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那时候还叫苏轼)20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参加殿试。在以文章论功名的时代,他的一篇策论文章,惊动了当时的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但是阴差阳错,欧阳修却将这一篇原本列为卷首的文章,改为第二,致使苏轼只得了第二名。

为什么主考官欧阳修会有如此操作呢?难道是为了偷梁换柱吗?不是!原来欧阳修是为了显示他的公正,没想到却造成了蹩脚的误操作!这还得从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人物——曾巩说起。

曾巩是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天资聪慧,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曾巩18岁时(1037年),随父赴京,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名闻天下。可以说,曾巩与欧阳修关系比较亲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欧阳修的印象中,当时曾巩文章当属天下第一。

在当时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所以说从诗卷看,是无法看出谁的笔迹的。

苏东坡的考试文章,提交上去以后欧阳修就惊呆了,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不过他却认为这必然是他的朋友加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就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苏轼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原本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没想到却造成了误判。不过并不影响苏轼成为一代文豪,最终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欧阳修后来知道了这篇文章是苏轼所为,不得不感叹又佩服地说:「30年以后,文坛将会是苏轼的天下,不再会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了!」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