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一句很多人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樣斷句的人是為了和前面一句也斷成為無和有相對應起來,這樣就可以把道德經理解為關於無和有的故事。

道德經是關於無和有的故事嗎?

通過前面的論述,老子引出的是無名和有名,不是無和有。

老子通過前面的敘述和渲染,就是為了這句話。

我們常說重要的事說三遍,老子也是一句話說了三遍,重點就是為了這句話,你們可以想想,這句話有多重要。

老子開門見山提出與眾不同的道,那麼這麼重要的道怎麼獲得,這句話就給出了答案,這句話就是我們進入道的標準,也是進入道的方法。

你說震驚不震驚,你說要不要把它放在開篇?

為什麼說這句話是入道的標準?

我們首先要了解何謂「欲」?

這裡的「欲」字是個名詞,形聲,從欠,谷( yù)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產生慾望。

我們看看古語怎麼解釋的:

欲,貪慾也。——《說文》。俗字亦作慾。

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

六欲。——《呂氏春秋·貴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

以欲竭其精。——《論語》。注:「樂色曰欲。」

從中可以看出欲包含兩種,一種外在表現,欲的外在表現就是人的各種慾望:貪慾、物慾、食慾、私慾、嗜欲、情慾,這些都是因為外物引起的不滿足而造成的。

另一種是內在本質。

我們人通常感覺不到自己的慾望,但是當你閉上眼睛,你就能發現自己的思維根本停不下來,你的大腦就沒有一秒鐘能停下來的,而這就是內在慾望。

無欲就是指外在的慾望和內在的慾望都沒有了。

外在的慾望比較好去掉,內在的慾望比較難去掉,慾望內在的慾望是與生具有的,只要你活著,你的思維就不會停止。

老子告訴大家,如果能讓你的大腦停下來,不思考,就是無欲。當人們保持一直無欲的狀態,這個狀態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狀態,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這個景象很難用語言描述,這個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這個景象為什麼說奇妙,那是因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看到的景象,也叫眾妙之門,這另一個世界就是老子叫著道的世界,不是我們平常能用語言能描述的。

當從無欲的狀態轉到有欲的狀態,可以觀到徼,何謂徼?徼,名詞,終極。這個景象就是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說當你從無欲狀態變成有欲狀態,注意特彆強調一下,從無欲狀態變為有欲狀態,這個時候你能觀到物質的終極,也就是說你懂得了這個世界。

這裡要強調一下,這裡的有欲和我們平常說的有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平常說的有欲是指人腦不會停止思維,任何時候都在思考。

而這裡的有欲是指無欲狀態變成有欲狀態,這時的有欲是一種新的狀態,這種狀態已經發生質的變化,可以說撥雲見日,可以用開悟來形容,在老子後文還會詳細描述,後文說到的穀神就是指這樣有欲狀態出現的。有很多人對這個有欲不是很理解,其實這個有欲就是指佛教常說的開悟,這個有欲就是出現新的智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道德經是知道整件事的前因後果的。

非常的神奇,當你達到有欲的狀態,你能知曉世界的終極,這不僅僅用震驚來解釋,這也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這是一片人類從未接觸的未知世界,能知道世界的終極,也就是知道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終點,這是不是開玩笑,這可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事,就這麼被老子輕描淡寫的破解了,不管你信或不信,我是信了,這也是道德經能千古流傳的深層原因。

人們可以通過無欲到有欲的狀態窺探到這個道的世界,這也是老子說大道至簡的原因,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踐起來非常難,這樣的狀態也是非常難以達到的。

這裡再強調一下,老子的道是指道的世界,和我們現在的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卻又相互關聯,從無欲到有欲的過程,是進入道的世界的必經之路,也是後面提到的眾妙之門,所以老子開篇提出,目的是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以前的名人,古代的名人。他們所說的東西聽聽就行了,道理的作用?就是要讓別人覺得他說的道理就是道理。然而道理他只是道理而已,他不是真理。聽聽就行,不用較真,我可以尊重。孔子,孟子,老子什麼的,但不要把他們神話。我個人覺得他們真的不配。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自己做到了嗎?就因為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無私的人。出現那麼一兩個,所以人們覺得很珍貴。幫理不幫親你還是個人嗎?就像我們很尊敬的父親母親一樣,他們犯下了過錯,你能不幫,你要大義滅親嗎?自私才是人。大公無私那就是神!中國這麼多的朝代替換,不都是因為有人造反成功嗎?不管他的借口多麼冠冕堂皇,都是為了自己不挨餓不受窮,對吧?這不是自私嗎?當然,造反最成功的就是我們黨。成功是因為她讓老百姓都豐衣足食了。所以大家都愛戴他。但他發起人。也有私心,沒人反對吧?


有欲,無欲都只是一個方式,手段,對通往道的路徑中只是工具。

既然是工具,那麼你說老子目標是希望人們有欲還是無欲?都不是啊,說有欲怎麼樣,無欲怎麼樣,就是希望人們利用好這些工具。


人吃了砒霜會中毒而死,不吃砒霜安然無恙!

人應該吃砒霜還是不吃砒霜?想活著的人應該不吃,急切想死的人應該吃。想活著的人可以好奇著吃,想死的人也可以懼怕的不應吃!


無欲之本,造有欲之相。


這裡的欲, 不是慾望的意思,你這是現代人對欲的解釋。

1、去了解那個時期,欲是什麼意思,2、結合用的地方,去理解引申出的意思。

就這麼一句理解對的人,就太少太少啦,整個道德經,能有幾人理解對呢

修吧,悟吧。


有和沒有都可以,沒什麼希不希望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餓了就吃飯,不餓就不吃。重要的是不要被慾望所累,比如吃點粗茶淡飯就能飽了非要什麼貴吃什麼,然後又哀嘆自己沒錢什麼的,這樣就沒意思了。


無欲和有欲都是感悟世界和提升自己的方法

老子希望人們可以通過這兩種方法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他所希望的是無欲,回到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

但老子知道這不可能,所以只能警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看五色就盲?聽五音就聾?食五味就口爽?

人的慾望是個大窟窿,滿足不了,一沾上慾望的癮就難以自拔。

這個和後來的【存天理,滅人慾】有異曲同工之妙。

男人娶一個老婆是天理,還想霸佔另一個是人慾。

娶一個老婆這個基本需求要肯定,但節外生枝應當被禁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