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結合實際闡述。


反者道之動,不斷提升,不斷否定自己,一課種子發芽了,他還是種子嗎,長成大樹了,還是小樹苗嗎?我們長大了,還能像小時候童言無忌嗎,我們成家立業了,還能像年輕的時候說走就走嗎,我的邏輯不夠清晰嚴謹,推薦你去看墨子連山大神的解釋,雖素未謀面,卻是啟發我對哲學理解的第一位導師,在那裡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道)那若有若無的氣息


善行者無勶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檮策。善閉者無關龠,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帛書·老子

這段話是說善於駕車的人,不必沿著別人的車轍開車。所謂行不由徑。。最終的結論是說,不要迷信現有的理論,不要熱衷於成熟的技術,只需要了解個大概,這就叫做「眇要」。

老子一書核心的一句話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其中反之以動的是人之道,是微明;弱之以用的是天之道,是神明。

反之以動,很好理解講的就是供需關係價值規律,投機倒把悶聲發財;弱之以用,講的是水滴石穿,終慎若始,小時候偷東西沒被發現家裡誇小孩聰明就是害了小孩,聖人尤難之,故終無難。

因此,眇要,就是要求人們重視個人的創造力,鼓勵二次發明,鼓勵千金買骨,鼓勵老人與海夸父逐日的精神,鼓勵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巧機械,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菜根譚》

無論是水滴石穿,還是知而不用。都是守弱的表現。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個表面看起來是……反作用力,是大道運行的動力,柔弱的特性,是大道的功用……

我個人的理解可能與別人不大一樣。

我是結合全文來理解,比如前面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不改,運行不殆」

還有「用之不盈,挫兌解紛,和光同塵,萬物之宗,若隱若現,其誰之子,像帝之先。」

再結合「靜為躁君,重為輕根」 理解。

大概意思應該是大道的功用是不斷運轉,周而復返的,這就結合了「獨立不改,運行不殆」,所以這個反通返。

用之不盈那一系列,都說明他正因「不斷運行的,來回往返」的 所以才造就萬物 ,是萬物的宗祖和造化的源頭阿……

所以這個反者,道之動。我個人理解為來回往返,周流不息……

弱者,道之用。結合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來理解。

重為輕根,聽著似乎重量是輕的根源,或者說有重的概念,才有所謂的輕。

安靜是躁動的主宰和源頭,或者是有靜才有所謂的動。

個人理解為二者皆有之,要知道,說一個東西很輕,實際它再輕也還是有重量的,比如一克,豪克,甚至輕到微克,夸克,人類科技已經無法檢測的地步,它實際還是有重量,只是,無法人為檢測而已。

二者,有重的概念,才有所謂的輕。這也和其他章節里的「高下,長短,美醜」一系列對比,是一致的。

靜為躁君,其一,運動的根源一定來自靜態時的積蓄和蘊養。比如跑步,一定有個靜態蓄力的過程。

其二,有靜才有所謂躁的概念。

所以 ,綜合起來看,弱者道之用 ,是說,大道使任何事情發展到任何程度,最初,一定是從最當初,最基礎的最微弱、最弱小時的開始的。

或者說,從微弱發展到壯大的。

所以無論從事實層面,還是概念層面來說,都是源於最初的「弱」的狀態和概念的。

所以綜合起來,大道的運行軌跡就是來回往返,不斷循環的,大道發生作用,一定是從最初的「弱小」的狀態開始的。

或者說,來回往返,周流不息,是大道的運動。柔弱微小的,是大道開始發生作用時的狀態。

當然,這是基於字面的解釋。

實際上我認為,老子就是在說:大道是往返不息的,萬事萬物的產生,都是他發生作用的副產品。我通過觀察發現一個規律,凡是有形的,能運動的東西,最初一定是從「無形的,極微小的,靜態的」東西,發展起來的。這其實也是大道發生功用的產物的,他就是這樣生產萬物的啊……

當然,以上僅個人理解,歡迎探討,不喜勿噴!

實際上,個人認為,解道德經解得最好最到位的,就是清凈經。


《道德經》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二章放在一起來解讀,就很容易清晰明白了。

「反者道之動」。反是「返」,往返的意思。動,就是運動。周而復始的往返,是道的運動和動力所在,乃是二者一體。天道是循環往返的。

」弱者道之用」。弱,不是弱小,象形造字,取義「彎曲」,猶如弓,隨天道而彎曲以應,說的是生命。「柔弱」就是可彎屈以應天道,與死後的「堅強」不應相對,即「其死也堅強」,堅是硬,強是不能彎曲。「弱」者,是生命的相,」堅強「是死亡的相。道生萬物生命,乃道之用。

柔弱,至此可懂。本是自然現象,但老子哲學之用,在於「師法自然」。從柔弱之道應用之。如「兵強則不勝」,柔能克剛,弱能勝強,靜能制動等,怎麼解毒??

假如:

敵軍來攻,兵鋒正勝,士氣高昂。此時我們,難免被敵強而震懾,慌亂緊張。

此時針尖對麥芒,大概率損失很大,無法取勝。

守弱之道,可以先不對,以柔弱示之,敵進我退,敵攻我守。

退守守弱,敵之嬌氣生,力量散,懈怠輕敵,一鼓作氣,二鼓衰、三鼓竭。

而此時,柔弱退守,我們力量聚集,原來分散,因為守而聚集,力量密度增大,對敵之仇在增加,同仇敵愾,力量在增長。當退無可退,守無可守,陰積而陽生,進入戰略反攻,積累的力量,突然爆發,就能打敗敵人。。

就軍事來說,《孫子兵法》就是《道德經》哲學的軍事運用,是《道德經》的一個應用分支。也是中國軍事和國防哲學思想的源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國防國策,防守思維重,而缺乏侵略性。以此保護了,五千年文明,延續至今。

毛澤東的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也正是這一思想的偉大成果。


萬物反道而動,用道之柔弱而動而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