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这把琴成全它的是蔡邕,「名驹常有,伯乐不常有。」 同时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蔡邕懂得利用这段木头的优势成就他,这也是一个真的艺术家赋予一个艺术品的生命,这段木头如果给了一个普通的制琴师,也许就淹没在柴火堆里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