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作者:王锐涛

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名家谈军事》系列节目将为您讲述人民海军精神中“海上先锋精神”“海上猛虎精神”“海空雄鹰精神”“西沙精神”“南沙精神”“核潜艇精神”背后的故事。今天请听第五篇:南沙精神。

主讲人:董保存 采制:王锐涛

1988年2月3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海军南海舰队组成建站部队开赴南沙群岛,开始了人民海军进驻南沙、建设南沙、保卫南沙光荣而又艰巨的历程。31年间,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南沙官兵经过上礁、建礁、守礁等斗争实践,逐步培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作战、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南沙精神。

今天我们讲南沙精神。南沙精神是我们南沙巡防区的官兵在收复南沙、建设南沙、保卫南沙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我们人民海军爱岛、爱舰、爱海洋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

南沙群岛是我们中国的领土,从汉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这里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现在我们的南沙已经建立成了美丽的南沙,1987年的时候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要求我们国家在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测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

1988年2月2日,我们当时海军组成的施工团队编队从湛江港启航, 2月7号到达永暑礁这个地方,准备开始进行施工。为了防止意外,我们海军派了四艘护卫舰担任周围海域的警戒巡逻任务。就在2月18日下午3点,我们海军的5名官兵登上了南沙的华阳礁,插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就在这里开始驻守。

3月初的时候,周边那些国家就开始动作了。他们无视国际组织要求和中国的严正立场,多次派船抵近永暑礁这个地方进行侦察,骚扰,并企图派他们的人登上这个礁和中国海军造成对抗。

3月13日的下午,就在赤瓜礁西北的十海里处发现有三个目标正朝我们军舰驶来。这三艘舰船到达赤瓜礁水域以后在附近抛锚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海军编队立即向他们喊话,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你们马上离开,你们必须离开。就在同时,我们的海军编队立即向北京、向海军、向中央军委进行了报告。当时军委的负责同志刘华清看到这个报告之后对我们的海军指挥员说,只要对方敢开第一枪,我们坚决把它打掉。

赤瓜礁位于永暑礁以东,长约5000米,宽约400米,因水下礁盘上生长着形状像黄瓜的红色海参,故名赤瓜礁。1988年3月14日早上6点,敌军运输舰不顾中国海军已在赤瓜礁立起国旗有人驻守的现状,执意放下浮排,将大批架设高脚屋的施工器材物资运上赤瓜礁。

这时候我们在上面的海军战士朝他们喊,你们赶快离开。敌方的护旗人员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把他的国旗也插在了我们中国官兵的面前,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挑衅。这个时候我们的反潜班长杜祥厚一步跨上去,一把就把国旗拔下来扔进海里。敌方的护旗人员挥拳到杜祥厚打过来,由于动作过大,身体前倾,被杜祥厚同志顺手卡住了脖子,按到了水里。旁边的一个士兵端起枪来瞄向杜祥厚就要开枪的时候, 502舰的副枪炮长杨志亮一个健步冲上前去,将其枪管往旁边一拖,这个时候枪响了,把杨志亮左手手臂的骨头和动脉给打断了。这枪声一响,我们所有的上岛人员立即开始还击,双方的舰船也开始了开枪开炮。这次作战中国海军击毙了登礁的敌人二十多个,俘虏了9个,战斗进行了28分钟,宣告结束。

到3月15日,中国海军官兵全部夺回了东门礁,3月25日又夺回了渚碧礁,至此,中国海军在6个礁上进驻了部队,打破了中国在南海没有驻军的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海精神最初的开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南沙群岛常年高温、高湿、高盐、多台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南沙官兵日复一日地坚守在祖国海防第一线上,把爱国情怀书写在了南沙水天之间。在南沙守礁20多年、荣立一等功的海洋气象分队高级工程师李文波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由于交通通讯不便,永暑礁上半年都收不到一封家信,岛礁上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孤寂。

“1995年的时候,每个礁都配备了一条军犬,结果军犬上岛不到三个月,全部都疯了,见谁咬谁。军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时间长了也受不了。”

说南沙精神,我们就看这几十年来他们在坚守南沙的过程当中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大家知道,南沙群岛远离祖国大陆一千多公里,那里高温高湿多盐多台风等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派谁驻守在这里,你就必须具有那种真心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行。在守礁的过程当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影响了守岛的任务。一开始是在一个高脚屋上,就这样坚守下来,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放弃自己的健康,甚至自己的生命,对祖国展示了一个人民海军战士的忠诚。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间经常和外国的舰艇、飞机、武装渔船对峙。面对敌人的挑衅,我们的官兵甚至站在齐腰身的海水里和敌人对峙九个多小时,有时候要冒着敌人炮火的袭击,去保卫我们的礁盘。现在华阳礁和赤瓜礁这样的地方,当时都是经过多次在那里对峙,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岛礁保留了下来。人在礁在国旗在,誓与岛礁共存亡,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

从一开始的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的简易竹棚高脚屋,到铁皮等金属搭建的第二代海上高脚屋,再到如今基础生活设施齐全的永固式礁堡,一代代南沙守备官兵用勤劳的双手将昔日荒芜的礁盘变成了绿树鲜花、瓜果满园的“南海明珠”。

在这里的每一位南沙官兵,他们叫得最响的口号就是“南沙是我家,我是南沙人”,几乎是把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样来经营的。他们最初的时候是依靠肩扛背驮用手挖,从一砖一石一瓦筑起,一草一木种起。因为南沙这些礁盘上根本就没有土壤,他们愣是靠着自己捞出来的那些泥土,从家乡带回来的花籽、草籽草种在这里来种,但是由于这个地方的日晒太厉害了,再加上海风那么强,所有的花草都存活不下来,怎么办呢?他们在这当中就发现了一种小花,俗称叫晒不死,实际上在我们北方就是那种可以入药的叫马齿笕,这种东西生命力特别顽强,太阳晒得越厉害它的花开得越鲜艳,而且它的花开得比我们在大陆上要大得多,所以官兵们就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太阳花。这种太阳花后来被南沙守备部队命名为“南沙礁花”。

现在南沙群岛已经建设得非常美丽,当我们的民航飞机在南沙群岛平稳降落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正是我们的南沙精神坚强地支撑起了美丽的南沙。有人曾经形象地说,南沙的海水有多深,南沙军人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南沙上空的云有多少,南沙官兵守岛奉献的故事就有多少。我们相信这种南沙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成为我们的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