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被称作中国公司的元年。

包括联想、海尔、万科等大企业都是在那一年诞生了,而如今这些企业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了中国的标杆性企业。

但即便如此,在当年来说它们都不是最耀眼的企业!被称作「东方魔水」的国民饮料健力宝绝对才是那个时代的代表!

而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张海就和健力宝这家公司有著千丝万缕的故事。

说起张海绝对是个传奇的人物,他被称作中国近三十多年来历史上最神秘的企业家之一,至今为止关于他的很多谜题依然仍未解开!

但说张海之前,我们还是要从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的故事开始说起:

李经纬从小是在孤独院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自食其力打工赚钱,擦过皮鞋也当过印刷工,自己把自己养大了。虽然从来没上过学,但通过努力成年后的李经纬当上了三水县体委副主任,后又调到了县里的酒厂当厂长。

1983年李经纬到广东出差,买了一罐可乐喝,而正是这瓶可乐让李经纬看到了一个商机。回到三水后,李经纬开始思考是否能研发一款能补充运动员体力且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

很快李经纬就找到了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通过几个月的研发,1984年这款后来被称作「东方魔水」的健力宝饮料诞生了。

而也是在这年,洛杉矶奥运会召开了。对于李经纬来说,这是把健力宝推广出去的一个好机会。于是李经纬赌了一把,他花了25万元赞助了当年奥运会中国的12支国家队,要知道当年他的酒厂年利润也才5万元。对于李经纬来说这次「赌博」是把所有的注都压了上去,不成功便成仁。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李经纬赢了!

那一年的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许海峰、李宁一战封神,女排更是以勇不可挡之势登顶,引发举国沸腾。女排姑娘手中的健力宝引起了媒体关注,日本一篇题为《靠"魔水"快速进击?》的花边新闻随即疯传全球,健力宝一夜成名

那一年健力宝的销售额就势如破竹,一下达到了345万元,到了1985年销售额激增至1650万元,1986年直接飞蹿到了1.3亿元,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成为「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到了1996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已经接近60亿元大关,并成为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单是健力宝的税收就达到了三水市的50%。

1991年李经纬策划的「拉环有奖」的营销手段至今也是营销界的经典案例;

1993年还策划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畅饮健力宝的照片,在当时来说也是很大的突破;

1994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09号小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这是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星星;

1991年,健力宝在纽约设立了办事处,还花了500万美元买下帝国大厦的一整层,全面开启走向世界的目标。当时李经纬告诉美国记者:「在中国,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加起来卖得都没有我多。」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健力宝不仅在国内叱咤风云,即使到了国际上也是声名显赫!

但俗话说得好,树大招风。1997本该成为健力宝急速发展的一年,因为李经纬决定把健力宝搬迁到广东。但正是因为李经纬的这个决定,成为了健力宝的转折点。

健力宝这样一家纳税大户的迁移意味著触动了当地政府的很多利益,且健力宝本身就是三水政府控股的企业,李经纬只是经营者。但李经纬独断专行的作风和坚持搬迁厂址的态度让双方关系迅速恶化。

而也是在那年的秋天,李经纬开始谋求健力宝的上市,但三水政府从中作梗,驳回了申请。

无奈之下,李经纬只好谋求股改上市,想内部购买掉三水政府的股份,但三水政府哪能松口呢?最终以「风险很大,有用健力宝资金来买健力宝之嫌」的名义再一次拒绝了李经纬。双方关系持续恶化。

而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1999年三水政府换届了,原本还有些和李经纬关系不错的政府领导也换走了,新来的领导哪能放过李经纬。严重的内耗让健力宝停滞不前,而外部的哇哈哈、乐百氏等企业的崛起让健力宝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抢占。在这时,三水市政府作了一个决定——卖掉健力宝

2001年7月在政府召开的讨论大会上,90%的人支持卖掉健力宝,但唯一的条件就是买家绝对不能是李经纬。

难逃厄运的健力宝最终被三水政府以4.5亿的价格卖给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张海!

签约仪式的第二天一张李经纬「含泪仰天」的照片出现在国内所有的新闻网站和财经媒体上,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而在签约仪式的9天后,李经纬也在家中突发脑溢血,一病不起。

后来还被以贪污的罪名,判决有期徒刑15年,并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5万元。

最终被监禁在病床上,于2013病逝!

进入张海时代的健力宝就开始彻底变味了!

张海是怎么把健力宝弄到手的,外界有各种传闻,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张海瞒天过海,空手套白狼,用别人的钱,买到了自己的位子。更有人怀疑张海入主健力宝动机不纯,醉翁之意在于圈钱,但张海坚决否认。

张海的身世一开始是一个迷!

有媒体曾对张海的身世进行了一个彻底的调查,在张海的出生地河南开封提起他街坊邻居无人不知,大家都说,张海十几岁就成了一个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不仅可以变树叶,还可以让时间扭转。

也有当地人提到张海时称张海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如果不是因为气功热,恐怕这一辈子都很难和大师扯上关系。还说张海是一个善于借势的人,当年号称自己有特异功能到处做报告。

但就在张海大师四处做报告的时候,气功界出事了,1989年头号气功大师严新,因为招摇撞骗,被全国各地举报,关于气功神话就此破灭了

但张海很快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身份——密藏大师!张海自称到西藏拜了夏日东活佛当老师,学到了无边无尽的法力!

回到河南后和河南省社科院成立了一个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18岁的张海就成为了所长。

自此之后,张海开始到处做报告称自己的功力能治癌、能戒毒、甚至能治好艾滋病,还能粮食增收。总之只有你想不到了,没有张海办不到的。

张海的名声越做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可以说日进斗金。短短一两年就赚了过千万。

但就在张海财源广进的时候,当年的气功大师却纷纷出事了:中功创始人张宏堡潜逃海外,佛子张小平落入法网,神医胡万林也锒铛入狱。

最后,河南省社科院在1997年宣布撤消了气功大师张海创办的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随后,张海再次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了,一隔就是5年。

直到2002年,饮料市场爆出惊人消息:国内行业先驱健力宝集团突然被人收购!买家是一位28岁的神秘富豪,名叫张海。

张海有何来头顿时引起了全国公众的种种猜测,然而在河南开封,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资本大师不是别人,正是曾今那个气功大师张海。不过,这时的张海却已经摇身一变俨然成了资本高手和经营大师。

前面我们提到了当年因为三水市政府和健力宝创始人之间矛盾激化,三水市政府把健力宝4.5亿的价格卖给了张海。

但是关于张海具体是怎么把健力宝弄到手的,外界有各种传闻,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张海瞒天过海,空手套白狼,用别人的钱,买到了自己的位子。更有人怀疑张海入主健力宝动机不纯,醉翁之意在于圈钱,但张海对此是坚决否认的。

即便是三水市政府对于张海的来历都说不出了一二。当时三水政府唯一了解的情况就是2000年,张海以凯地公司入主上市公司中国高科,26岁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他的「凯地系」接连染指中国高科、中科健、北大方正、银鸽投资、浙江国投等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颇具实力。至于这些钱从何而来,则无人知晓。

据张海自述,自己是2002年看到了健力宝要出卖给新加坡的一家公司,而出于个人和民族情感,他决定要把健力宝从外国企业「手里」抢回来。于是,他找到三水政府,双方竟一见如故,电光火石间就敲定了这桩大事。

接任健力宝后,张海的第一次亮相就被媒体堵了个水泄不通。面对记者的围追堵截,方脸大耳,「一年佛像」的张海不慌不忙,和媒体们侃侃而谈。

如果你以为张海是一个只会吹嘘的骗子,那么你就错了,张海刚上任的时候还是有两把刷子,解决了健力宝时下的危机。

因为当时健力宝的现金流已经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已经无力支撑整个产业的正常运作。而张海做了一件事,彻底解决了健力宝现金流的问题。

当时的健力宝在银行信用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张海找了很多银行进行债权谈判。善于资本运作的张海很快就把健力宝的「短贷」全部改为了「长贷」,在信用授权方面也申请了更高的额度,健力宝的资金链一下就被盘活了起来。

有了现金流的健力宝又开始恢复好转,第一个季度就拿下了9亿的销售额,把站在悬崖边的健力宝成功拉上了正轨。

接下来,张海准备大刀阔斧的干机票大的。

2002年的时候,央视开始招标马上要举行的世界杯直播冠名权。所有的中国顶尖级企业家都汇集到了招标现场,张海也在其中。在近三小时的鏖战后,张海代表的健力宝以1.38亿的天价拿下了世界杯的独家冠名权。

不仅如此,张海还推出了健力宝旗下的新产品——第5季,并豪掷3000多万在央视的黄金时间打起了广告,不得不说张海在营销方面的功力已经登峰造极了!

一时间,健力宝的品牌影响力再一次重现昔日的巅峰。但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健力宝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内部的资金还是很紧缺的。

以至于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第5季饮料的品牌知名度迅速蹿红。但让观众纳闷的是,宣传的这么牛逼的第5季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

时候几年消费者们才知道,原来当时健力宝的资金紧缺,而张海把钱都放在了打广告上,就连给供应商制作塑料瓶的钱都拿不出来了,供应商也停止了供货,所以市场上基本没啥货。

最后,「第5季」产品宣告失败,一个多亿广告费全部打水漂,使得健力宝内部的资金链再次断裂,健力宝又再一次的陷入了危机。

但张海的折腾并未就此停歇。2002年正值健力宝18周年年庆,张海在新加坡租下了当时亚洲最豪华的「处女星」号邮轮,以彰显新「健力宝」的实力!

但千算万算的张海没想到自己装逼不成,把自己原形毕露了。张海公开宣布,董事会决定拿出40%的股权,给以张海为首的高级管理团队。但当初健力宝不就是张海买下的吗?这次漏洞也开始让外界开始质疑张海的真实来历。

而更为离奇的是,那一年张海把公司折腾的够呛,但财报中显示当年健力宝集团利润竟高达1.2亿元。这份华丽的财报,让外界更加看不懂了,但一切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却毫无漏洞!

但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大戏结束的会如此突然!

2004年是健力宝成立20周年的日子。当时正在海南度假的张海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称张海被免除了健力宝的董事长的职位,理由是:任董事长期间,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

第二天,健力宝集团也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其中特别强调:1、张海任何言论和行为都不代表健力宝;2、张海从来都不是健力宝控股股东。

张海把这次事件做「逼宫」事件,背后的主谋者是健力宝集团的总经理祝维沙和集团董事兼营运总裁叶红汉这两个人分别持有健力宝30%的股权。自从张海入主健力宝做了董事长之后,他们两个人一直是张海的左膀右臂。

虽然张海突然被他们踢出局,但张海心里应该早有准备,因为当初购买健力宝自己没出过一分钱,而真正出钱的人正是这次「逼宫」的主谋者祝维沙和叶红。

但祝维沙接手公司后才发现,公司的很多资金都早已经被张海挪用了,数额超过了10亿,现在的健力宝已经是资不抵债,欠了很多供应商的钱。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祝维沙并没有告张海,而是选择和他合作。而这时,两人又有了新的点子——卖股权

只要把健力宝的股权卖出去两人都可全身而退。

也许两人也没有想到,这条大鱼很快就上钩了!2004年年底,张海与汇中天恒的李志达举行了签约仪式,准备将91.1%的健力宝股份转让给李志达。

但在这节骨眼上三水政府突然宣布强行接管健力宝。实际上,原因也很简单,李志达一接手,张海在健力宝的事就查不清了。即便地方政府仅掌握8.9%的股权,但如果缩水,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谁也吃罪不起。

三水政府派驻工作组审核后发现,现实的情况比最糟糕的预料还糟糕。健力宝的负债从2002年底张海接管前的25亿,激增至41亿。如此巨大的财务黑洞,已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2005年3月,张海因涉嫌「做假账、虚假投资、侵吞健力宝资金」,被佛山警方正式拘捕。

2007年2月,佛山中院作出一审宣判,以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判处张海有期徒刑15年。而当年张海入主健力宝的真相也公诸于世。

原来,当初三水市政府卖健力宝的时候有一个很严苛的要求是有1亿的股权款必须在24小时内支付,而张海哪有那么多钱。

于是张海找到了北大方正,由其出资先堵了这个「窟窿」。但接下来,力图完全掌控健力宝的张海提出要引入多个投资者,却遭到有同样雄心的北大方正的反对。

于是,张海很快甩掉北大方正,找到了祝维沙。他们在3月20日登记成立了一个名叫正天科技的空壳公司,张海、祝维沙、叶红汉三人充当股东,所持股份比例为4:3:3。在这个空壳公司名下,张海向祝维沙借款2.38亿,1亿给北大方正,1.38亿给三水政府,由此完成了对健力宝的收购。

就这样,健力宝成了张海的囊中物,随后,开始从健力宝掏钱「还」给祝维沙,以实现「用健力宝买健力宝」的目的。

虽然真相已经公诸于世,但张海的传奇故事仍然没有停止...

前面说到了,在一审判决中张海以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但面对判决,张海毫无悔意,大呼冤枉,绝不认罪,并提出了上诉的申请。

2008年9月广东高院给出了二审判决,虽然维持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原判,却将有期徒刑由15年改判为10年,理由是:张海在狱中检举他人犯罪,「立功」了,但真相是什么当时谁也说不清。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2011年1月26日,服刑不到6年的张海突然获得自由。社会公众得到的解释是,由于在狱中多次立功、表现良好,张海获得两次减刑机会。

出狱后的张海也开始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但正义会迟到,绝对不会缺席。3年后,广州中院发出通报,张海「假立功」多次大幅减刑,存在弄虚作假。

虽然此时的张海早已逃之夭夭、不知所踪。但24位涉案的司法人员栽了进去,成了张海的「替罪羊」。

时至今日,谁也不知道张海仍然没有缉拿归案,但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已经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从气功敛财到资本市场坐庄圈钱、再到涉足国企改制,只有初中学历的张海,之所以能频频得手,秘诀就在于他总能捕捉到社会热点,利用社会的盲动,浑水摸鱼。

但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

相信恶事做尽的张海终有一天会得到法律应有的审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