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下午两点,“名家论坛”在汤湖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特邀嘉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谭邦和老师作客“名家论坛”,作了题为“元散曲的文化反思意味与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的精彩讲座。

谭老师首先明确了自己学术研究所遵循的两条思想路线。一条路线是顺向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历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条路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逆向反思,并以其思维成果参与建设现代文明和规划人类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未来。

接下来,作为讲座的铺垫,谭老师首先介绍了元曲的文学史学地位,并引用了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中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的论断。他解释这段话启发我们去认识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产生,以取代前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的地位,因为旧文体已经在前代作家手里达到了最高境界,新一代的作家再难以超越,于是创造出一种新文体,而这种新文体又将在他们手里攀上绝峰,后代作家又只能再去弄一种新玩艺了。文学史于是以高峰并峙的形态和文体更迭的方式向前演进。

紧接着,谭老师简单讲解了元曲的基本体式。元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和杂剧,其中小令是元曲最小的构成单位,而套曲最能代表散曲的新的风格。对于以格律诗为极致的唐诗的整齐美、以长短句为特征的宋词参差错落的美而言,元散曲以在曲牌中加衬字的方法,在言与意的美学关系中又实现了一次新的突破,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获得了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文学史地位。

但是更有意义的是,元代散曲的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逆向反思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命哲学,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散曲,就是在一些内涵深邃的元散曲名篇的解读中,发现其深藏的文化反思的意味,进而探讨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例如范康的《仙侣·寄生草·酒》《双调·殿前欢》这样一些作品,就对屈原和陶渊明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的生命选择和人格取向,进行了很有意味的比较和反思,发人深省。

讲座过程中,谭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元散曲作品与大家一同赏析,还时常随口将未准备的作品背诵出来与读者们一同分享,令人感到无比钦佩。其中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尤其得到谭老师的称赞。他称这个作品写得极好。作者在救灾途中登潼关而望远,情连古今,“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极沉痛的诗句。这块接连遭受秦皇汉武等历代君主专制王朝蹂躏的土地,黎民百姓所获得的就是不断地经历苦难。这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诗句所指示的不断重复的规律性的现象。作者的立场决定作品的境界,张养浩的立场是黎民百姓,所以达到了很多怀古诗都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全曲体现了张养浩是一个深刻的、有良知的作家。

随后,谭老师细致深入地为大家解读了元散曲的代表性杰作,马致远的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个作品由生命短暂的思索而进入生命意义的探讨,依次对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富豪财主的人生追求与生命价值进行了颠覆性的反思,以“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的争名夺利图,讽刺了名利之徒们肮脏的世俗生活,而对“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的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给予了高度赞美。

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四位现场听众与谭老师进行了交流。讲座气氛热烈融洽,讲座过程中听众多次鼓掌。谭老师讲座的精彩之处在于既能够带领大家一同赏析领略元曲的文学风采,又能够带领大家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前来聆听讲座的朋友们,你们是否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发呢?十分感谢谭老师带给大家的精彩讲座。

来源:汤湖图书馆

早关注,早受益!全国最受欢迎的亲子教育公众号——新父母在线微信公众号为阅读量2亿+的搜狐自媒体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者孤烟直创办!新父母在线每天都会带给你最实用用的亲子教育干货!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父母在线即可关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