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今年 4 歲,爸爸一直都很在乎他的學習能力,所以豆豆從 2 歲開始就進行各種學習訓練,背唐詩,背乘法口訣,背英語單詞,每天的任務排得滿滿的。

一開始,效果似乎還不錯,豆豆明顯比同齡小朋友口齒清晰,能在衆人面前一口氣背三四首古詩,豆豆爸也覺得特別有面子,覺得自己的教育特別成功。

可惜,好景不長,當豆豆爸嘗試着提升訓練難度的時候,問題出現了。豆豆把乘法口訣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一見到具體的應用題,完全不知道口訣該怎麼應用;背唐詩也遇到了麻煩,就像熊瞎子掰玉米,背了新學的,就忘了前面的,一邊學一邊忘。

豆豆自己很苦悶,對學習也不像原來那樣充滿熱情了,無論爸爸用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都不管用,豆豆一看到練習冊和爸爸上課用的小白板,撒腿就跑,厭學情緒非常嚴重。爸爸也充滿挫折感,開始懷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錯了。

思維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一直要到青年期(18~35 歲)纔會真正成熟。顯然,豆豆爸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沒有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思維發展特點,拔苗助長,用力過猛,最後卻適得其反。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 3~18 歲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掌握了規律, 纔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發展目標。

幼兒期的認知發展

進入幼兒期(3~6 歲),孩子們的認知繼續發展,首先就是記憶能力提升,記憶容量明顯增加,3 歲兒童能夠記住 3 個信息單位,6 歲的 時候就能記住 6 個信息單位了。

這時候,形象記憶仍佔主導地位,但是隨着口頭言語的發展,語詞記憶的發展速度更快,但較多運用的還是機械記憶(不一定理解意思, 而是死記硬背)。比如,有的小朋友在幼兒園就可以背誦上百首唐詩, 但這其中大部分都屬於機械記憶。

不過,一旦孩子們可以理解記憶材料,意義識記的效果會明顯優於機械記憶。如何去判斷孩子們開始意義記憶了呢?主要有這 3 種行爲出現:

第一,兒童能用他比較熟悉的詞去代替他不熟悉的詞,表現出一種幼稚的但具有概括性的特點。

比如,孩子在複述故事時,可能忘記了 “王后”這個詞的說法,但是會使用“國王的妻子”這種替代詞。?

第二,在複述故事時,能刪去無關緊要的部分,加上一些自己認爲合理的細節。

第三,在複述故事時,會在不破壞邏輯關係的範圍內對細節做改動。

家長們如果細心觀察,發現孩子出現了這些特點,就說明你的孩子已經開始了意義記憶。

5~7 歲的孩子不能主動應用記憶策略,需要成年人的引導。10 歲以後,孩子的記憶策略逐步穩定發展起來,可以主動自覺地使用,此時,最常用的記憶策略是複述和組織。

幼兒期最有趣的,要數幼兒思維的發展。

這階段孩子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性思維爲主。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使用“三山測驗”證明瞭兒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們只能從自我的角度去解釋世界,很難想象別人是怎樣看待事物的。

舉個例子來說,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在玩“捉迷藏”遊戲的時候, 經常會把身體的某個部分(腳丫、小屁股等)露在外面,把頭臉藏好就覺得自己藏好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們覺得自己看不到別人,那 麼別人也就“理所當然”地看不到自己了。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

再比如說,小朋友自己覺得棒棒糖很好喫,由於認知上“自我中心”的特點,就會覺得所有人都愛喫棒棒糖,孩子就會很執着地把糖送到爸爸媽媽或者喜歡的小朋友嘴裏,如果對方拒絕,或者說“我不愛喫”,他們就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會誤以爲別人是因爲不喜歡自己,纔不喫這麼好喫的棒棒糖。這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

幼兒在概括能力方面還只是初步發展。由於孩子們能概括的內容還比較貧乏,通常認爲一個詞只代表一個或某些具體事物的特徵,而且他們概括的特徵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質的,概括的內涵也往往不精確,有時過寬,有時又過窄。比如,你問孩子什麼樣的人是最好的朋友。孩子的回答可能是“穿着漂亮的公主裙、梳着很多小辮子”等外部形象的描述,而少涉及“善良正直、勇敢努力”等內在人格品質的描述。

此外,平均而言,幼兒期的孩子還不能理解和掌握守恆的概念,不管是簡單的數量守恆、長度守恆,還是有些複雜的液體守恆、體積守恆,都不是這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理解的。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童年期(6~12 歲)孩子的認知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具體運算階段。

孩子們在認知上多了不少新“本領”。幼兒期認知上的這個“自我中心”特點,在童年期會因爲認知能力的發展而消失。同樣,幼兒期不能掌握的守恆和類包含等概念,在小學階段也會逐漸掌握。

具體運算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兒童產生了邏輯思維的能力,但是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僅侷限在他們已有的經驗範圍內。脫離了實際的經驗, 童年期的孩子還不能運用假設—演繹推理這種抽象的思維方式,來獲得對事物內在本質的認識。所以,在小學階段,兒童的實際經驗決定了他們的邏輯思維水平。

在整個童年期,孩子的思維方式會逐漸從具體運算思維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仍帶有很多具體形象思維的階段。這個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出現在小學四年級,大約在 10~11 歲之間,爸爸媽媽需要特別予以關注。

比如,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情景,先把日常語言(西瓜比蘋果大)抽象成數學語言(數量關係式,西瓜 > 蘋果),進而轉化成符號語言(方程式,X>Y),促進抽象邏輯思維的形成。再比如,引導孩子掌握“雞兔同籠”這種趣味數學題的解題方法,將思維從具體事物(雞和兔子的形象)上牽引到想象中的邏輯關係(腿和頭的數量對應關係)上。不僅如此,在這段時間前後(9~12 歲左右),孩子的辯證思維開始萌芽, 他們開始能夠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地分析事情。也就是說,這時孩子可以看到好的一面,也能夠看到不足之處,不管是看待自己,還是評價他人或事物。

青少年的認知特點

青少年(12~18 歲)認知結構的各種要素趨於成熟,認知活動的目的性顯著提高,認知系統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明顯增強,智力上的個體差異也基本定型。

在青少年心理活動中,認知、情意和個性相互作用並協同發展,使得個體心理活動的整體水平得以提升。

儘管在人生當中,記憶力的高峯出現於“青春期”,此時的記憶能力最爲出色,但是,在思維整體上,青少年仍然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水平。

少年期(12~15 歲,主要處於初中階段)依然處於形式運算階段, 主要特點是思維具有抽象邏輯性。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運用假設、邏輯推理和邏輯法則。同時,在思維品質方面出現矛盾性發展特點,比如,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日益增加,同時思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顯,所以,他們對問題的看法還是常常只顧部分、忽視整體,只顧現象、忽視本質。

思維的“自我中心”也再度出現,此時的“自我中心”與幼兒期截然不同。幼兒期的“自我中心”,是因爲思維能力發展水平較低,認知發展不具備“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是青春發育時獨特的思維特點,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獨特的自我),同時覺得自己被很多人關注(假想的觀衆)。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父母說,“你怎麼就不能理解一下我的想法呢?”但是,卻很少聽到他們想去了解父母的想法,這也是自我中心的一種表現。那就是高度關注自我,關注“我”的情緒情感變化。

進入青年早期(15~18 歲)後,抽象邏輯思維進入成熟期。抽象邏輯思維包括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這兩種形式。其中,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更爲完善、佔主導地位,一直到青年晚期(35 歲之前),辯證邏輯思維纔會超越形式邏輯思維,發展爲主要的思維形態。

具體來說,15 歲左右(初中三年級)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辯證邏輯思維處於迅速發展階段,而到了高二,推理能力已基本成熟,孩子的認知思維水平基本完成了由經驗水平向理論水平的轉化。

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能爲邏輯思維的飛躍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孩子發揮想象的關鍵在於隨時隨地的啓發。

他 們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積極鼓勵。

認知訓練從小開始

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孩子成年後具有出色的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就需要從小開始對孩子有針對性的認知訓練。

良好的認知能力,建立在對客觀世界的感覺和知覺基礎上,對孩子的終生影響深遠。而對 0~3 歲的嬰兒開始進行訓練,效果最爲明顯。爲此,我們提出以下 11 點建議給爸爸媽媽們:

1. 從保護寶寶的感覺器官開始。

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 80%~90%是通過視覺、聽覺輸入大腦的。

因此,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要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尤其以眼睛的保護最爲重要。

在各類電子產品和噪音無處不在的今天,爸媽們要有意識地讓嬰兒遠離危害源,保護感覺器官的健康發育。

2. 展開早期感覺訓練。

敏銳的感覺可以提升觀察的細緻水平,建議從小就對嬰兒進行感覺訓練,比如教會孩子識別顏色、辨認形狀、說出 方位等,同時這也是思維和言語的訓練。

3. 提升寶寶的觀察力。

多帶寶寶接觸大自然,引導寶寶主動觀察,比如這種花是什麼顏色,兩片樹葉有什麼不同等,並對寶寶的觀察結 果給予積極反饋,及時表揚。

引導寶寶觀察的時候,家長可以用語言引導這種觀察順序,比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等。一段時間之後,寶寶就可以自己進行有序觀察。

4. 培養寶寶觀察的多感官化。

帶領寶寶打開視覺、聽覺、嗅覺等多個感覺通道,從多個方面獲取信息,瞭解事物的多種特徵。

比如一個新玩具,可以讓寶寶用眼睛判斷顏色、形狀,也可以搖晃一下玩具,聽聽有什麼聲音,還可以洗乾淨後啃一啃,用味覺和觸覺來感受玩具的軟硬和彈性。

5. 提升寶寶的記憶力。

記憶力通常與三點有關:情緒、韻律和理解。

引導孩子將記憶和情緒相關聯,喚起記憶內容的情緒色彩,比如背誦一首詩歌時,可以一邊與孩子開心地玩兒,一邊一起吟誦,合着詩歌的韻律拍打着節奏,這樣孩子會把對詩歌的記憶,以及與爸爸媽媽相處的特 別開心的時光,通過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緊緊地、深深地聯繫起來。

還可以適時以寶寶能理解的語言和事物,解釋一下吟誦的內容,以增強孩子對記憶內容的興趣,加深對記憶內容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以此啓動意義記憶。這些策略都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記憶能力。

6. 培養寶寶的動手能力和數學能力。

2 歲左右的嬰兒已經開始從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但是思維仍然離不開動作和表象。

三四歲 是剪、貼、塗等動手活動的敏感期,也是數概念快速發展的時期。

著名 心理學家皮亞傑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都認爲,抓住這一時機訓練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會使用數學這一思考工具,能大大促進認知的發展。

7. 豐富孩子的視野。

如果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有限,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一些通俗易懂的繪本、故事書和科普讀物,經常和孩子 一起討論,活躍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視野。

8. 利用想象力打開思路。

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它能爲邏輯思維的飛躍提供強勁的推動力。

其實,要孩子發揮想象並不難,關鍵在於隨時隨地的啓發。比如,當看到小汽車圓圓的輪子時,可以讓孩子想象一下,圓的輪子還可以用在什麼地方。

孩子們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嘲笑孩子的創意,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

9.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獨立思考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

有的孩子遇到各種疑難問題,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而有的孩子還處在自己思考的過程時,有些家長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訴孩子了。

從長遠來說,這種做法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因爲經常這樣做,就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而不會自己主動去尋找答案,不可能鍛煉出獨立思考的能力。當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時,他會充滿自豪和成就感,從而 產生新的動力。?

10. 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景之中。

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一個邏輯思維的訓練過程,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就會積極活動,從而有效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年幼的孩子總會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其實,當孩子提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這些問題。

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可以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覆思考獲得問題的答案,這個過程其實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樣,引導孩子遇到問題時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11.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孩子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到興趣的支配。

廣泛的興趣愛好是邏輯思維能力的來源之一,只有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 的孩子,纔會引發對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在指導孩子進行思維活動時,可以激發孩子對事物的興趣,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提出問題,引發他們的思考。

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實,上面列出的各種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方法,並非深奧的理論,也不是難以實踐的“高招”。

我相信, 只要你是一個有心人,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注意利用各種時機,就一定 能夠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文章來源:選摘自《用得上的心理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