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71727262501    

 

 近年来,健康食品之所以在全球快速成长、备受重视,主要是因为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加上一般疾病的治疗药物对人体其实是一刀两刃,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却往往存著许多副作用。

我们既不能舍弃正规的治疗方法,对许多药物及医疗技术的副作用却又束手无策。于是,寻求副作用低的另类疗法成了当今生化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健康食品就在这种热烈期待下蓬勃发展。

 

哪些食品才是健康食品?

单由字面来看,只要能促进人体健康的食品就是健康食品。其实,除了维他命、矿物质等营养强化补充剂外,「健康食品」应定义为:在正常饮食外,某些存在天然物中、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作用,可补充某些人体容易缺乏的特殊营养成分。也就是说,将某些原本存在特定食物中、具调理生理机能的成分,应用生化技术萃取出来,以提供人体可能因营养摄取不均或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生理需求。

 「健康食品」因被冠上「食品」二字,显得更安全、可亲、无威胁性,但同时也使它陷于不得论及疗效,或可能影射疗效的不公平待遇。平心而论,健康食品若非对特定疾病或生理问题有所助益,如何以高价位、精美包装,甚至锭状、胶囊状的剂型存在?健康食品的角色,其实正是介于药品与食品之间、可促进人体健康的补充剂。

虽然,健康食品一词源自美国的「Health Food」,但事实上,美国的专业保健人士多宁愿将健康食品称为「补充剂」(Supplement)补充剂与药品的差别在于原料来源、作用速度和明显度,绝大多数药品原料来自化学合成,即使原本发现自植物中的成分如水杨酸、毛地黄,也会因成本考量及量产需要而改由合成方式生产。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阿司匹灵」会伤胃,所以对同时患有胃病的人来说,头痛时,宁可选择其他方式或药物来治疗。美国近来出现了一种「Natural Pain Killer(天然杀痛剂),在林立的健康食品店大卖起来,细看其成分表上,原料竟是柳树皮萃取物(Willow Bark Extract)

一般民众可能不知道柳树皮萃取物是什么,还以为天然的一定比较好。但听过「百年老药-阿司匹灵」故事的人就了解,它的历史典故就是由柳树皮煮汁用来止痛而来,后来被分离出有效成分水杨酸(又称柳酸(Salicylic Acid)。这种成分对胃黏膜的伤害性远比后来研发改善的乙醯水杨酸(Acetyl Salicylic Acid)高出许多,止痛效果也较差;而乙醯水杨酸就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阿司匹灵。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天然成分的副作用不一定比合成的药物少。


服用健康食品的正确态度与观念

对于拥有调节生理机能、强化某些特定体质的健康食品,由于它扮演的角色往往暧昧不清,如果再经由推销人员包装、传述,民众很容易误以为健康食品可以取代药物,甚至比药物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举例来说:含高剂量Ω-3成分的鱼油可能调节人体的血脂肪浓度,这是众所皆知的事;不过,许多超级业务员会举一反三地告诉消费者,服用鱼油不但可降胆固醇、三酸甘油脂,还可降低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的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称「好的胆固醇」)。


接下来,业务员还了「实用案例」:某某医师(注意,他说的是医师哦!)本身胆固醇浓度高过五百,三酸甘油脂也超过五百,服用了「所有」降血脂药后,血脂浓度始终都降不下来,后来经亲友介绍,在半信半疑的心态下开始服用「高剂量」的深海鱼油,连续服用两周后,这位医师再去测血脂浓度,发现血胆固醇值竟降到两百二十以下;三酸甘油脂也在标准范围内。


这段令人心动的推销词是笔者在一家知名直销公司里,亲自见闻一名博士级人物的演讲内容。

且让我们来分析这位博士级人物的说法背后的事实如何:

事实一,它真的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浓度(ref.1)。

事实二,它会提升LDL的浓度,并增加LDL在体内氧化的机会(ref.2)。

事实三,服用含高剂量的高Ω-3鱼油的后果可能会引发脂肪肝(每日超过十五公克的Ω-3油酸),一般来说,安全有效的Ω-3油酸用量应是每日二.五公克就够了(ref.3)。

事实四,市面上的降血脂药普遍效果都非常不错,而且,针对症状轻重也有不同的用药,如果能依医师建议服药,应该不会发生无效的状况。


如果你也遇上了类似的情况,同时也了解事实后,是否对健康食品(鱼油)产生怀疑、排斥与不信任呢?错误或过度的行销广告手法,使往往原本无罪,且对人体健康仍有正面贡献的产品令人又爱又怕,或不知如何是好,这岂是消费者之福?反之,如果消费者能获得正确的产品资讯,加上服用方法得当,健康食品的正面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就拿深海鱼油来说吧!由于其中的Ω-3油酸可以阻止血栓形成,并降低发炎内生物质前列腺素的作用,很适合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红斑性狼疮、多发性硬皮症或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服用(ref.4)。

再者,Ω-3油酸对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的作用实则比降低总胆固醇好上许多,因此有助于调整糖尿病人的高三酸甘油脂症状。但是,夸大不实的宣传手法让专家们干脆一味否定健康食品的价值,以免患者因滥用健康食品而偏废了正规治疗,结果让这些原本在治疗过程中有另一选择的患者,错过了可能改善症状或延缓恶化的机会。


健康食品的不健康陷阱

除了前述夸大不实的广告,以及可议的「专家」背书外,由于先前健康食品管理法尚未诞生(目前已三读通过,今年年中可望公告实施),国内对健康食品的管理仅限于「进口的锭状或胶囊状产品及广告不得述及疗效」的行政规范;于是,厂商们开始游走于法令边缘,大玩商业游戏。

首先,向卫生署申请进口锭状、胶囊状食品的查验登记,是一件极为繁复的过程,不但费时,又常因各国对食品的成分定义和制程标准不尽相同,常遭受退件、补件、改件等耗精费神的公文往返。造成聪明的商人干脆进口不须经过查验登记的粉状、液状原料,再经由国内部分专门加工为锭状、胶囊状的食品厂或药厂加工成锭剂、胶囊上市。


本来,这样的产品制程并不会与进口产品差别太大,但许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在粉状原料内加入大量赋形剂,或以大量食用油来为油状原料充体积,反正也是「食品」嘛!本来就不会有什么效果(这是专家说的),这些填充物又吃不死人!


有时候,一些朋友想为家人选购健康食品,请笔者提供建议;但说真的,连我也不清楚到底市面上琳瑯满目的健康食品,哪些瓶瓶罐罐里头装的,与外面标示完全一样?想想,连GMP药厂都可能制造假酒了,我们还能单从外标去解悉什么产品才是好产品吗?或许,选择通过卫生署查验登记手续领有核可之卫署食字号的进口锭状、胶囊状产品,是目前唯一多一道把关的产品吧!不过你可能会发现市面上几乎每样产品都会标字号,到底这些字号的真伪为何?一直是消费者无从查证的状况,幸好卫生署终于在近日打开查询管道,民众只要上网:http://www.doh.gov.tw/org2/b3/ 键入中文或英文产品名称或字号即可了解这个产品是否为通过卫署查验登记之健康食品,不过查验登记目前仍仅限于进口锭状胶囊状健康食品才有。


至于夸大不实的宣传,罚则之轻,往往只是让商家把它纳入每次广告的固定支出(例如:媒体广告一次十万元,违法广告罚金最多不过一至三成)。消费者唯有多充实知识,理性面对这些行销手法,才不致成为商人手里的待宰羔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