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都想擁有彪悍的人生。可流傳五千年的智慧經典《道德經》卻告訴我們:“柔弱勝剛強”。這裏面到底蘊含什麼樣的道理呢,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呢?

《道德經》第36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將要收縮它,必定先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定先加強它。將要廢棄它,必定先興舉它。將要奪取它,必定先給予它。這個道理看似隱微,其實是明顯地。故柔弱可以勝過剛強,其條件是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的《道德經》處處充滿着辯證思維。柔弱之所以能勝剛強,是因爲事物是一直處在發展變化之中,現在柔弱以後會成長爲剛強,現在的剛強也會盛極而衰,慢慢走向柔弱。柔弱之所以能勝剛強,還有一個原因是暫時示弱於人,隱藏實力,韜光養晦,時機一到便可以勝過對方。比如當年越王勾踐戰敗後忍辱負重爲吳王駕車養馬,他的夫人爲吳國打掃宮室。取得吳王信任後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並偷偷地練兵。同時每年送厚禮給吳王,迷惑對手。最後越王勾踐大舉攻吳,取得最後勝利。

再比如現在我們和美帝的競爭,前期我們一直是堅持走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等我們實力強大到一定程度,試看將來之世界,將是誰家之天下。但話又說回來,即使將來我們成了世界第一,以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我們也不會像美國那樣“剛強”。我們還是會很“柔弱”,很謙和地對待世界人民,因爲中國人胸懷世界,心存仁義,具有“利萬物”的大境界。

《道德經》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意思是:人活着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就像舌頭跟牙齒的故事,牙齒硬還是舌頭硬呢?當然牙齒硬了。可是,你牙齒掉光的時候舌頭還在啊。

柔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成長,剛強則是代表趨向滅亡。當你放低姿態,像水那樣“利萬物而不爭”的時候,反而成長的更快。

反觀那些很強勢的人,總是以強硬的姿態和別人相處,讓別人很不舒服,時間久了,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他自己。

真正有智慧的人,肯定是謙和的人,當你心中想着別人的時候,自然會得到別人的愛戴。

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保持“柔弱”的狀態,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

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利益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如果喜歡本文,一定要收藏轉發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