可惜,歷史選擇了大秦,以秦小篆書體的出現,標誌著秦國文字的一統江山。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楚國贏了秦國,可以預見,文字的演變將會是另一番世界。有人以為楚簡非正統文字,像是鬼畫符,非也,以郭店簡、上博簡和清華簡為典型書風,書法風格豐富多變。

從以上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秦國古文字上承甲骨金文,下開今文字先河,迎來了秦篆漢隸的大發展時代;而楚簡書則停留在古文字時代,而她更接近甲骨文和金文。


謝謝邀答。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不實概念」害死人。

題目裏的「統一文字」、「七國文字」就是不實概念,它們指稱的對象都不是真實的,人們用這種沒有真實對象的概念形成的認識就是空概念、虛概念,對真實對象的認識也就是虛幻的,空洞的,不真實的。

秦政權頒布「書同文」詔令是公元前217年,在這之前,現在的中原、華北、華中、華東各地都已經使用文字,各地的文字外形並不一致,不一致的文字外形肯定不止七種,它們也許可以看成模仿甲骨文,也可以看作各自創寫的文字,都是用線條代表聲音,表達意思的符號。

頒布「書同文」詔令後,李斯將各地文字收集起來,從中確認了2200個文字形式,並嚴格規定不準使用其他文字,「焚書坑儒」就是執行這個詔令的案例。「書同文」因此並不是所謂「統一文字」,而是嚴禁文字自由使用,嚴格控制文字的外形。這種控制,因爭奪政權的戰爭爆發,滿打滿算只有8年時間,加上當時的信息傳播緩慢,各地使用的文字並沒有真正「統一」,100多年之後,有人開始收集整理文字,文字總數達到5、6千個(說文出現之前,名稱一下記不清楚,楊雄整理的),證明瞭秦的「統一文字」並無實際意義,只是一種霸佔主張。

任何時代,任何文字都是不斷變幻的,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增多,不斷創寫出文字記錄表達出現的認識,文字因此客觀上不可能存在「統一」現象,只存在一種通用範圍,通用怎樣的文字形式。

至於金文,它指稱的是澆築、銘刻在石頭、鐘鼎上的文字,指稱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刻寫方式和處所,與文字外形無關。


謝邀。這些方面還是知之甚少,從網上淘的兩幅圖片,只能猜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秦漢時期的小篆。

第二種可能,戰國文字。

從外形上看,戰國文字更接近。


當然是韓趙魏了,甲骨文商代主要文字,金文在商代西周東周都有發現。西周都城在今天西安附近,東周都城在洛陽附近。三家分晉後韓趙魏成為中原地區的三個大的諸侯國,稱為三晉地區。與周王時關係最為密切,以正統自居。所以說韓趙魏三國文字與甲骨文金文最為接近。


金文是秦國的主要文字,主要以篆體澆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


東周時代地處西陲的秦國,雖然軍事比較強大,但文化上相對山東六國比較落後,文字的演變比較緩慢,反而比較好的承襲了西周大篆,金文也就是大篆寫在青銅器上。

西周金文和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其實是一種文字,幾乎沒什麼區別。

所以,秦統一文字前,七國的文字中秦國文字最接近殷商、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


先秦的文字都有:甲骨文、金文、(戰國)七國文字、大篆、小篆。這幾種文字都是秦統一前的文字。其中,大篆、小篆算不上實用文字。大篆由史籀所作,故又稱籀文,但並未大範圍流行,鐘鼓文,鳥篆是其變體。小篆由李斯所作,主要用途在於碑刻、石印,也算不上實用文字。所以,先秦時,真正的實用文字為甲骨文、金文、七國文字。

金文在商後期開始流行,盛於周。七國中用金文最多的就是前秦,後被小篆代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