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北宋著名词人 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 后来改名永 宋仁宗朝的进士

但是他的进士之名却被仁宗划去 原因就是他的那首 鹤冲天 黄金榜上 里面一句词为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就这一句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看来说大话害人不是假的

关于柳永的轶事典故还有很多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奉旨填词 仁宗在革去柳永进士之名后有人因为柳永之才再向仁宗推荐柳永 仁宗回复 且去填词 自此后柳永自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 也是因为这样成就了他在词坛的影响力 柳永的词多写爱情 在蝶恋花中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更是写尽了相似之苦 雨霖铃里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把分别之苦描述的淋漓尽致

周邦彦 北宋末期著名词人 在柳永去世三年后周邦彦才出生 其作品也是以情居多 也有羁旅 咏物之作 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 继承前人 发扬光大 在周邦彦的词里面依稀可见柳永的词风

周邦彦在宋徽宗时期与著名的花魁李师师往来密切 一次在跟李师师相会时被宋徽宗堵在青楼走脱不掉 只能藏在李师师床下 听完李师师和宋徽宗的谈话乘兴写了那首少年游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 后来被徽宗知道 下令把周邦彦贬出京城 还是李师师讲情 徽宗也觉得周邦彦确实有才 才又赦免了他

从这两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 惹谁也不要惹皇帝 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一辈子


柳永、周邦彦以铺陈的手法写慢词长调,而且都擅长写情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将赋法用于词,对宋词影响巨大,而周邦彦是集大成者。二者的区别市面上好像都专门的书介绍,我这里只说两处区别较大的地方,

一、雅俗的不同

1、柳永情词雅俗相间,常用俚语,这一点黄庭坚有点像,秦观还因此被送东坡批评「不意别后,公竟学柳七作词」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秦答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

柳永词:《定风波·自春来》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当然,柳永的词风格多样,《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东坡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2、周邦彦艳词也文雅。

《少年游·并刀如水》 :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诗词自是文雅为上,相比较而言,柳永的作品中俗语多了一些,一如酒肆歌坊中混迹的游子,一如东山携妓的王谢名流 ,气度自是不同。

历史上文人会把自己认为不好的作品付之一炬,可是柳永的词流传太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想烧掉也没有办法。

二、章法的不同

柳永的词平铺直叙,想电影的长镜头,一镜到底。周邦彦的词时空交错,不静下心来看则眼花缭乱,看明白后荡气回肠。

分别选二位的名作来做一下对比。

1、柳词一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时间很清楚,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

地点和事件渐渐展开,长亭听蝉,都门帐饮结束,兰舟将发。执手送别,生出无限眷恋离情。

上阙写景多一些,下阙主要写情,读起来简单得多。

2、周词二首

①《拜星月·秋思》:周邦彦?(宋)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上阙读了半天,到了「苦惊风吹散。」才知道原来都是回忆,写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然后再写当前: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

②《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周邦彦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读到: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才知道前面都是回忆,然后: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又是回忆。昨天、今天、昨天,循环往复,是不是有些烧脑?但是意蕴味道就在于此。

@老街味道

2018-3-8


柳永与周邦彦并称周柳,因为他们的词主要写尽了缠绵的情意。都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擅长写情。

但是比较他们的词的风格还是有许多不同的。

首先在题材上,柳永内容比较丰富,而周邦彦的内容较为单薄一点。原因是柳永晚年才中进士,浪迹漂泊大半辈子,而周邦彦却在官场混。所以周邦彦词的题材要狭隘一些,而柳永词中大部分反映了男女恋情别愁离恨多些。

其次在风格上也有不同,柳永的词雅俗共赏,而周邦彦的词主要以纯雅取胜。

柳永把自己与歌姬在一起的艳情生活毫不避讳的写出来,语言通俗易懂。当然他也写了许多羁旅生活,以及都市风光,特别是文人失意的心态也很出色。

但是周邦彦写艳词就没有柳永直白。

第三,他们写作方式也有差别,柳永直抒胸臆,周邦彦托物寄情。柳永平铺直叙,周邦彦手法多变,

语言也有不同,柳永自由不羁,周邦彦工整华丽。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与柳永的「雨霖铃」是他们的代表作,很明显周词更工丽,而柳词更直抒胸臆,同样都是别词,但是我个人更喜欢柳永的「雨霖铃」,尤其是那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激发多少游子泪

总之,他们都是宋词里程碑式的人物,由于他们都擅长写别离之情,羁旅之感,所以并称周柳。至于他们的代表作在网上搜索就有,限于篇幅就不列举了。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周邦彦也是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喜欢读书。他将婉约派词民扬光大了。

他们俩人词的区别主要有:

一、题材不同:柳词内容丰富,周词内容单一。周邦彦的词作,内容不外乎男女恋情、别愁离恨、人生哀怨等传统题材,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不够广阔。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兼收并蓄,博采诸家之所长,又摒弃它们的弊端,引导词的创作逐步走上富艳精工的道路。

二、风格不同:柳词雅俗共赏,周词纯雅取胜。柳永词的雅俗结合的风格体现了他对词的继承与革新;周邦彦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结构不同:柳词平铺直叙,周词结构多样,手法多变;柳词在结构上,以铺叙见长,平铺、直叙,给人以一览无余之感。

四、语言不同:柳词自由通俗;周词严谨工丽;柳词在格调上自由,音律和谐,语意刻露,绝少掩饰 假借之处。他的词多口语化、通俗化。周词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既浑成自然,又精致工巧。对事物的观察很细腻,对意象的选择很讲究,所以语言的表现力很强,如《苏幕遮·燎沉香》上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后三句传神地描摹出了雨后初晴的清晨荷叶在水面迎风挺立那种动态的、疏朗而秀拔的风姿。「一一风荷举」读起来是很浅的句子,实际每个字经过了细心的推敲。

五、抒情方式不同:柳词直言其情,直抒胸臆;周词重托物寄情而轻正言直叙。


谢谢邀请!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尤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表现封建社会文人怀才失意的情绪。柳永精通音律,有过人的才华。他大量创作推广慢词,他的词使用俚俗词语,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画,情景交融,在当时广泛流传,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

周邦彦,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人称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他把北宋以来人们对于词的种种革新融为一体,他的词讲究炼字,注意出处,体现「当行」和「本色」。喜欢化用前人诗语,他的很多词中,多化用唐诗的俊词丽句。

柳永的词铺叙多平铺直叙,周邦彦的词铺叙是复杂的,他把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多种方法结合,可称为「曲叙」或者「复合叙」,就如柳永的「雨霖铃」和周邦彦的「兰陵王」。「雨霖铃」里绘景直白自然,起承转合优雅从容,在时间上从黄昏到今宵再到拂晓。空间是都门(实)到汴河(虚),真切描述分别时的离愁伤别。

「兰陵王」的叙述有些复杂,在时间上从黄昏(今天)到夜晚(从前)再到黄昏(今天)空间是隋堤上(实)到长亭路(虚)到离别席(虚、实)再到汴河渡口(实)再到月榭、露桥(虚),全词实虚不断转换,将时空,对象进行交互重叠巧妙融合,表达出词人缠绵忧伤的情怀。


柳永的词率真如稚子,直白而情深,不羁放纵之风流;周邦彦的词婉转内敛如女子,善借情于景,以景遣情,极具含蓄之美。如柳永作《雨霖铃》也是有事说事,有情写情。而周邦彦作《兰陵王》以柳而赋留也。周词严谨而工丽似朝堂士子,而柳词则自由不羁如市井游侠。


两者虽都为婉约派词人,风格却不尽相同。

周词注重词的音韵格律,所以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欠缺创新。

而柳词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所以他的词丰富多样,雅俗共赏。

你细读《雨霖铃》和《兰陵王》这两首词就会发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