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的《桃花源記》裏沒有橋,為什麼唐代詩人張旭的《桃花詩》裏卻有「隱隱飛橋」?

這是一個很細心的閱讀,裡面藏著一個閱讀鑒賞詩歌的祕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不用多介紹了,講的是一個武陵人到偶然闖入到了一個「世外桃源」的故事,陶公通過這個故事想表達的是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中的生活的追求。

張旭的《桃花溪》的意境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致的,但是因為一個「隱隱飛橋」,又傳達出張旭不同於陶淵明的心境。

隱隱飛橋,一個隱約能解脫的苦悶的希望。

橋是一種交通工具,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橋的溝通功能,大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橋在人民的心中逐漸演化為一種連接,一種結合,一種伸展,一種離別。

在唐詩中,橋作為一種意象,頻頻出現,成為多種情感的載體。張旭的這首詩中,飛橋是連接人間和仙境的關鍵工具。我們先看一下張旭的原詩: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似乎在高不可攀的地方,有一座能夠讓人到達仙境的橋,因此,這個想到仙境的人問在溪邊生活的漁人:在水裡也能整日看到桃花,世外桃源的入口到底在哪?

橋在詩人張旭的眼中,是渡他超脫現實,找到「世外桃源「的希望,但橋是「隱隱」的,所以作者的希望也是「渺渺「的,因此他纔不放心的問「漁人「。同樣嚮往世外桃源,為何陶公不需要橋,而張旭卻是「隱隱飛橋「

張旭和陶淵明的人生經歷有相似亦有不同。和陶淵明一樣,張旭一生也沒有做過什麼高官,不同的是,陶不堪忍受官場的黑暗污濁,辭官歸隱田園,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而張旭則一直做官,他用一種另類的方式,宣洩自己的不滿——酗酒狂狷,放浪形骸。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已經辭官歸隱山林,他的人生已經有了出口,不需要橋,也找到了自己桃花源——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犬吠深巷裡,雞鳴桑樹顛——回歸農村,歸依田園,就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所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裏的武陵漁人(漁人在古詩往往指的是超凡脫俗的隱者)就直接找到了洞口,進入到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桃源世界。

張旭的詩中,顯然還是一個羨慕漁人,但還沒有找到人生的出口,隱約看見了一座橋,但還沒有確定腳下的路的一個迷茫者。

意象是閱讀詩歌的鑰匙,擁有了它我們瞭解詩人細膩的情感世界,體會詩歌世界無窮之美

小小一個「隱隱飛橋「,讓我們瞭解了張旭癲狂外表下的苦悶無奈,跨越千年,走進張旭內心的情感世界,讓人癡迷,這就是詩歌的永久魅力。


張旭其人

杜甫曰:張旭三杯草書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亳落紙如雲煙。張旭蘇州吳縣人,唐代草書書法家,其狂草與懷素齊名。李白詩歌丶裴旻劍舞丶張旭狂草人稱三絕。與賀知章丶張若虛丶包融等人又稱飲中八仙。其態如癡似醉,如癲似狂,心情中人也。

欣賞張旭之詩就如見其人,《桃花溪》是其詩作之一: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水流,

洞在清溪何處邊。

在江南有關橋的民間傳說是最為樂聞的佳話,如斷橋丶雀橋等,有了橋就如入人間仙境。此橋之隱就使人與張癲一起醉,想起了白娘子與許仙,又或看到牛郎與織女,橋下盡日隨水流的片片桃花怎能不使人留戀往返,欲順流而上尋覓桃蹤,就想借問漁人何處入?漁人笑答陶公有。

然而詩人亦知"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來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王維《桃源行》語)詩人感慨之餘,舉杯獨飲,突發奇想,醉眼矇矓之前,那裡雲霧瞟渺之間不是隱約之間有橋嗎?有橋必有路,但願如此,想必路轉溪頭忽現,醉醒後,長嘆一聲問曰:路在何方?

醉了又醒了,想了想還是醉了的好。

人們始終嚮往著美好的人間,觀賞了張旭此詩,通向美好前景之橋已不是漂渺無尋處,吾們正在努力著。

以上拙見,應不是因張癲之癲而癲爾。


誠邀,平民之宴為你解答。

1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和張旭寫的「桃花溪」並非是實景,都是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狀況,為了表達追求美好生活而虛構的「天上人間」。張旭的詩歌《桃花溪》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正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時候;而陶淵明呢,他生活在偏安江南的東晉時代,朝廷極端腐敗。在這一點上,陶淵明和張旭的心境和寫作思路大體是相似的。

2

張旭寫的《桃花溪》詩全文如下: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寫這首詩也是受到了陶淵明「桃花源」的啟發,同時又對桃花源的存在提出了懷疑,便另闢蹊徑,創作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溪」。其實,即使沒有「隱隱飛橋」,也會有其他景象。

3

因此,「隱隱飛橋」只是張旭詩歌中的一個虛構意象,不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張旭與陶淵明的不同之處。「隱隱飛橋隔野煙」真是美如仙境呀,作者借用「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兩個不相干的物像,使之產生了靈動,野煙使橋化靜為動,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充滿著朦朧美的詩情畫意。

有人說,張旭的四句詩可抵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單從這第一句詩來說,評論不為過呀。大家說呢。


各人觀點(翻譯一下,就是自己瞎猜)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百度譯文: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1、可以看出,詩中飛橋離作者比較遠,一者可能是不在桃園的邊上,而是在遙遠的對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作者站在溪邊,右手是桃花源的方向,左手遠處羣山起伏,山腰上有座橋,橋底水流傾瀉,橋也隱現在水霧之中。二者這飛橋也可能是遠處霧氣形成的橋的形狀。

2、詩嘛,畢竟是文學作品,並不是寫實。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都是作者看到景象之後,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而成的,這也是詩文的魅力所在,假使個個詩人都是記實,那變成了千篇一律的景點簡介了。


陶淵明的《桃花園記》,描述了一個打漁人劃著小船迷路,來到一坐小山看到有一洞口便走了進去,開始狹窄,後寬闊明郎,神先所在之地。由外到裏的這麼一個描述過程。而《桃花溪》是在《桃花園記》的基礎上,改近了描述的主題,由遠及近,被野煙相隔,看似有浮橋若隱若現,這也說明張旭為了找到桃花園入口而描述的一種方法吧,最後一句詩,洞在清溪河處邊。洞口不就在這小溪邊嗎。前面的《桃花園記》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而後者乃去尋找哪裡找的到,作者張旭便用了,隱隱飛橋隔野煙的描述,渴望突然出現一坐橋能夠達到嚮往的美好地方,所以說為什麼後者有橋,而前者沒有。不知理解對與錯請涼解。


《桃花源記》是魏晉時期陶淵明的著名作品,通過對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唐代詩人張旭遊玩桃花溪時被美景打動,不由自主的想起陶淵明所作,於是寫下了《桃花溪》,詩篇如下: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有人問,為何張旭寫到了橋,而《桃花源記》卻無橋?這個並不難理解,我們姑且認定張旭所遊的桃花溪就是《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所走過的那條溪水。

首先,溪水很長,儘管是同一溪水,但張旭遊玩時所經,未必就是《桃花源記》裏武陵人所路過的。或許張旭與武陵人一個在上游,一個在下游。

其次,武陵人或許是遇到橋了,但橋並不是武陵人所關心的,吸引他的是忽然遇到的桃林。此外,陶淵明作《桃花源記》的主要意圖並非寫景,而是記事,有沒有橋不重要。

再次,《桃花源記》既然是寫世外桃源,那應該是不會有橋的,因為,有橋就說明有世人頻繁在此活動,這樣的話神祕感就降低了。

最後,《桃花源記》裏寫,聽說武陵人的事情後,很多人到此尋找洞口,但均無結果。可以這麼理解,武陵人時代本無橋,但桃花溪出名後,來此活動的人多了,與人有關的東西也就多了起來。所以呢,到了張旭那個年代,這裡出現橋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個人認為最後一種可能性大些:本來這個地方沒橋,來的人多了,慢慢的也就有橋了,這道理與我們現在開發旅遊景區一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