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聖人云,老子總不至於說自己吧,他也是聽來的,那聖人又是誰。


相當於古代版的「魯迅曾經說過……」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道德經中的聖人大概是指三類人:

第一,掌握天道,代表天道的侯王,天子等國家最高統治者。

繁體的聖「」,有耳能聽天道,有口能說天道,還能為王統治天下,無為而治的人就是聖人。

這個聖人類似柏拉圖理想國的哲人王,即懂哲學,道德高尚,還能打天下,領導天下。

不過,無為而治的聖人真的沒有,只是存在於老子的理想中。

有為的聖人,中外歷史上還真的有,比如毛教員。

第二,聖人是老子自己,假借聖人之口講道德經。

道德經里被褐懷玉,頑且鄙,愚人乞丐一樣的聖人,就是老子自己。

這種聖人是光說不練的哲人,特點是思想高妙,但無權無勢,窮困潦倒。

比如老子,孔子,柏拉圖。

第三,要消滅聖人的「聖人」。

我們一般人要崇拜聖人,而道德經的聖人是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人人平等的社會,人人都是聖人,從此沒有聖人。

因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接受平台監督,已經刪除,謝謝感恩。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道德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家的聖人本來就沒有名相之分,你要特指是找不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聖人就是道。


有前聖,有就聖人本身的性質雲,行徑,思想等。另一情況是聖人與聖人的同表,非聖人不能知聖人。


得道的人。


經常出現【聖人云】?我是沒見過,看的是誰的註解版?

道德經內的聖人並非每個聖人都是一個意思的,有些指精神,有些指名號。

正如:絕聖之聖為聖人,因為這種情況屬於」古之善為道者「。

因為」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聖人之道,若落實到某個具體行為人身上,幾乎是必然出問題。聖人的精神是一個恆道,但聖人的操作卻是一個非恆道。更別說聖人之後負責繼續【挾天子,令諸侯】的借名氣之人了,他們頂天了就搞一些有名無實的東西。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參考一下這句。裡面談到的」傷人「與」德交不歸「。畢竟,人怎麼可能不傷人呢?同一個物種,最多也就不傷大多數。

但,聖人系統一旦落實到具體人,那就會掉段了,參考」失道而後德...「參考一下這句。畢竟,聖人系統搞的其實就是一個叫」解釋權「的東西,現在不讓其他人解釋來保證其「神聖」,這可能嗎?不可能吧,說不定換一屆工作者就變味了。能掌握解釋權的人自然能夠顛倒黑白,誣陷個體、非同級體。

例如,我們今天的「聖人」,換了個名,叫XF,一切法的母法,但解釋權的問題還是被玩著文字遊戲壟斷了。

可以說,存在實體聖人的階段是有特定時間點的,「大道廢...」參考一下這句話。一般指是【重新開國】和【亡國傾向】。

實體聖人可以有,但不能長期存在。「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參考一下這句話,結合開篇指的是常態和非常態。畢竟,實體聖人代表著絕對的正確,這種權力極端化的存在平時不可能存在,也不該存在。能認識這點,並去執行去聖人化的人才是承接【道】的人。至於聖不聖稱,沒所謂,道德經所著:不玩虛的,講事實。——參考一下整個38章。


上古時代的人?或者他自己。

滿大街都是聖人啊!


哪一句有?


古時候說那話的人,既說了他也應該做了


理想的統治者。

目前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優秀帝王,只是部分地做到了老子說的聖人之治。

文王和劉秀貌似接近。

李世民,差點意思,很多人不足為論。


聖人自然是道德經中有道的統治者 也可以看成是老子自己對於統治者的勸誡


所謂聖人就是創立中華文明的那幫人,伏羲式,黃帝,堯舜禹,甚至周文王,武王等等!

老子是何人,周朝的圖書館長,他所知所學,總有一個源頭,我們現在學習的文化,就說文字吧,也是從遠古時代進化來的!

那麼老子學習了遠古流傳下來的文字,還有各位先聖對整個世界的認知,總結的規律,對現實社會的指導!老子把這些知識智慧進行整理消化吸收,自己對照現實世界進行分析,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寫了一本道德經!

比如道德經二十二章,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意思就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一句話,曲則全,是很有用的!

道德經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意思就是我引用遠古先聖的話!

總之道德經中很多理論並不是老子的開創的,而是借鑒很多遠古聖人的話,就好像今天我們寫文章也會借用,比如毛主席說過什麼什麼之類的,一個意思!

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學習許多先人的文章理論,然後借用了很多名人名句,所以文章中總是出現是以聖人云, 是以聖人之治,來突出理論的正確性!


善為道者。


.說個有根據、但被否認的話,管窬之見。

1、有根據者。在「六書」造字時,「聖」與「聖」有本質區別。「六書」曰:單體為文,雙體為字,文字合而意孽生。「聖」本讀Ku,「土」上三個水滴,在祭祀社會中,「哭」也;商至春秋周朝六藝中,「土」上三點改為一「手,內涵為「掘土之人」。這與時代相符,乃人死入土之「禮」也,曰「聖」。「」聖」,六書之假借與轉注也,口耳之能人也。魏晉老莊「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聖」,實是「聖」人:聖人創造了文化及工具,大盜來了搶了去,亦成為有道之盜了。這個「大盜」就是諸侯。春秋爭霸,戰國爭雄,道家眼中即是「聖」人食色貨利之盜,這是時境的反映。戰國末,程思藐作「隸」,六國統一,聖聖未分。新中國建立,把「聖」作為「聖」的簡化字,」六書」之變也。隨著書契衍生,「聖」「聖」難分矣。

2、隨著國家「強基古文字專業」項目的開展,文字不分,古今概念(定義)不清,會有扭轉。恩格斯總結歐洲,因概念見解不清,會造成社會迷誤和混亂,本質上這亦是一種文化去物質化現象。警如,看電視劇《精忠岳飛》時,一中軍帳匾上把「軍」寫成簡化字「軍」,「精忠」之「精」古文乃「小米」般,「盡忠」之「盡」乃「極限」,顯然用「字」不妥。電視劇《老子》中,老子在用小篆寫字,而小篆還未產生(是秦李斯、趙高、胡毋敬作小篆)。再如,「訓詁詞語」,或超時空用概念(網路語言),會把中國文化法則打亂,恩格斯著作中提到過一個杜林,他把這叫做「中國式聰明」,就是引經據典、摘文奪句,聖經不變,貌似道統,無視事實與變化;又或玄學,從「經典」中引出定義,讓歷史去服從定義,而省去「實踐和論證」。

3、本人仍保留個人見解:《道德經》「版權」即作者得考證。因為岀土相佐者,皆漢隸字體,而老聃春秋周朝藏書「官」,通行的是「籀體」。

雖然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同為道,但二者之分別是顯然的:孔子以「聖」為「道」;老子以「道」為「聖」。《道德經》八十一章中,二十二章出現「聖人」兩字。它指的「聖」是「聖」:一個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住自己本人耳口言行,所認識的道行事的人。用現代語言說,聖(聖)人就是一個對萬事萬物之道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能依道行事並能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實施教化的人。第七十七章中說「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是說了有道者就是聖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