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今年 4 岁,爸爸一直都很在乎他的学习能力,所以豆豆从 2 岁开始就进行各种学习训练,背唐诗,背乘法口诀,背英语单词,每天的任务排得满满的。

一开始,效果似乎还不错,豆豆明显比同龄小朋友口齿清晰,能在众人面前一口气背三四首古诗,豆豆爸也觉得特别有面子,觉得自己的教育特别成功。

可惜,好景不长,当豆豆爸尝试着提升训练难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豆豆把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见到具体的应用题,完全不知道口诀该怎么应用;背唐诗也遇到了麻烦,就像熊瞎子掰玉米,背了新学的,就忘了前面的,一边学一边忘。

豆豆自己很苦闷,对学习也不像原来那样充满热情了,无论爸爸用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不管用,豆豆一看到练习册和爸爸上课用的小白板,撒腿就跑,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爸爸也充满挫折感,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错了。

思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一直要到青年期(18~35 岁)才会真正成熟。显然,豆豆爸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拔苗助长,用力过猛,最后却适得其反。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 3~18 岁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掌握了规律, 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发展目标。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进入幼儿期(3~6 岁),孩子们的认知继续发展,首先就是记忆能力提升,记忆容量明显增加,3 岁儿童能够记住 3 个信息单位,6 岁的 时候就能记住 6 个信息单位了。

这时候,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口头言语的发展,语词记忆的发展速度更快,但较多运用的还是机械记忆(不一定理解意思, 而是死记硬背)。比如,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就可以背诵上百首唐诗, 但这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机械记忆。

不过,一旦孩子们可以理解记忆材料,意义识记的效果会明显优于机械记忆。如何去判断孩子们开始意义记忆了呢?主要有这 3 种行为出现:

第一,儿童能用他比较熟悉的词去代替他不熟悉的词,表现出一种幼稚的但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比如,孩子在复述故事时,可能忘记了 “王后”这个词的说法,但是会使用“国王的妻子”这种替代词。?

第二,在复述故事时,能删去无关紧要的部分,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细节。

第三,在复述故事时,会在不破坏逻辑关系的范围内对细节做改动。

家长们如果细心观察,发现孩子出现了这些特点,就说明你的孩子已经开始了意义记忆。

5~7 岁的孩子不能主动应用记忆策略,需要成年人的引导。10 岁以后,孩子的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可以主动自觉地使用,此时,最常用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

幼儿期最有趣的,要数幼儿思维的发展。

这阶段孩子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使用“三山测验”证明了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别人是怎样看待事物的。

举个例子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 经常会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脚丫、小屁股等)露在外面,把头脸藏好就觉得自己藏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看不到别人,那 么别人也就“理所当然”地看不到自己了。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再比如说,小朋友自己觉得棒棒糖很好吃,由于认知上“自我中心”的特点,就会觉得所有人都爱吃棒棒糖,孩子就会很执着地把糖送到爸爸妈妈或者喜欢的小朋友嘴里,如果对方拒绝,或者说“我不爱吃”,他们就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会误以为别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才不吃这么好吃的棒棒糖。这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幼儿在概括能力方面还只是初步发展。由于孩子们能概括的内容还比较贫乏,通常认为一个词只代表一个或某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且他们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概括的内涵也往往不精确,有时过宽,有时又过窄。比如,你问孩子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朋友。孩子的回答可能是“穿着漂亮的公主裙、梳着很多小辫子”等外部形象的描述,而少涉及“善良正直、勇敢努力”等内在人格品质的描述。

此外,平均而言,幼儿期的孩子还不能理解和掌握守恒的概念,不管是简单的数量守恒、长度守恒,还是有些复杂的液体守恒、体积守恒,都不是这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的。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童年期(6~12 岁)孩子的认知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孩子们在认知上多了不少新“本领”。幼儿期认知上的这个“自我中心”特点,在童年期会因为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消失。同样,幼儿期不能掌握的守恒和类包含等概念,在小学阶段也会逐渐掌握。

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局限在他们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实际的经验, 童年期的孩子还不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所以,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实际经验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

在整个童年期,孩子的思维方式会逐渐从具体运算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仍带有很多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这个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出现在小学四年级,大约在 10~11 岁之间,爸爸妈妈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比如,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先把日常语言(西瓜比苹果大)抽象成数学语言(数量关系式,西瓜 > 苹果),进而转化成符号语言(方程式,X>Y),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再比如,引导孩子掌握“鸡兔同笼”这种趣味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将思维从具体事物(鸡和兔子的形象)上牵引到想象中的逻辑关系(腿和头的数量对应关系)上。不仅如此,在这段时间前后(9~12 岁左右),孩子的辩证思维开始萌芽, 他们开始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分析事情。也就是说,这时孩子可以看到好的一面,也能够看到不足之处,不管是看待自己,还是评价他人或事物。

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青少年(12~18 岁)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趋于成熟,认知活动的目的性显著提高,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智力上的个体差异也基本定型。

在青少年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意和个性相互作用并协同发展,使得个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尽管在人生当中,记忆力的高峰出现于“青春期”,此时的记忆能力最为出色,但是,在思维整体上,青少年仍然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少年期(12~15 岁,主要处于初中阶段)依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是思维具有抽象逻辑性。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可以运用假设、逻辑推理和逻辑法则。同时,在思维品质方面出现矛盾性发展特点,比如,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加,同时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还是常常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

思维的“自我中心”也再度出现,此时的“自我中心”与幼儿期截然不同。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是因为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认知发展不具备“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是青春发育时独特的思维特点,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独特的自我),同时觉得自己被很多人关注(假想的观众)。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父母说,“你怎么就不能理解一下我的想法呢?”但是,却很少听到他们想去了解父母的想法,这也是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那就是高度关注自我,关注“我”的情绪情感变化。

进入青年早期(15~18 岁)后,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成熟期。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这两种形式。其中,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更为完善、占主导地位,一直到青年晚期(35 岁之前),辩证逻辑思维才会超越形式逻辑思维,发展为主要的思维形态。

具体来说,15 岁左右(初中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而到了高二,推理能力已基本成熟,孩子的认知思维水平基本完成了由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的转化。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孩子发挥想象的关键在于随时随地的启发。

他 们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鼓励。

认知训练从小开始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孩子成年后具有出色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就需要从小开始对孩子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

良好的认知能力,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对孩子的终生影响深远。而对 0~3 岁的婴儿开始进行训练,效果最为明显。为此,我们提出以下 11 点建议给爸爸妈妈们:

1. 从保护宝宝的感觉器官开始。

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 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

因此,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

在各类电子产品和噪音无处不在的今天,爸妈们要有意识地让婴儿远离危害源,保护感觉器官的健康发育。

2. 展开早期感觉训练。

敏锐的感觉可以提升观察的细致水平,建议从小就对婴儿进行感觉训练,比如教会孩子识别颜色、辨认形状、说出 方位等,同时这也是思维和言语的训练。

3. 提升宝宝的观察力。

多带宝宝接触大自然,引导宝宝主动观察,比如这种花是什么颜色,两片树叶有什么不同等,并对宝宝的观察结 果给予积极反馈,及时表扬。

引导宝宝观察的时候,家长可以用语言引导这种观察顺序,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一段时间之后,宝宝就可以自己进行有序观察。

4. 培养宝宝观察的多感官化。

带领宝宝打开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感觉通道,从多个方面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的多种特征。

比如一个新玩具,可以让宝宝用眼睛判断颜色、形状,也可以摇晃一下玩具,听听有什么声音,还可以洗干净后啃一啃,用味觉和触觉来感受玩具的软硬和弹性。

5. 提升宝宝的记忆力。

记忆力通常与三点有关:情绪、韵律和理解。

引导孩子将记忆和情绪相关联,唤起记忆内容的情绪色彩,比如背诵一首诗歌时,可以一边与孩子开心地玩儿,一边一起吟诵,合着诗歌的韵律拍打着节奏,这样孩子会把对诗歌的记忆,以及与爸爸妈妈相处的特 别开心的时光,通过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紧紧地、深深地联系起来。

还可以适时以宝宝能理解的语言和事物,解释一下吟诵的内容,以增强孩子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加深对记忆内容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以此启动意义记忆。这些策略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记忆能力。

6. 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和数学能力。

2 岁左右的婴儿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但是思维仍然离不开动作和表象。

三四岁 是剪、贴、涂等动手活动的敏感期,也是数概念快速发展的时期。

著名 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都认为,抓住这一时机训练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数学这一思考工具,能大大促进认知的发展。

7. 丰富孩子的视野。

如果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有限,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绘本、故事书和科普读物,经常和孩子 一起讨论,活跃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视野。

8. 利用想象力打开思路。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随时随地的启发。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孩子们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9.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

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

从长远来说,这种做法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从而 产生新的动力。?

10.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年幼的孩子总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当孩子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样,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11.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兴趣的支配。

广泛的兴趣爱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来源之一,只有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的孩子,才会引发对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可以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

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上面列出的各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并非深奥的理论,也不是难以实践的“高招”。

我相信, 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注意利用各种时机,就一定 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文章来源:选摘自《用得上的心理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