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句話,可以用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來理解,或者用若水三千,取一瓢飲來理解。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句話,可以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理解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是對前面的總結。

舉例:

農民A,勤勞,每天辛勤勞作,連續幾天,看地里的苗沒長高,急,就把地里的苗往上拔,累得半死回家,苗當然也半死。----這是拔苗助長的故事

農民B,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苗,之守護,不焦慮,不擔心,安靜等待,最後,禾苗長成----這就是不為而成。

道家修鍊,後天返先天,觀,守候,就像母親守護嬰兒;氣功修鍊,各種意念,各種氣感,類似拔苗助長。


這就是一種遠見吧?也是一種智慧延伸出的經驗主義。

我家門口的牆二十年沒修過了,最近總有個人圖方便翻來翻去,我見牆體有點鬆動,就兩邊加固了一下,那個人沒被牆拍死,難道是我救了他嗎?

不加固倒是有被拍死的可能。

至於以古之道御今之有,這話,我傾向於另一個版本,既以今之道御今之有,經驗主義應用起來是有時效性的,借鑒是另一碼事,實踐是馬上、立刻這種當下的事,以古之道,古人安在?拿來主義早死,保持創造力的不滅。

道德經從來不教人迂腐。


「不為而成」中的不為不是什麼都不作為,「成」應該也不是個人的成功。

道德經講的是道,所以「不為」是符合道的不為,「成」是符合道的成。

那麼符合道的「不為」是什麼呢?可以用「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來解釋。

我們可以看到符合道的「不為」也是符合道的「為」,那麼為什麼要加一個「不」字呢?

我們看道德經全篇,會發現很多行為都是用不來限定的,「不言之教」、「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不自生」、「不爭」等等。因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所以用「不」也是不得以而為之。

符合道的「成」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萬物的發展必然是符合道的,另一方面是「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所以前面的不為也是要不帶有私慾的為

那麼「不為而成」在今天還成立嗎?

如果以上面思路的理解「不為而成」的話,應該是成立的。(論證留坑吧)

發佈於 2019-10-2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盤吉盤吉我是盤吉!

「不出門而知天下事。」此處的「不為」非正真的「不為」,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為」只是為「入世」做準備,時機一至,厚積薄發!猶如儒家思想中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但在程度上要輕上一些,並非「兩耳不聞」。

「無為而治」同樣需要辯證理解:「無為」是順其自然,充份體現人性的自由(可以隨自已的天性自由選擇、自由發揮);一旦你觸犯規則,當然就要「除魔衛道」,就得「無不為」。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道、佛兩家都講究一個「緣」字,其實,天主教和眾神山也有類似思想。人有靈性,你可以選擇激流勇進、浪擊長空,見識一番正真的天道,也可以自甘平庸、迷茫於紅塵俗世,此乃「無為」;也不排除你自甘墮落、沉淪魔道,那就必須「除魔衛道」,此乃「無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此乃「無為」中的「無不為」。


「不出門而知天下事。」此處的「不為」非正真的「不為」,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為」只是為「入世」做準備,時機一至,厚積薄發!猶如儒家思想中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但在程度上要輕上一些,並非「兩耳不聞」。

「無為而治」同樣需要辯證理解:「無為」是順其自然,充份體現人性的自由(可以隨自已的天性自由選擇、自由發揮);一旦你觸犯規則,當然就要「除魔衛道」,就得「無不為」。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道、佛兩家都講究一個「緣」字,其實,天主教和眾神山也有類似思想。人有靈性,你可以選擇激流勇進、浪擊長空,見識一番正真的天道,也可以自甘平庸、迷茫於紅塵俗世,此乃「無為」;也不排除你自甘墮落、沉淪魔道,那就必須「除魔衛道」,此乃「無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此乃「無為」中的「無不為」。


這要與上一章結合來理解。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主講知足,減弱貪妄之念。

如果天下人人奉道而為,那麼所有的戰馬都會卸下鎧甲,在田中耕作;如果人心不足,連懷孕的母馬都要送上戰場,使得小馬被迫在戰場旁邊出生,這些痛苦的事,都是無節制的貪慾造成的。

接著第四十七章作者以「明內守」為例子,來闡述聖人足不出戶便知天下的訣竅,那就是減弱那顆偏私之心。越是沒有偏私之心越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對於普通人來講,先做到第四十六章的減弱慾望,才能通過明內守(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然後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事不單憑自己的好惡。這樣你要做的事才能得以成功。


先潑一瓢冷水,「不為而成「是道德經流傳過程中產生的衍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不行而知「所依據的前文是」不出戶,知天下「這一句;」不見而名「依據的是前文」不窺牖,見天道「這一句;」不為而成「在前言並沒有任何依據,就突兀地出現了。

如果有」不為而成「的好事,老子寫《老子》是何苦?我辛苦地碼字回答問題又是何苦?


原句: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理解:

演算推理就能知道千里之外事情的真面目。並不執著(偏執)於某個「道」,如此才能成「道」。


嗯,把古理解為根源,可以御今之有。不過需要才能智力見識。


其實沒什麼不好理解的,大致就是「看不見的手」那一套無為而治的理論,就是叫管理者不要瞎折騰。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不強求,越是強求,越是難以做成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