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句很多人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样断句的人是为了和前面一句也断成为无和有相对应起来,这样就可以把道德经理解为关于无和有的故事。

道德经是关于无和有的故事吗?

通过前面的论述,老子引出的是无名和有名,不是无和有。

老子通过前面的叙述和渲染,就是为了这句话。

我们常说重要的事说三遍,老子也是一句话说了三遍,重点就是为了这句话,你们可以想想,这句话有多重要。

老子开门见山提出与众不同的道,那么这么重要的道怎么获得,这句话就给出了答案,这句话就是我们进入道的标准,也是进入道的方法。

你说震惊不震惊,你说要不要把它放在开篇?

为什么说这句话是入道的标准?

我们首先要了解何谓「欲」?

这里的「欲」字是个名词,形声,从欠,谷( 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

我们看看古语怎么解释的:

欲,贪欲也。——《说文》。俗字亦作欲。

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

六欲。——《吕氏春秋·贵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

以欲竭其精。——《论语》。注:「乐色曰欲。」

从中可以看出欲包含两种,一种外在表现,欲的外在表现就是人的各种欲望:贪欲、物欲、食欲、私欲、嗜欲、情欲,这些都是因为外物引起的不满足而造成的。

另一种是内在本质。

我们人通常感觉不到自己的欲望,但是当你闭上眼睛,你就能发现自己的思维根本停不下来,你的大脑就没有一秒钟能停下来的,而这就是内在欲望。

无欲就是指外在的欲望和内在的欲望都没有了。

外在的欲望比较好去掉,内在的欲望比较难去掉,欲望内在的欲望是与生具有的,只要你活著,你的思维就不会停止。

老子告诉大家,如果能让你的大脑停下来,不思考,就是无欲。当人们保持一直无欲的状态,这个状态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状态,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这个景象很难用语言描述,这个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个景象为什么说奇妙,那是因为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看到的景象,也叫众妙之门,这另一个世界就是老子叫著道的世界,不是我们平常能用语言能描述的。

当从无欲的状态转到有欲的状态,可以观到徼,何谓徼?徼,名词,终极。这个景象就是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说当你从无欲状态变成有欲状态,注意特别强调一下,从无欲状态变为有欲状态,这个时候你能观到物质的终极,也就是说你懂得了这个世界。

这里要强调一下,这里的有欲和我们平常说的有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平常说的有欲是指人脑不会停止思维,任何时候都在思考。

而这里的有欲是指无欲状态变成有欲状态,这时的有欲是一种新的状态,这种状态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可以说拨云见日,可以用开悟来形容,在老子后文还会详细描述,后文说到的谷神就是指这样有欲状态出现的。有很多人对这个有欲不是很理解,其实这个有欲就是指佛教常说的开悟,这个有欲就是出现新的智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道德经是知道整件事的前因后果的。

非常的神奇,当你达到有欲的状态,你能知晓世界的终极,这不仅仅用震惊来解释,这也就是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这是一片人类从未接触的未知世界,能知道世界的终极,也就是知道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终点,这是不是开玩笑,这可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事,就这么被老子轻描淡写的破解了,不管你信或不信,我是信了,这也是道德经能千古流传的深层原因。

人们可以通过无欲到有欲的状态窥探到这个道的世界,这也是老子说大道至简的原因,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践起来非常难,这样的状态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

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子的道是指道的世界,和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完全不同,却又相互关联,从无欲到有欲的过程,是进入道的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后面提到的众妙之门,所以老子开篇提出,目的是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以前的名人,古代的名人。他们所说的东西听听就行了,道理的作用?就是要让别人觉得他说的道理就是道理。然而道理他只是道理而已,他不是真理。听听就行,不用较真,我可以尊重。孔子,孟子,老子什么的,但不要把他们神话。我个人觉得他们真的不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自己做到了吗?就因为这世界上没有真正无私的人。出现那么一两个,所以人们觉得很珍贵。帮理不帮亲你还是个人吗?就像我们很尊敬的父亲母亲一样,他们犯下了过错,你能不帮,你要大义灭亲吗?自私才是人。大公无私那就是神!中国这么多的朝代替换,不都是因为有人造反成功吗?不管他的借口多么冠冕堂皇,都是为了自己不挨饿不受穷,对吧?这不是自私吗?当然,造反最成功的就是我们党。成功是因为她让老百姓都丰衣足食了。所以大家都爱戴他。但他发起人。也有私心,没人反对吧?


有欲,无欲都只是一个方式,手段,对通往道的路径中只是工具。

既然是工具,那么你说老子目标是希望人们有欲还是无欲?都不是啊,说有欲怎么样,无欲怎么样,就是希望人们利用好这些工具。


人吃了砒霜会中毒而死,不吃砒霜安然无恙!

人应该吃砒霜还是不吃砒霜?想活著的人应该不吃,急切想死的人应该吃。想活著的人可以好奇著吃,想死的人也可以惧怕的不应吃!


无欲之本,造有欲之相。


这里的欲, 不是欲望的意思,你这是现代人对欲的解释。

1、去了解那个时期,欲是什么意思,2、结合用的地方,去理解引申出的意思。

就这么一句理解对的人,就太少太少啦,整个道德经,能有几人理解对呢

修吧,悟吧。


有和没有都可以,没什么希不希望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饿了就吃饭,不饿就不吃。重要的是不要被欲望所累,比如吃点粗茶淡饭就能饱了非要什么贵吃什么,然后又哀叹自己没钱什么的,这样就没意思了。


无欲和有欲都是感悟世界和提升自己的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可以通过这两种方法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他所希望的是无欲,回到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

但老子知道这不可能,所以只能警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看五色就盲?听五音就聋?食五味就口爽?

人的欲望是个大窟窿,满足不了,一沾上欲望的瘾就难以自拔。

这个和后来的【存天理,灭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

男人娶一个老婆是天理,还想霸占另一个是人欲。

娶一个老婆这个基本需求要肯定,但节外生枝应当被禁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