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是为艺术献身的典型之一,看有关梵高的书的,其中应该有心灵崇高热爱艺术的人。

当然其中有研究梵高的学者、艺术家。

也有出于好奇的。

也有希望从梵高那里找到艺术的秘诀的。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当你了解了梵高,你会肃然起敬的!

我读世界名人传记《梵高》,不仅对梵高,而且对这本传记的作者吴杉也肃然起敬。

我在这本书的扉页写道:

「梵高是一切献身艺术的人的化身。

这是一本语言简洁到无法删掉任一个字、情绪克制不露声色的书。很久没有见到过这种圣徒式的写作风格了,而这正好与梵高的神圣相配。」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

梵高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一次小梵高背著一个大包从八十公里外的布雷达市步行回家。同行的村里的大人们看他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样子,主动提出要帮他背包。没想到小梵高一口回绝了:"不,谢谢!每个人都必须自己背包。"……后来,梵高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津德尔特村民的一句谚语。」

邻居们对小梵高的评价是:「善良至极,有一副少见的好心肠。」

从小就是人中龙凤啊!

羞涩内向的青年梵高的爱情是质朴简单的、理想主义的,也是一厢情愿的。

是的,梵高没有爱情,没有婚姻,连妓女也被嫉妒他的才华和他对艺术的忠诚的画家高更买通,那妓女对梵高说:「我对你不感兴趣,除非你割下一只耳朵送给我。」梵高于是真的割下一只耳朵给那妓女送去,并画下那幅名作《割了耳朵的肖像》。

是梵高邀请高更到阿尔一起探讨艺术的,搞艺术的善良的梵高并主动承担了做饭的事务。

换来的却是高更整天和他争吵!

「不招人嫉是庸才」啊!

现在知道高更的多吗?梵高倒是几乎人人知道。

可梵高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

梵高说过:「绘画是我的生命。」

他的生活全靠弟弟提奥的资助。

后来梵高自杀,死在提奥怀里,年仅三十七岁。

梵高的自杀,对提奥是致命的打击,他「日夜悲痛,虚弱的身体终于崩溃」,在梵高去世六个月后,提奥病故!

不管你懂不懂艺术,对梵高和提奥那样活得那么善良崇高的人,难道会无动于衷?

像梵高那样为人类奉献出无价珍宝自己在这个世界却几乎一无所得的人,中国也有。诗圣杜甫每天的日常是拎著米袋和穷人们一道去官仓挤廉价的陈米,扛著锄头去开荒种地,或者去山里挖中药黄独供家人充饥。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一家人到最后的日子几天几夜粒米未进,杜甫还抱病在船上写出他一生中最后一首重要的诗。杜甫死后无钱安葬,到他孙子才入土为安。可他一生忧国忧民,为天下寒士有广厦万间,他「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专门写一首诗给亲戚,劝亲戚不要妨碍一位老婆婆到堂前打枣,因为那老婆婆「无食无儿一妇人」。

就像杜甫、梵高这样的圣人无法理解活得自私凶残的人(如忍心恶搞杜甫的人)的心理,活得自私、凶残的人也是理解不了杜甫、梵高的心理。

但是,只有杜甫、梵高那样的人所创造的,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

因为他们超脱了物质世界。

或者说他们被物质世界放逐。


不是看看向日葵,就是要摸摸耳朵看看星空——怕就怕万一耳朵飞上天了!


梵高的书和他的画一样,充满著睿智的想像和哲理,一段平实的谈话,一个普通的故事都被梵高给予崇高的意境之美。虽然我们接触梵高的作品有限,但一旦接触了,便有种灵魂震颤的效应。


有以下三种可能:

1.艺术天才希望从梵高哪里得到共鸣,希望获得艺术巨擘在精神上的指导。可能性:极低

2.闲著无聊的文艺青年突然心血来潮,感觉自己具有艺术家的潜质,买来一本梵高传嚷嚷著终于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可能性:较高

3.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得空了买本书看看,了解下艺术家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心理。可能性:极高


评价艺术家还是要看他的艺术。自杀与否和艺术的高低无关。我们要探究的是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梵高是我喜欢的,他的画追求的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从奇怪和丑中见美,是旁人的评价。梵高觉得这样画更适合自己,画著舒服。再多说就露怯了。


什么书都有病毒!读书更应带有过虑毒浸的心态……


用我们中国道家理论,他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修炼一下就能: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梵高的书,就如同捧著陈景润的"1十1二?"的世纪之题,敬如神畏,可说不出道道,只是揣摩当年为什么爱画画的小微高考失利后,曾抹泪叹惜的一句话:"一个疯子怎么进了坟地反而成了大画家?难道活著的人是疯子!"


谢谢邀请,不过我没有看过所以也不好回答。既然问了肯定就不是肤浅的浏览,带著好奇的心理阅读,应该是研究和深入的阅读?那么我觉得就不是心理的问题,而是思维层次的问题了——


没想到他的文字这么安静,读的书也真多。 看他和弟弟讲那些关于人生和信念的感悟,有点心疼。有些时候觉得他特矛盾,一边对自己充满信心,又一边深切怀疑自己。唉,真想告诉他在他身后有多少荣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