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是三國時期的七個酒瘋子。確有其人,不為杜輯臆造的人物。

三國時期的魏國正始年間,即公園240∽249年間,在河南輝縣一帶,住著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咸。

經常聚在一起,在竹林下。醉酒、縱歌、著書、寫詩、談古論今,肆意酣暢。

他們厭視權貴,淡薄名利,是一羣消極的雅仕。他們為人正直,隨遇而安,不聞他事,人們尊稱他們為七賢。

當時人們稱其為: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琊王戎。七賢也。

他們七人,或詩或賦,或歌或舞,論天道地,著文品世。留下不少偏章。

有的諷刺朝政,有的歌頌自由,有的厭世輕俗

整天津津樂道,寄酒澆仇。其實他們就是一羣沒有受到朝庭重用的有識之士?


更多文章

相關閱讀:竹林七賢竹林七賢順口溜記憶法江門市簡介關於西遊記的簡介竹林七賢是什麼意思怒江簡介尋甸縣簡介昭化古鎮簡介

竹林七賢簡介

智選問答更多相關文章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1、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鍾會,遭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主要成就: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開創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3、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山濤早年孤貧,喜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四十歲時,才任郡主簿。大將軍司馬師執政時,山濤被舉為秀才,累遷尚書吏部郎。西晉建立後,升任大鴻臚。歷任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職。

他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意旨,且親作評論,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太康三年(282年),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謚號「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4、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賢之一 。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後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被贊為「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惜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注》餘緒,完成了對莊子的注釋。另有作品《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

5、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 。

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 ,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後卒。

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 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闢為掾屬。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又被徵召為侍中,遷任光祿勛。

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並領吏部事務。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司馬倫殺張華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為尚書令,再遷司徒。

7、阮咸(約222~278年)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南)人。 魏晉時期名士。阮籍之侄,與阮籍並稱為「大小阮」;又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並稱為「竹林七賢」。卒年56歲

阮咸在仕途上並不得意,任散騎侍郎時,山濤推舉阮咸主持選舉,晉武帝認為阮咸好酒虛浮,於是不用他。因質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記恨,貶為始平太守。後無疾而終。

阮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有「神解」之譽 。存世的作品有《律議》、《與姑書》。「阮咸」這一樂器也是因其得名。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動區域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竹林七賢之名的由來,學界存在爭議。東晉孫盛《魏氏春秋》文雲:「(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東),與之遊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一般認為「竹林七賢」之名與「集於竹林之下」的竹林之遊有關。

傳統說法認為「竹林」位於嵇康在山陽的寓所附近。嵇康與其好友山濤、阮籍以及竹林七賢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間暢飲聚會,因而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這種說法見於《晉書·嵇康傳》及《世說新語·任誕》竹林七賢條。

而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三篇清談誤國)中認為,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所取為《論語》「作者人」(《憲問》)之數,意義與東漢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

總而言之,竹林七賢的名義自古就有,並非今人才開始的。


竹林七賢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都是我國魏末晉初的七位知名人士,分別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在魏晉時期,玄學盛行,這七人都是玄學的代表人物,思想傾向雖有部分不同之處,但更多的是有交集,普遍主張老莊之學,作品基本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司馬氏和曹氏政權爭奪異常激烈,導致民不安生,文人學士空負才華,稍有不慎就會丟失性命,他們大都苟且生存,因此名人崇尚玄學,從虛無縹緲的仙界中尋找精神寄託,七賢就是傑出代表,他們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由於志趣相投,常聚一起,當時士人階層尊他們為「七賢」,至於以竹林冠之,說法頗多,最盛行的說法是,他們常聚竹林下肆意酣暢。我個人認為這種說不太靠譜,準確性無法考證。


竹林七賢,確有其人。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只不過為什麼叫他們竹林七賢,也有不同的看法。

傳統說法認為「竹林」位於嵇康在山陽的寓所附近。嵇康與其好友山濤、阮籍以及竹林七賢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間暢飲聚會,因而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

而陳寅恪認為,「竹林七賢」的活動地方實際上並沒有產「竹林」,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出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事數,有標榜之義。「竹林」之辭,源於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乃託天竺「竹林精舍」(Vlenuvena)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竹林七賢」。

無論怎樣,「竹林七賢」最後還是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竹林七賢並非憑空臆想,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只是當時人並不這樣稱呼他們,後來人對他們的冠名。而這裡所說竹林也並非竹子林,而是地名。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竹林七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