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圣人云,老子总不至于说自己吧,他也是听来的,那圣人又是谁。


相当于古代版的「鲁迅曾经说过……」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道德经中的圣人大概是指三类人:

第一,掌握天道,代表天道的侯王,天子等国家最高统治者。

繁体的圣「」,有耳能听天道,有口能说天道,还能为王统治天下,无为而治的人就是圣人。

这个圣人类似柏拉图理想国的哲人王,即懂哲学,道德高尚,还能打天下,领导天下。

不过,无为而治的圣人真的没有,只是存在于老子的理想中。

有为的圣人,中外历史上还真的有,比如毛教员。

第二,圣人是老子自己,假借圣人之口讲道德经。

道德经里被褐怀玉,顽且鄙,愚人乞丐一样的圣人,就是老子自己。

这种圣人是光说不练的哲人,特点是思想高妙,但无权无势,穷困潦倒。

比如老子,孔子,柏拉图。

第三,要消灭圣人的「圣人」。

我们一般人要崇拜圣人,而道德经的圣人是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人人平等的社会,人人都是圣人,从此没有圣人。

因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接受平台监督,已经删除,谢谢感恩。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家的圣人本来就没有名相之分,你要特指是找不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圣人就是道。


有前圣,有就圣人本身的性质云,行径,思想等。另一情况是圣人与圣人的同表,非圣人不能知圣人。


得道的人。


经常出现【圣人云】?我是没见过,看的是谁的注解版?

道德经内的圣人并非每个圣人都是一个意思的,有些指精神,有些指名号。

正如:绝圣之圣为圣人,因为这种情况属于」古之善为道者「。

因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圣人之道,若落实到某个具体行为人身上,几乎是必然出问题。圣人的精神是一个恒道,但圣人的操作却是一个非恒道。更别说圣人之后负责继续【挟天子,令诸侯】的借名气之人了,他们顶天了就搞一些有名无实的东西。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参考一下这句。里面谈到的」伤人「与」德交不归「。毕竟,人怎么可能不伤人呢?同一个物种,最多也就不伤大多数。

但,圣人系统一旦落实到具体人,那就会掉段了,参考」失道而后德...「参考一下这句。毕竟,圣人系统搞的其实就是一个叫」解释权「的东西,现在不让其他人解释来保证其「神圣」,这可能吗?不可能吧,说不定换一届工作者就变味了。能掌握解释权的人自然能够颠倒黑白,诬陷个体、非同级体。

例如,我们今天的「圣人」,换了个名,叫XF,一切法的母法,但解释权的问题还是被玩著文字游戏垄断了。

可以说,存在实体圣人的阶段是有特定时间点的,「大道废...」参考一下这句话。一般指是【重新开国】和【亡国倾向】。

实体圣人可以有,但不能长期存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参考一下这句话,结合开篇指的是常态和非常态。毕竟,实体圣人代表著绝对的正确,这种权力极端化的存在平时不可能存在,也不该存在。能认识这点,并去执行去圣人化的人才是承接【道】的人。至于圣不圣称,没所谓,道德经所著:不玩虚的,讲事实。——参考一下整个38章。


上古时代的人?或者他自己。

满大街都是圣人啊!


哪一句有?


古时候说那话的人,既说了他也应该做了


理想的统治者。

目前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优秀帝王,只是部分地做到了老子说的圣人之治。

文王和刘秀貌似接近。

李世民,差点意思,很多人不足为论。


圣人自然是道德经中有道的统治者 也可以看成是老子自己对于统治者的劝诫


所谓圣人就是创立中华文明的那帮人,伏羲式,黄帝,尧舜禹,甚至周文王,武王等等!

老子是何人,周朝的图书馆长,他所知所学,总有一个源头,我们现在学习的文化,就说文字吧,也是从远古时代进化来的!

那么老子学习了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字,还有各位先圣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总结的规律,对现实社会的指导!老子把这些知识智慧进行整理消化吸收,自己对照现实世界进行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了一本道德经!

比如道德经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意思就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句话,曲则全,是很有用的!

道德经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意思就是我引用远古先圣的话!

总之道德经中很多理论并不是老子的开创的,而是借鉴很多远古圣人的话,就好像今天我们写文章也会借用,比如毛主席说过什么什么之类的,一个意思!

所以道德经也是老子学习许多先人的文章理论,然后借用了很多名人名句,所以文章中总是出现是以圣人云, 是以圣人之治,来突出理论的正确性!


善为道者。


.说个有根据、但被否认的话,管窬之见。

1、有根据者。在「六书」造字时,「圣」与「圣」有本质区别。「六书」曰:单体为文,双体为字,文字合而意孽生。「圣」本读Ku,「土」上三个水滴,在祭祀社会中,「哭」也;商至春秋周朝六艺中,「土」上三点改为一「手,内涵为「掘土之人」。这与时代相符,乃人死入土之「礼」也,曰「圣」。「」圣」,六书之假借与转注也,口耳之能人也。魏晋老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圣」,实是「圣」人:圣人创造了文化及工具,大盗来了抢了去,亦成为有道之盗了。这个「大盗」就是诸侯。春秋争霸,战国争雄,道家眼中即是「圣」人食色货利之盗,这是时境的反映。战国末,程思藐作「隶」,六国统一,圣圣未分。新中国建立,把「圣」作为「圣」的简化字,」六书」之变也。随著书契衍生,「圣」「圣」难分矣。

2、随著国家「强基古文字专业」项目的开展,文字不分,古今概念(定义)不清,会有扭转。恩格斯总结欧洲,因概念见解不清,会造成社会迷误和混乱,本质上这亦是一种文化去物质化现象。警如,看电视剧《精忠岳飞》时,一中军帐匾上把「军」写成简化字「军」,「精忠」之「精」古文乃「小米」般,「尽忠」之「尽」乃「极限」,显然用「字」不妥。电视剧《老子》中,老子在用小篆写字,而小篆还未产生(是秦李斯、赵高、胡毋敬作小篆)。再如,「训诂词语」,或超时空用概念(网路语言),会把中国文化法则打乱,恩格斯著作中提到过一个杜林,他把这叫做「中国式聪明」,就是引经据典、摘文夺句,圣经不变,貌似道统,无视事实与变化;又或玄学,从「经典」中引出定义,让历史去服从定义,而省去「实践和论证」。

3、本人仍保留个人见解:《道德经》「版权」即作者得考证。因为岀土相佐者,皆汉隶字体,而老聃春秋周朝藏书「官」,通行的是「籀体」。

虽然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同为道,但二者之分别是显然的:孔子以「圣」为「道」;老子以「道」为「圣」。《道德经》八十一章中,二十二章出现「圣人」两字。它指的「圣」是「圣」:一个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住自己本人耳口言行,所认识的道行事的人。用现代语言说,圣(圣)人就是一个对万事万物之道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依道行事并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实施教化的人。第七十七章中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是说了有道者就是圣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