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印度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学贯东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辜鸿铭「先后在英国、德国读书,其后还到过法、意、奥等国,肚子里装了不少西方的书和知识,更出色的是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几种语言,尤其英文……获得十几个学位,其中一个本土的是宣统皇帝赐的文科进士,也许就是因此而入了《清史稿》。」

辜鸿铭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的橡胶园内。

红色框为马来西亚

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父亲能讲汉语、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橡胶园

1867年,父亲辜紫云死于当地华人帮会骚乱,橡胶园园主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10岁的辜鸿铭带到了英国。

「我(辜鸿铭)十四岁那年,父亲的一位会说中国话的老友——这是个大商人,带我到德国去留学。」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学习西方文化,并入读苏格兰中学。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

1872年春,15岁的辜鸿铭以优异成绩考取爱丁堡大学文学院,专修英国文学,兼修拉丁文、希腊文。

爱丁堡大学

1877年4月,他以优异成绩通过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修辞学等科目考试和论文答辩,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877年,辜鸿铭来到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土木工程系,并研究文史、哲学,入校后即跨科跨级选课,广览古今经典,博采中西之长,精心研究不迨。

莱比锡大学

他于1880年提前获工学学士学位,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据说辜鸿铭共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九种语言。

1877年24岁的辜鸿铭返回南洋,在英国殖民政府中任职,次年来到香港在当地殖民政府谋得外务职位。

1881年,著名外交家、学者马建忠与辜畅谈三日,辜思想从此转变,辞去职务,专心钻研中国学术,辜鸿铭经赵凤昌推荐成为张之洞的幕僚。

辜鸿铭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辜鸿铭充任「洋文案」,负责翻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几年里,他将《论语》、《中庸》、《大学》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

《字林西报》

他在《论语》译序中声称:「我们只想在此表达一个愿望,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读过我们的译作之后,能够反思一下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并能因此修正谬见,改变他们对于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态度。」

在《论语》译序中,他就明确指出他的翻译目的是「让普通英语读者能看懂这本给了中国人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因此他努力「使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方式,就像有教养的英国人在表达与这些中国俊杰同样的思想时一样。」

林语堂在《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评价道:「他(辜鸿铭)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学的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他的《孔子的言论》,饰以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有关儒家书籍的翻译,得力于他对原作的深切了解。」

1891年,俄皇储来华,赠其镂皇冠金表。

1893年在辜鸿铭鼎力谋划并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辜鸿铭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一代名师。

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1901年,清廷曾以「游学专门」名誉赐他为「文科进士」。

1902年张之洞在慈禧生日那天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新式铜管乐队齐奏新编的「爱国歌」助兴。辜当时感叹:「满街都唱『爱国歌』,未闻有唱『爱民歌』者。」于是当场做歌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满座面如土色,他却言笑自若。

慈禧太后

1905年,辜鸿铭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

1906年,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书信往来。

1908年,宣统即位,辜任外交部侍郎。

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

1911年,辛亥革命后,辜辞去公职。

1915年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在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1917年辜鸿铭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辜鸿铭长袍马褂,瓜皮帽带小辫,走进教室讲坛时,学生一阵哄堂大笑。先生正色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倾听教诲。

前排右起陈汉章、梁漱溟、陈独秀、蔡元培、马叙伦、陈映璜、辜鸿铭、魏友枋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著,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

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来访。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访。

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辜鸿铭也紧随辞职。不久,经人推荐到一家日人办的英文报馆当总编。

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北京前门车站迎接。同年,见溥仪,后赴日本讲学三年。

一排左起:王文显、张歆海、徐志摩、张彭春,二排左起:辜鸿铭、泰戈尔,三排右为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

泰戈尔(中)辜鸿铭(前右)徐志摩(左二)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

辜鸿铭一妻一妾,育有一子两女,女儿珍东、娜娃是妻子淑姑所生,两位千金聪颖明慧且学得多国语言,但辜鸿铭死后在苏州削发为尼。辜鸿铭独子辜守庸,是日本小妾吉田贞子所出,倍受辜鸿铭溺爱,用守庸自己的话说,是过了一辈子公子哥儿的生活。辜守庸成婚后,育有四男二女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接任。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林语堂评价辜鸿铭:「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温源宁说:「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我国清末民初是一个中西文明激烈冲撞和融合的大时代。辜鸿铭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文明的学者,以自己特有的经历和思想,维护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唯西方文明马首是瞻的风气,他在那个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维护旧文化的根基上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关注「传承ROOT」,写下您的人生历程和生命感悟

weixin.qq.com/r/Zzno8Nv (二维码自动识别)

传承碑,撰写传记,留住过往的痕迹,缅怀追思平行世界的TA。请在传承碑写下你的人生纪录,传承您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传递给后世子孙,启示未来,成为家族一个永恒的回忆与丰碑,传承永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