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吃飽了就不想繼續吃了一樣,使百姓返樸歸真,認識到自性圓滿,自然無知無欲。

我本圓滿,天下於我何加焉?


使萬物不知其所由,以無意無心;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以有意自得。無知(被尚之賢,被貴之難得之貨,被見之可欲),無欲(不爭名,不盜利,不心亂於外)。輔萬物之自然,常善救(輔助)人。


「無知」是本性天然,無須所知;「無欲」應事應物不留心,所謂:「心普萬物不留心,情順萬物不留情。」


無知無欲暗指國家的政策需要安民心,使人民豐衣足食,使民沒有更高的志向去想一些家以外的事情,只有對國家的認知淡薄了,才能無欲,國家才會安定,更加繁榮


常使民無知無欲。

這裡的關鍵就是理解無知和無欲。

何謂「無知」?

《穀梁傳·僖公十六年》:「石無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無知就是沒有知覺。

何謂「無欲」?

無欲在第一章就有答案:常無欲以觀其妙。這裡的無欲就是沒有任何慾望,也是說你的思維停止了。

我們首先要了解何謂「欲」?

這裡的「欲」字是個名詞,形聲,從欠,谷( yù)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產生慾望。

我們看看古語怎麼解釋的:

欲,貪慾也。——《說文》。俗字亦作慾。

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

六欲。——《呂氏春秋·貴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

以欲竭其精。——《論語》。注:「樂色曰欲。」

從中可以看出欲包含兩種,一種外在表現,欲的外在表現就是人的各種慾望:貪慾、物慾、食慾、私慾、嗜欲、情慾,這些都是因為外物引起的不滿足而造成的。

另一種是內在本質。

我們人通常感覺不到自己的慾望,但是當你閉上眼睛,你就能發現自己的思維根本停不下來,你的大腦就沒有一秒鐘能停下來的,而這就是內在慾望。

無欲就是指外在的慾望和內在的慾望都沒有了。

外在的慾望比較好去掉,內在的慾望比較難去掉,慾望內在的慾望是與生具有的,只要你活著,你的思維就不會停止。

老子告訴大家,如果能讓你的大腦停下來,不思考,就是無欲。當人們保持一直無欲的狀態,這個狀態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狀態,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這個景象很難用語言描述,這個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這個景象為什麼說奇妙,那是因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看到的景象,也叫眾妙之門,這另一個世界就是老子叫著道的世界,不是我們平常能用語言能描述的。


「無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真正有知之人知道自己的無知,才能戒驕戒躁,謙虛慎行。

「無欲」:「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也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要過分去追求自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和得到的。


謝邀。

沒必要的小聰明和沒過分的慾望。


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交流,群體之間的交流。假設這個環境中只有唯一的個體,且是至始至終只這一個,TA 還會有知,還能有欲嗎?

要沒有知識沒有慾望才叫老子所講的道


老子的只要思想就是無為,即順應自然規律。無知無欲正是無謂的具體表現,無知即不耍小聰明,不弄虛作假;無欲即沒有非分的慾望,勤勤懇懇,踏踏實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