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什么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诗》里却有「隐隐飞桥」?

这是一个很细心的阅读,里面藏著一个阅读鉴赏诗歌的秘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不用多介绍了,讲的是一个武陵人到偶然闯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陶公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中的生活的追求。

张旭的《桃花溪》的意境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致的,但是因为一个「隐隐飞桥」,又传达出张旭不同于陶渊明的心境。

隐隐飞桥,一个隐约能解脱的苦闷的希望。

桥是一种交通工具,随著人类社会的发展,桥的沟通功能,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著人类思维的发展,桥在人民的心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连接,一种结合,一种伸展,一种离别。

在唐诗中,桥作为一种意象,频频出现,成为多种情感的载体。张旭的这首诗中,飞桥是连接人间和仙境的关键工具。我们先看一下张旭的原诗: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似乎在高不可攀的地方,有一座能够让人到达仙境的桥,因此,这个想到仙境的人问在溪边生活的渔人:在水里也能整日看到桃花,世外桃源的入口到底在哪?

桥在诗人张旭的眼中,是渡他超脱现实,找到「世外桃源「的希望,但桥是「隐隐」的,所以作者的希望也是「渺渺「的,因此他才不放心的问「渔人「。同样向往世外桃源,为何陶公不需要桥,而张旭却是「隐隐飞桥「

张旭和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亦有不同。和陶渊明一样,张旭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高官,不同的是,陶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污浊,辞官归隐田园,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而张旭则一直做官,他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酗酒狂狷,放浪形骸。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已经辞官归隐山林,他的人生已经有了出口,不需要桥,也找到了自己桃花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回归农村,归依田园,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所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人(渔人在古诗往往指的是超凡脱俗的隐者)就直接找到了洞口,进入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世界。

张旭的诗中,显然还是一个羡慕渔人,但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出口,隐约看见了一座桥,但还没有确定脚下的路的一个迷茫者。

意象是阅读诗歌的钥匙,拥有了它我们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世界无穷之美

小小一个「隐隐飞桥「,让我们了解了张旭癫狂外表下的苦闷无奈,跨越千年,走进张旭内心的情感世界,让人痴迷,这就是诗歌的永久魅力。


张旭其人

杜甫曰:张旭三杯草书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亳落纸如云烟。张旭苏州吴县人,唐代草书书法家,其狂草与怀素齐名。李白诗歌丶裴旻剑舞丶张旭狂草人称三绝。与贺知章丶张若虚丶包融等人又称饮中八仙。其态如痴似醉,如癫似狂,心情中人也。

欣赏张旭之诗就如见其人,《桃花溪》是其诗作之一: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水流,

洞在清溪何处边。

在江南有关桥的民间传说是最为乐闻的佳话,如断桥丶雀桥等,有了桥就如入人间仙境。此桥之隐就使人与张癫一起醉,想起了白娘子与许仙,又或看到牛郎与织女,桥下尽日随水流的片片桃花怎能不使人留恋往返,欲顺流而上寻觅桃踪,就想借问渔人何处入?渔人笑答陶公有。

然而诗人亦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来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王维《桃源行》语)诗人感慨之余,举杯独饮,突发奇想,醉眼蒙眬之前,那里云雾瞟渺之间不是隐约之间有桥吗?有桥必有路,但愿如此,想必路转溪头忽现,醉醒后,长叹一声问曰:路在何方?

醉了又醒了,想了想还是醉了的好。

人们始终向往著美好的人间,观赏了张旭此诗,通向美好前景之桥已不是漂渺无寻处,吾们正在努力著。

以上拙见,应不是因张癫之癫而癫尔。


诚邀,平民之宴为你解答。

1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张旭写的「桃花溪」并非是实景,都是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现实状况,为了表达追求美好生活而虚构的「天上人间」。张旭的诗歌《桃花溪》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正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候;而陶渊明呢,他生活在偏安江南的东晋时代,朝廷极端腐败。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张旭的心境和写作思路大体是相似的。

2

张旭写的《桃花溪》诗全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写这首诗也是受到了陶渊明「桃花源」的启发,同时又对桃花源的存在提出了怀疑,便另辟蹊径,创作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溪」。其实,即使没有「隐隐飞桥」,也会有其他景象。

3

因此,「隐隐飞桥」只是张旭诗歌中的一个虚构意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张旭与陶渊明的不同之处。「隐隐飞桥隔野烟」真是美如仙境呀,作者借用「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两个不相干的物像,使之产生了灵动,野烟使桥化静为动,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充满著朦胧美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张旭的四句诗可抵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单从这第一句诗来说,评论不为过呀。大家说呢。


各人观点(翻译一下,就是自己瞎猜)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百度译文:一座高桥隔著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1、可以看出,诗中飞桥离作者比较远,一者可能是不在桃园的边上,而是在遥远的对面。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作者站在溪边,右手是桃花源的方向,左手远处群山起伏,山腰上有座桥,桥底水流倾泻,桥也隐现在水雾之中。二者这飞桥也可能是远处雾气形成的桥的形状。

2、诗嘛,毕竟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写实。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作者看到景象之后,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而成的,这也是诗文的魅力所在,假使个个诗人都是记实,那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景点简介了。


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描述了一个打渔人划著小船迷路,来到一坐小山看到有一洞口便走了进去,开始狭窄,后宽阔明郎,神先所在之地。由外到里的这么一个描述过程。而《桃花溪》是在《桃花园记》的基础上,改近了描述的主题,由远及近,被野烟相隔,看似有浮桥若隐若现,这也说明张旭为了找到桃花园入口而描述的一种方法吧,最后一句诗,洞在清溪河处边。洞口不就在这小溪边吗。前面的《桃花园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而后者乃去寻找哪里找的到,作者张旭便用了,隐隐飞桥隔野烟的描述,渴望突然出现一坐桥能够达到向往的美好地方,所以说为什么后者有桥,而前者没有。不知理解对与错请凉解。


《桃花源记》是魏晋时期陶渊明的著名作品,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代诗人张旭游玩桃花溪时被美景打动,不由自主的想起陶渊明所作,于是写下了《桃花溪》,诗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有人问,为何张旭写到了桥,而《桃花源记》却无桥?这个并不难理解,我们姑且认定张旭所游的桃花溪就是《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所走过的那条溪水。

首先,溪水很长,尽管是同一溪水,但张旭游玩时所经,未必就是《桃花源记》里武陵人所路过的。或许张旭与武陵人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

其次,武陵人或许是遇到桥了,但桥并不是武陵人所关心的,吸引他的是忽然遇到的桃林。此外,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主要意图并非写景,而是记事,有没有桥不重要。

再次,《桃花源记》既然是写世外桃源,那应该是不会有桥的,因为,有桥就说明有世人频繁在此活动,这样的话神秘感就降低了。

最后,《桃花源记》里写,听说武陵人的事情后,很多人到此寻找洞口,但均无结果。可以这么理解,武陵人时代本无桥,但桃花溪出名后,来此活动的人多了,与人有关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所以呢,到了张旭那个年代,这里出现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个人认为最后一种可能性大些:本来这个地方没桥,来的人多了,慢慢的也就有桥了,这道理与我们现在开发旅游景区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