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三国时期的七个酒疯子。确有其人,不为杜辑臆造的人物。

三国时期的魏国正始年间,即公园240∽249年间,在河南辉县一带,住著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

经常聚在一起,在竹林下。醉酒、纵歌、著书、写诗、谈古论今,肆意酣畅。

他们厌视权贵,淡薄名利,是一群消极的雅仕。他们为人正直,随遇而安,不闻他事,人们尊称他们为七贤。

当时人们称其为: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贤也。

他们七人,或诗或赋,或歌或舞,论天道地,著文品世。留下不少偏章。

有的讽刺朝政,有的歌颂自由,有的厌世轻俗

整天津津乐道,寄酒浇仇。其实他们就是一群没有受到朝庭重用的有识之士?


更多文章

相关阅读: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江门市简介关于西游记的简介竹林七贤是什么意思怒江简介寻甸县简介昭化古镇简介

竹林七贤简介

智选问答更多相关文章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 ,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后卒。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

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𬱟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7、阮咸(约222~278年)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南)人。 魏晋时期名士。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卒年56岁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

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传统说法认为「竹林」位于嵇康在山阳的寓所附近。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因而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这种说法见于《晋书·嵇康传》及《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条。

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总而言之,竹林七贤的名义自古就有,并非今人才开始的。


竹林七贤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都是我国魏末晋初的七位知名人士,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这七人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思想倾向虽有部分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有交集,普遍主张老庄之学,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司马氏和曹氏政权争夺异常激烈,导致民不安生,文人学士空负才华,稍有不慎就会丢失性命,他们大都苟且生存,因此名人崇尚玄学,从虚无缥缈的仙界中寻找精神寄托,七贤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由于志趣相投,常聚一起,当时士人阶层尊他们为「七贤」,至于以竹林冠之,说法颇多,最盛行的说法是,他们常聚竹林下肆意酣畅。我个人认为这种说不太靠谱,准确性无法考证。


竹林七贤,确有其人。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只不过为什么叫他们竹林七贤,也有不同的看法。

传统说法认为「竹林」位于嵇康在山阳的寓所附近。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因而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而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Vlenuvena)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竹林七贤」。

无论怎样,「竹林七贤」最后还是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并非凭空臆想,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当时人并不这样称呼他们,后来人对他们的冠名。而这里所说竹林也并非竹子林,而是地名。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