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用「Laissez-faire」的話,解釋成了放任主義,不干涉主義,總感覺不準確,缺點意思,估提出討論。


給中國人解釋「無為」都老鼻子費勁了,更何況外國人。

你給中國人都沒法解釋,說明你沒懂。

1、「無為」有很多表現。

例如,在個人成長教育裡面,「無為」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成長。人通過「無為」來進化自己。在「接受」中,不斷革新。

2、在人際關係中,「無為」是一種包容、塑造能力。

規矩、戒律並不會改變人,出於規矩而行動的人,還是神經質一般的。生命自身包含著一種條理,自由本身是一種有條理的東西,只有「愛」能塑造一個人,讓他成長。

3、你要了解人的種種情形,例如恐懼、困惑、社會問題,來了解自由是什麼。

你自己不了解,只能從字面意思上了解,你就不知道「無為」是什麼。

生命的自由上,「無為」的意思,好比就是「存在」,並不是「行動」。

存在、活著、生命自身的條理,綻放了出來了。而不是通過「行動」去獲得什麼。「無為」是當下的,是自身的轉化,是「存在」的覺醒。

4、一切到達自由境界的人,都不是通過「行動」來自由的。

而是通過「洞察」,自我認識,對自己的了解。自知即自由。

超越行動,超越「想」。

一切人,只有到達了「存在」的層面,才自由。「調整」、「控制」,是局限的。

也就像《當下的力量》所說的:你活著唯一的目的,就是活在當下!


不妄為,不亂來,不胡來,不瞎搞,等等。


可以告訴外國人:「鯨魚有鯨魚的活法,鴕鳥有鴕鳥的活法,不用羨慕,也不用嫉妒。最重要的是不要非得讓鯨魚去過鴕鳥的生活,反之亦然。這就是無為。」


要解釋首先需要解釋者自己懂啊,不懂怎麼解釋。首先「無為」是什麼意思?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放任?不干涉?這肯定是不對的。

對老外解釋「無為」二個字,不是一個詞一段話一篇文章能解釋清楚的。但是非的要解釋的話我覺得「道法自然」這個詞比較好。

首先簡單的說一下我對「無為」簡略的觀點。「無為」起源於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起源已不可考,最早可追溯到黃帝甚至伏羲時期。而且涉足領悟十分寬廣,尤其比較集中在政治、醫學、軍事、處世這幾個方面,其代表作品有《黃帝四經》《黃帝內經》《道德經》《文史真經》《列子》《文子》《莊子》《六韜三略》《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鶡冠子》等等,這些書是歷史文壇上相當出名的先秦道家典籍並且流傳至今,還有一些作品已經失傳但其某些思想保留在其他書籍當中,比如楊朱倡導「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說:「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人人治內貴己,互不侵、損,人人自重自愛,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嗎?這些思想可在《列子》《莊子》書中觀看。

「老萊子」道家人物。出生於楚康王時期,卒於楚惠王時期,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和老子與孔子一個時期。另:為中國民間傳說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於陳、蔡,楚昭王迎孔子來楚國。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訴老萊子:「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示僂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誰氏之子。」老萊子說:「是丘也,召而來。」孔子見面,向老萊子請教怎樣輔助國君。與其讚譽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堯、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貶,反乎自然必有損傷,不安不靜必生邪惡。對人作事從容隨物,故常成功。有什麼辦法,你自以為賢能啊!」要孔子改變那種志在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從中同時也流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亡卻好惡,順乎自然的思想主張。他還用「齒、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這些語言,多為各國名家策士摘引。

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年)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他攜妻子逃至紀南城北百餘里的蒙山之陽,「葭牆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玄墨派源自老萊子隱居蒙山時,據稱是一書生向老萊子請教《周易》得老萊子指點,後入道門,因天地大道玄之又玄,書生與墨為友,故自稱玄墨道人。楚惠王自駕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為謝絕楚王入朝的邀請,他向更僻遠的南方遷徙。

孝子品行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子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髮,嘆氣說:「連兒子都這麼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這個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遺著有《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漢魏時亡佚。有少數言論在《子書》、《戰國策》、《屍子》等書籍中有所收錄,從中可以觀其生平和思想觀點。

還有一些以道家為主其他家學說為輔的著作,比如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由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雜家巨著,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成書,是黃老道家的傳世經典作品。 本作品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點,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理追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案。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屬於雜家作品。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說其細也,則淪於無垠;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其義著,其文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然其大較,歸之於道。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韓非子》

韓非子(別名:韓子、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韓桓惠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韓非深愛韓國,但不被韓王重視。入秦後陳書秦王攻趙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因彈劾上卿姚賈而致其報復入獄,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著有《韓非子》,他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指出: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於道德之意」。說明韓非思想源於道家,以老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道論與辯證法為他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人南面之術」尋求哲學基礎。在《韓子》一書中,無論是《解老》、《喻老》,還是《主道》、《揚榷》(揚權)、《外儲說右下》、《八經·主道》、《南面》等,所闡述的都是「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本道》)。韓非以「法、術、勢」皆源自對道家的政治解釋,關注政治與人生。韓非在《解老》、《喻老》、《主道》、《揚榷》(揚權)諸篇中,都吸取了道家的思想。韓非思想的根源來自於老子以及《鄭長者》。

韓非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張承襲荀子的儒家思想,卻愛好「刑名法術」之學,且歸本於『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韓非總結法家三位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的思想,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此為法家之博採眾長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見韓非著作部份篇文內容就佩服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游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了!在韓非死後,當代各國國君與大臣競相研究其著作《韓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在私人情感聯繫與當代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強調君主統制權視為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君權是神聖不可侵犯,君主應當運用苛刑峻法重賞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

韓非在其《韓非子》裡面有《解老》與《喻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於老子,故後世稱之為道法家,意味從道家裡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

道是變化的,天地是變化的,人是變化的,社會是變化的,治理社會的方式方法也是變化的。但道也有相應的穩定性,這個穩定,就是人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在現實中就是法。法就是依著道而建立的。法必須隨時代變化,法必須人人遵守。因為認識到萬事萬物的變化,韓非同老子一樣,也是反傳統的。韓非取《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認為處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與方式,只要順著大道即可。韓非認為無為,落實在君王統治上,應該是無論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測與掌握,此觀點還包括施政習慣,統馭方式等,應該陰晴不定,難以掌握。如此才不會反被臣下駕馭,這也就是申不害的「術」。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勢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韓非之學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其最高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但其學說過於尊君,為後世所詬病。

作為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關於法家學說的著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統治極權化的建立。

唯物主義

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髮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係。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韓非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韓非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就是實踐。韓非認為,不經過實踐(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

辯證法

韓非的思想中有不少辯證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斷地變化著,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為常。」(《解老》)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論」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 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

韓非的政治思想為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對立統一的矛盾論問題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了人們的思路。韓非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道生法

「無為,而無不為」「道生法」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韓非看來,君王應當具備的一項品質便是「為無為」,自己表現出「無為而治」。韓非子說:君王應如「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韓子·大體》)韓非有輕微口吃,但卻是文筆流暢的優秀作家。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韓非將自己的學說,追本溯源於道家黃老之術,他對老子《道德經》有相當大的研究,《韓子》(韓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

韓非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風格。韓非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內儲》五書,十萬餘言,字裡行間,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

韓非子

《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韓非子》一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子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若深雋的哲理,憑者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韓非子》中寓言的深層意義《韓非子》全書共10餘萬言,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內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則。其中巧妙地運用寓言故事來說理,取材於社會見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民問故事的高言。這些都是韓非子對社公現象深入仔細觀察後提煉出的,這些生動的故事,雖然出自特定的環境,但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以智和啟迪。他的寓言淺近而深刻,默而冷峻,他把莊子以寓言說理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多了一些切近現實的因素,而少了幾分道家特有的玄,堪稱先秦諸子文章中的寶。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複雜紛紜、變化萬千的現實生活,大至時代更迭、國家興亡,小至個人榮,歷代王候,夫思婦.均納於筆下,可謂跨越時空.巨細無疑。其內容之廣泛、事件之紛,形象之眾多,均堪稱先秦寓言之最。

下來我們說說這些書中對「無為」的描述。

《道德經》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學派雖然起源已不可考,但到老子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合成為道德經。在先秦時期「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所以有時會稱之為《德道經》。《道德經》有三個版本。

《道德經》流傳最廣的是王弼本,也稱為通行本、今本。該版本包括道篇37章、德篇44篇,共81章。這個版本出自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王弼,字輔嗣,是三國時候魏國人,祖籍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金鄉)。王弼出身官僚世家,他和他的父親王業都擔任過魏國尚書郎。他的曾外祖父是東漢末號稱「八俊」之一、身為荊州牧的劉表。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王弼年少博學。他和他的父親王業都擔任過魏國尚書郎。王弼給《道德經》和《易經》都做過注,其思想深受當時名士的推崇。可惜王弼英年早逝,年僅二十三歲。

二、帛書本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十多萬字的帛書,其中就出土《老子》寫本兩種,這個版本的《老子》被稱為帛書本。這兩種寫本分別稱為甲本和乙本,帛書本的甲乙本都有缺失。帛書本在當時是《老子》最早的版本。帛書本整體的篇幅字數和今本很接近,整體內容和今本沒有太大差異,只是形式上有所差異。

今傳《老子》的上下兩篇,基本上都是《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帛書《老子》甲、乙兩本均為「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而且都不稱經。這與今本的次序正好相反。章次與今本相比也存在一些差異。

帛書《老子》沒有分章,通篇文字劃分為「德」、「道」兩部分,構成一個連貫的整體。不過,《老子》甲本第二部分的文字中間頻繁出現黑點,其中,一些恰好標註於通行本章節的起始處。這說明,在馬王堆帛書本抄錄時,《老子》的章節劃分還未確定。今天市面上有一些《德道經》,一般都是根據帛書本修訂的,編者把裡面缺的內容根據其他版本給補上了。帛書本的抄寫年代和成書年代《老子》甲本字體介於篆書和隸書之間,接近篆體。書中不避漢高祖劉邦諱,抄寫的年代,可能在秦末漢初。《老子》乙本無篇題,字體為隸書。書中避漢高祖劉邦諱,將「邦」字改為「國」字,而不避惠帝劉盈諱,抄寫年代大概在漢高祖時期。

從帛書《老子》甲、乙兩本的字體和避諱等情況推斷,它們是抄寫於秦漢時期的兩個不同時期的版本,其形成當在戰國中期以後。帛書本比今本成書時間更早,所以值得我們重視。

三、竹簡本

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中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三組竹簡就是《老子》的內容,簡文的總字數只兩千餘言,其中有大約三百字無法辨認。竹簡形成的時間大約是前400年到前300年之間。依據這個時間來看,《老子》很可能初創與春秋戰國之際。關於竹簡本的兩種說法有人認為,竹簡本是節抄本,老子原來有五千字,竹簡本只抄了一部分。

有人認為,竹簡本是是完整的,老子最初可能就這麼多,甚至更少。後來給原文做了注或者把不同的書編到一起,才有了後來的五千字。換句話說,81章的道德經不是一個人寫的。竹簡本《老子》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與帛書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

竹簡本內容排列比較連貫通順,而今本顯得有點跳躍,有些地方顯然是打亂了,好像是肢解開了。

竹簡本通篇比較簡潔,語義不重複、不羅嗦。今本語義重複,比如關於無為、相反相成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後人加了注所以內容變多了

竹簡本很少有玄妙的說法 比如竹簡本內容里沒有玄之又玄、玄德的說法,也沒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內容。這可能是由於社會文化和學派思想發生變遷導致的。

鑒於這些差異,有的學者認為竹簡本更接近《老子》的原貌,後來的81章的《道德經》是經過再加工再創作形成的。

竹簡《老子》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的出土對於解決與認識老子其人其書,對於解決與認識道家思想的內涵及其發展演變,對於校勘多種傳本《老子》的文字,對於重新認識先秦古籍文獻的流傳與演變等等問題均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先介紹道家思想來龍去脈,有時間再解釋不同領域關於「無為」的不同觀點。


身體健康,作息規律,飲食也正常,人際關係好,情緒也正常,居住環境也很不錯,還有個溫柔漂亮的女朋友,你感覺人生充滿了希望,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在走,那你不用刻意做什麼,保持這種狀態,不要讓外在因素來破壞這種狀態就很好,這是無為。

工作負荷加大,加班加點導致睡眠不足,經常耽誤飯點,冷飯冷湯,經常和同事因為工作問題產生矛盾,導致情緒變糟糕,隔壁鄰居天天吵架打架,甚至揚言要炸房子,你身體開始吃不消,經常生病,女朋友還埋怨你沒時間陪她,和她的交流變少了,鬧著要分手。某日,你猛然驚覺,這哪還是人過的日子啊!於是趕緊進行調整,讓老闆招人分擔你的工作,減少工作負荷,處理好同事關係,換了個地方租房子,抽出更多時間陪女友,問題一個一個解決,飲食、作息、情緒、居處都正常了,經常生病的狀態沒了,這個是有為。

無為,不是做活死人啥也不幹,而是在把隱患消除以後,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前提下,才可以用無為來治理。

無為等於不妄做妄為,同時,如果有外因破壞這種和諧,也要隨時可以有所作為,即: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和「有為」是相對的,

如果說「有為」是陽,是行為,是動,

那麼「無為」就是陰,是思考,是靜。


以不要遮擋我的陽光做例子,是比較接近的


按意翻譯

出世的無為就是脫離扯會的那種自由

入世的無為就是融入扯會的那種自由


用passive income或者fianancial free直白。你無為,而資產為你工作。這個比較實踐。不能用網路那種beauty of nothing


對外國人解釋老子思想,可以用色諾芬尼去看齊。老子的道和色諾芬尼的一神論基本吻合,至於細節部分,那就等兩者都了解後在討論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