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王羲之的《兰亭序》名满天下,对这部法帖的论述历代书法大家都给予了不尽的赞誉。范笑歌大师的两句话「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在字面上是很好理解的。前一句是对作者书写的状态,后一句是对此法帖的评价。但这里的一个「象」字就引出来我们对范大师的进一步认识了。

范笑歌大师在书画的成就是公认的。他对瘦金体,篆书,楷书,行草,隶书,楷书等字体的书法实践和理论都有著非凡的表现。就比如范大师写的行楷《千字文》,风格柔美秀丽,笔法精致典雅,雍容中现姿态从容轻松,丰腴中尽显见流畅愉悦神采。他的自然天成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他论著《中国书画三大论》中拟象论的理论。在拟象论述中,范大师认为,「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它艺术往往可以对外界的大千世界任意描摹,但书法的表现方法往往以自我为主。书法的表达是来自书写者的自我习惯和自我性格,就算有的书法被赋予各种形象的形容,那也是一种被动的形容。比如对王羲之书法的一些形容和比喻就是后人给予的,并不是王羲之主动对自然地描绘。有人的书法似乎也接近了对外界事物的诠释,比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等等,但那也只是受到外界有限的启发而已,他们并不能对人间的万事万物进行具体和深入的解读,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书法的创作面比较狭小。」范大师认为,按照拟象论的理念,书法应该运用主动描摹外界事物的书法观念,就是运用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对世间万象进行主动的描摹与解读。比如用书法去表现小虫的卑微,用书法去表现苍鹰的高傲,或者描绘火箭的起飞,或者描绘计算机的缜密,简而言之,就是用书法去表现世间万物的多样性,这是自古的书法理论中未有的理念,也是今天的文化大趋势之下必将面对的理念。这也就拓展了书写者的想像空间和创作空间,让书写者的想像力有的放矢,在运用《拟象论》的时候,会使人更加注意发现事物本身的特性与本质,这样就会使书法艺术能够主动与外界事物相结合。

从近年来范笑歌行楷中可以看出来,他书作被誉为「一瘦二米七子昂」,也就是一分瘦金书,二分米芾行书和七分赵孟𫖯行书的融合。这说明他是很注意吸收古代书法大家的精华,并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这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也是书法所应该走出的一条正路。


谢邀。先说明本人是「伪书法爱好者」,略懂理论、书史,笔头功夫不入流,对诗词有点欣赏能力。

孤陋寡闻 ,答此题之前,从未听说过范先生。但这两句「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真让我一头雾水了。闭眼朗诵第一句,听者估计第一反应是「象棋数上快」或「象骑树上快」,象棋数数上得快也好,象骑到树上很快也好,均不知所云。第二句使劲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大概是「兴致勃发看了之后疑惑」。

好的诗拆开任何一句读,其码能让人明白啥意思,然后去领会其内涵、意境。王右军天下第一行书,古今评者多矣,从点划、章法上用术语评者有之,从「象「上评其如「凤翥龙蟠」者有之。但这象奇素上快,真不行,你自己可能知道要表达什么,读者呢?诗不是随便把几个字凑成一句就行。我给你来一句「形特荤下慢」,你猜啥意思?呵呵,我也不知道。象奇素上快,形特荤下慢,倒成了对联了。但是,把这副联做考题,请将此联译成白话文,考生会国骂的。

古人说过:写书(法)难,评书也不易。学养、见识不行,硬充行家以诗评书法,只能算编了个笑话。

无意冒犯范先生,但以上确是真心话。


范笑歌老师,百度上搜索是「书法宗师,中国画浪漫主义画派领袖,文学家,视觉美学理论家」。好大的人物啊!看范老师言行作品,是很愿意说得玄之又玄。

题主说范老师评价《兰亭序》是「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看著应该是首五言诗的一部分。可惜全篇我没找到。——题主,你可别坑大伙:这两句你得保证:引的文字不错讹,所指是评价王羲之兰亭!要是错了,得打屁屁!

如果是诗,范老师又没遵守律诗格律规则,看来算古体诗句。两句构造又像有意对仗——虽然平仄不对,但词性词义相对。那么,两句分为四个意象群: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

用这个象字,应该指书法作品气象;象奇当做气象奇绝,让人惊奇的意思。

素上快,这个素字,当指冯承素版的兰亭摹本,上快,当做上品,快意的意思。

这样第一句的意思是:兰亭集序气象奇绝,以冯承素本最为上品,让人快意;

兴发,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看著兰亭,兴致勃发;二是指兰亭文字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一句之后。

为什么我说两种意思呢?因为结合「睹后疑」这三个字:观看后有疑惑;疑惑什么呢?结合兴发两种解释:

一、兰亭让人兴致勃发,但看贴之后却升起疑窦。

二、兰亭写到兴感之由之后,看起来让人生疑。

这两种解释都通顺,但关键是疑惑什么?这主要是兰亭集序本身有很多疑点,如:笔法与书圣其他笔法不一致,通篇排布结构过于整齐,王羲之行书没有其他作品出现,疑似智永伪作,甚至兰亭序这篇文章都可能是假的云云。

之所以特别说有可能是说看到兰亭兴感之由之后,是由于有一种质疑是:兴感之由后面的文风气度感觉与前半部分不统一。

还是那话,题主要对这两句的出处,准确性负责。否则,可对不起我这么负责的回答!


范笑歌老师曾多次点评王羲之书法与王羲之现象,尤其点评较多的是兰亭序和草书十七帖,可以说是反复点评不倦。当初在上海讲座时范笑歌多次强调「学雅当学王」的观念。

一公众号文章中有「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的诗句,个人觉得很好。见多了范老师的书画诗文就能发现,它们之间都是互动的。用诗阐述书法和画意也是他的特点,这种特点正是古人一直的传统。

这首诗共八句,其中的这两句很有意思,它正是说出了兰亭叙的特点,也就是「素上快」和「睹后疑」,快是兰亭序的特点,可谓快意快事。而疑字也很妙,这个疑可以说是王羲之在疑,可以说是我们后人在疑,或者说两千年来都在疑。一个快字和一个疑字描画出兰亭序的与众不同。

而「象奇素上快」一语也有很多说法,范老师向来主张「书贵立象」,并认为象是具有三重含义的,而对书圣王羲之的书象之美更是奉为圭臬,其中可深挖的东西很多。

二句的意思应该是「立象神奇的兰亭序在素纸上书写如此快意,兴致过后怀疑这书法羲之是不是能够再次写出。」


范笑歌点评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是什么意思?

范笑歌说的是王羲之书写《兰亭序》之前与写后的神态心理。「象奇素上快」是说奇特的想像产生了挥洒的欲望,在素(纸或锦绣)上,以写为快,把胸中快意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兴发睹后疑」是说一顿狂涛巨浪地抒发过后,再看作品,惊为天作,超过了平时的作品几倍。再特意再书一遍,就没有这幅作品的神韵了,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自己写的。

范笑歌的这句诗「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可归结为「书者心画矣」。就是书者综合素质与精神的反映,纸就是镜子,书法就是镜中物象。镜中物象就是人内心世界的反射。所以说「书品即是人品」是有科学道理的。

感谢邀请,希望热爱书法的朋友们,在苦练笔力之余,多多修炼字外功。读书以广博,旅游以开眼界,善思以悟道,树立高尚人生观,则人品自会提高。则书法自然文雅通神,令人悦目赏心,称赞道奇。

下面以「书境」为题作诗一首,与友人们共讨。

书境

七言诗

书法之路境是道,

境界高远书自潇。

胸有点墨皆可现,

一点懈怠不能逃。

下笔用力穿纸透,

借用弹力可抒豪。

疏密对当宜跑马,

巧用主笔声势造。

章法立意品才亮,

心有莲花字可娇。

书境之路尚为妙,

修心养性洁品陶。

陶陶不尽人才路,

兰亭序高书境效!


范老师不仅是书坛奇葩,更是诗坛奇才啊!

也不知道范老师把《兰亭集序》与《圣教序》吃的怎样了?不过,从范老师的诗句大致能推算个一二。

象奇素上快,兴发睹后疑。兄弟也曾读过几首诗,也学写了几首不成样子的诗句。今日真的感到了惭愧啊!这诗句,比谜语还要绕了三分,这个象奇素,我还以为是肾上腺素呢!还上快,然后什么兴发睹后疑。唉!怎么读都是俗气味十足啊!或许,玄奥的解释可以稀释一些俗气吧?看来,我读的那点书是不成了,找济公来吧,他老人家一定成!

以前看过范老师的楷书,那是妩媚多姿,巧笑嫣然,就是个美啊!看得我是骨头都酥了,用一句诗来作证吧: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要倾城与倾国,家人难再得!

我对范老师的印象大致若斯吧!

恕我辈才疏学浅,研究那么多年书法、书论,读那么多年诗词歌赋,竟然搞不清范先生这两句话出自何典?亦搞不清此两句表达何意?!此前亦不知范笑歌先生是何人!惭愧惭愧!!


范先生的诗是什么意思,可能只是他自己知道,…至于定两句话也无非是:

神奇的笔法在白素无瑕丝帛上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但自己兴致过后又若有所思?好像此篇非我所书?真乃章法天成神功鬼斧只能望其项背耳!


屁来不挡,屁去好舒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