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言的是大道化生萬物的過程嗎?是對「道生一、二、三」的註解嗎?


這一章說的是道、德、人三者的對應關係,有道者心即宇宙,智博古今。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原文據帛書版作了校訂: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狀哉?以此。

這裡,老子闡述了三個玄同,即所謂道德人三重疊:道與世界的玄同,人與全德的玄同,最終導致人與世界的玄同。

什麼是老子的玄?

「玄」是《道德經》第一章的概念,意思是正反合一,代表絕對。玄的本意是兩股繩子打了三個結,兩股合成了一股,表示正反合一,相對變成了絕對。老子的這層深意鮮為人知,後人皆在望文生義,把玄當作玄妙解。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是說,玄生眾眇,一切相對性均源自絕對性。眇,本意少目,雙目一好一瞎,形成對立,代表相對。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是說,道雌雄一體,實乃中性,但卻能生育,於是乎,道生天地萬物。玄牝,就是牝牡合一的超物。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是說,好一雙慧眼,你看到的世界居然與真實的世界一模一樣,兩相重疊嚴絲合縫,沒一點瑕疵。

此外,還有「玄同」「玄德」之說,且容娓娓道來。

道與世界的玄同

道生萬物,隨萬物來到世間,無處不在。萬物有道,萬物即道,這就是道與世界的玄同。

「玄同」的概念最早出現在《道德經》第四章:「淵兮,似萬物之宗(蹤)。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裡的「宗」,不是指祖宗,而是說蹤影——道,彷彿躲在萬物之中,到處是它的影子,無邊無際。它在力量中(挫其銳),它在智慧中(解其紛),它在光芒中(和其光),它在塵埃中(同其塵)。莊子則更為生動地描繪道:它就在屎尿中(《莊子·知北游》)。

後人對第四章的解讀離題萬里,竟搗騰出了個祖宗。殊不知,道生萬物乃白紙黑字,又何談好似?豈非弱智?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也成了縮頭烏龜、夾起尾巴做人,又美其名曰韜光養晦。這是題外話。

「玄同」就是分不開,道與萬物同在。這好比用水和面,放進了水,揉成了面。水不見了,恍恍惚惚,水彷彿變成了面,面又好像就是水。——「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的物,不光是塵,是有形的東東,它還是光,是力量,是智慧。

你想在和好的面里找到水,把面掰開,掰了再掰,最後掰成了一粒面,可還是沒有見到水,但其實,水就在面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是物質的最小組成,進一步探究下去,萬物都成了「精」,於是,什麼也看不見,一片窈冥。精,微不可見,但無論多小,道都在其中。

精,雖不可見,但它生成的物質,卻可見、可摸、可嘗、可知。——「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即信驗,可體會,可驗證。物真則信,能信才真。老子是在說,道是真實存在的,你感知的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無一不是道。

人與全德的玄同

道,看不見摸不著。德,是你用心給道畫的像,是你心中的道。你的像畫全了,就有全德。全德與道完全吻合,又稱「玄德」。「玄德」是道德追求的終極目標,可以不斷接近,但永遠無法抵達。

「孔德之容」,是指渾身充滿德的人;容即容貌,以容代人,好比今天所說的「那副嘴臉」可以代指那個傢伙。孔,王弼作空解,河上公作大解,憨山大師作盛解,憨山最得意境。但孔為何就有盛大的意思,他們都三緘其口。其實,孔就是指身上的毛孔。人身上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德,是謂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換言之是用德做成的人,無處不是德,形象而生動。既如此,他的一舉一動自然都符合道的標準,不足為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人與世界的玄同

老子的本體論,不僅有道生萬物,還有玄生眾眇。道在創造萬物的同時,也創造了時空。有了時空才有大小,有先後,有相對。道不僅與萬物同在,也與時間同行,與空間共存。

父,甲骨文寫法是手舉一柄權杖,代表族人的領袖。眾父,就是族群的首腦。道,伴隨時間的腳步,走過一代代生命,閱盡大地滄桑,人間春色。世事變幻而道未變,生命來去而道猶存。——「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父。」道迎來送往了一代代眾父。

道見證了歷史,得道者便能以道明史。不出戶牖,能知天下,未經過往,能見起始。把握了道,就把握了世界,憑藉道的力量跨越千古。道無所不見,明道者無所不知。道無所不能,得道者無所不成。——「吾何以知眾父之狀哉?以此。」此,即道也。

道,為你插上翅膀,讓你飛遍大地,讓你穿越時空。孔德之容,以道相助,為道所為。「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這就是人與世界的玄同。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說的是:德依道生。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說的是:道化生物,道若隱若現,若隱若現曰恍惚。何故恍惚呢?德起則道動,道動則變化生,是謂道顯;德不起則道隱於物內,是謂道隱。道隨德之有無而或隱或現,是為恍惚。

舉個例子:道為物性,冰所具有的受熱融化之性即為冰所具有的道。但冰不是時刻處在融化狀態,或者說冰所具有的「受熱融化」之性不是時時刻刻在發揮作用推動變化發生。那麼為什麼呢?

冰受熱則化為水,不受熱則不變化。所以說物體內的道不受到外部的對應刺激即隱於物內不發揮作用,受到對應的外部刺激則顯於外發揮作用。道的這種時隱時現的現象即被老子稱為恍惚。

而對應的能激發物內對應的道的外動就是「德」,或者說「德」是人們依據物性而總結出的駕馭特定變化讓某物轉化為自己欲得之物的方法和行為。在這個例子里,對冰進行加熱的行為可稱為「德」,曰:以冰得水之法,求水而水,是為「得」,為而能得是為「德」也。

故而「德」必然是依道而生,這就叫「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翻譯成白話就是:要說德是什麼樣的,那純看其對應的道是什麼啊。

而道雖是變化的內因,能推動變化,但道卻要依據德的有無而或隱或現,是謂「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大德的樣子就是道的顯現,所以道是實實在在的物,從形而上的道向下顯化成了德也有了形 但是不局限於某物 所以是惟恍惟惚。這一句主要是是體現了道與德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從形而上「道」 落向形而下「德」 兩者如何體現


孔者。是指一孔玄關竅,天地共合成,內有坎離精。在竅未開之時,空空如也。是空是道啊,空即是道,道即是空。竅開時,先天元氣自無中而生。此無極生太極也。太極包容天地萬物,能生之育之,生養天地萬物,功成而不自居。是天下至美之德也。孔德之容,只有道是這樣的。道之德至大也!

道中生出元氣此元氣顯化道的運用。當一陽初生之時,此乃玄關竅初開,其氣柔脆!恍恍惚惚似有似無!這個物就是指的先天元氣的。也就是道生一。這也是煉精化氣築基功夫的起始功夫啊。生精養精,然後煉精化氣,從後天返先天。


有大德的人會堅定地按大道行事。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虛無縹緲,迷離難知。這裡老子講了道的形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