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学大事记

  1954年开始发掘的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座落在西安东郊浐河的二级阶地上。这证实我们的祖先早在6000多年前,已知道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活。

  我国最早的编年史书《竹书纪年》中,载有夏代帝发七年(约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以及帝舜时期「地坼及泉」,夏桀末年「社坼裂」的现象,此为我国最早的地震记录。

  夏代,我国人民已会凿井汲水。

  周初,曾绘制洛邑一带的地图。

  西周初年,《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了7个月中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生动地描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陕西一带地震引起山崩及地壳变化等现象。

  《周礼地官》:「以天下这地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稿树艺。」反映了当时的地理和土壤知识。

  《列子?汤问篇》有关于台湾的最早记载。

  《周易?经夬(guài)传》,「泽中有火」;《周易?经丰传》,「火在水上」。表明我国早在商周之际可能已发现天然油气苗的燃烧现象。盐」。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公元前219~215年,秦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西汉杨雄的《蜀都赋》记载了公元前一世纪末四川有「火井」,说明西汉时我国人民已发现天然气井。

西汉时成书的《尔雅》中的《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篇,对地理和地质现象作了一些记载和分类。

从西汉早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左右的两幅地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图。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我国甘肃、新疆到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依据张骞实地考察西域报告写成的《大宛列传》,是研究西域地区历史经济地理、自然地理的重要史料。

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河渠书》为我国较早的水文地理著作;《货殖列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济地理著作;《朝鲜列传》及《大宛列传》已涉及外国地理。

《前汉书》有关于河流含沙量概念的较早资料,「水情就下,行疾则刮除而梢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六斗泥」。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我国与朝鲜、日本间的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海船还自广东一带出发远航至现在的印尼、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

《后汉书?地理志》引《异物志》:「涨海(即南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把南海诸岛称作「磁石」。三国时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也有:「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康泰《扶南传》载:「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表明我国对南海诸岛形态和成因早有相当精确的认识。

王充《论衡》,「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认为潮汐与月亮运行有关,同时解释了钱塘江涌潮的成因,大地构造动力来源。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的沿革地理和有关人口统计的历史资料。

《后汉书?张衡传》载,公元132年张衡创制「地动仪」,为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器。张衡还在《温泉赋》中指出,「有疾疠矣,温泉治矣」,认为温泉可以治病。

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地理志》有我国最早的有关石灰岩溶洞的记载。

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二人,率士兵万人浮海达夷洲(即今台湾)。

三国时沈莹著《临海水土志》,记述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为台湾史地的首次记录文献。

郦道元《水经注》十六卷载,晋裴秀著《禹贡九州地域图记》十八卷,缩制《方丈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包括比例、距离、方位等制图的科学原则,首创地图绘制理论。

东晋葛洪《抱朴子》,列举矿物丹砂、雄黄、雌黄、云丹、石英、磁石、白矾等20多种;另一著作《神仙传》,提出了「东海三变为桑田」的海陆变迁思想。

公元416年,东晋高僧法显著《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提供了研究中亚和印度等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资料。

《宋书?谢庄传》,「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木方丈图即木刻地形模型,是我国最早的地形模型。

《隋书?流求国》载,公元607年和609年,隋炀帝先后两次派人到台湾。

《隋书?经籍志》载梁有著《地境图》,文中把找矿与地表植物联系起来,是应用生物地球化学方法找矿的萌芽。

唐高僧玄奘于公元629~645年期间旅行中亚和印度等地100多个国家,于公元646年写成《大唐西域记》首次报道了帕米尔高原的地理面貌,是研究西域史地的重要文献,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旧唐书?天文志》载,公元723~726年,由僧一行主持,在世界上第一次实测了南北不同地点的日影长短,并测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为151.07公里。

四川涪陵地区长江河床中的白鹤梁上,刻有作为水文观测标志的石鱼图案,还刻有历代枯水水位记录,是我国最早记载、时间最长的水文观测记录。

唐代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对化石本质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

徐松《西域水道记》引杜环《经行记》,公元751年,杜环观察并描绘了冰川景观,以及山谷冰川的增长、消融季节性变化、冰蚀地貌等,并记载在《经行记》中,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冰川学文献之一。

唐贞观9年(公元635年),唐侯君集、李道宗路过黄河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详细记载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情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我国方志的代表作。

公元976~984年,北宋乐史编成《太平寰宇记》200卷,记载了全国各地的地方志、人物、物产和风俗等资料。是宋代重要的地理著作。

公元993年,即北宋淳化四年,制成有名的淳化《天下图》,史称用绢100匹。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地理学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南宋郑樵(1104~1162)于公元1150年著成《通志》200卷,其中《地理略》、《都邑略》为重要的沿革地理著作。

朱熹(1130~1200)在《朱子语类》中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高,柔者变而为刚。」提出了有关化石来源、形成过程的见解。

杜琯在《云林石谱》中对湖南湘乡石鱼山及陇西龙川鱼化石,以古生物学的观点,作了精彩的说明。

沈启(qǐ)《吴江水考》卷二记载,1120年,宋代在吴江上立「水则碑」,碑上有刻度,用来测量水位,并刻有历年水位变化。

南宋地理学家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吴船录》详述记录了各地交通、城市、山川、气候、植物等,描述了长江三峡、桂林峰林和30多个岩溶洞穴等。

《元史?天文志?西域仪象》载,1267年,扎鲁马丁曾制作天文、地理仪器7种,其中木质地球中有7分为海水,著绿色;3分为陆地,著白色,并以方格度距离,是现代地球仪的前身。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载,1280年,满族旅行家都实考察了黄河河源区。

成书于1303年的《大元大一统志》卷542载,「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表明在此之前陕北地区开凿石油井采油。

1311~1320年,元代朱思本绘制了长宽达 7 尺的全国地图——《舆地图》。

《明史?河渠》载15世纪初,白英重开大运河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一段。

《明史?郑和传》载,1405~1433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我国到东非的航路。

沈启《吴江水考》载,1564 年,沈启对湖水的侵蚀搬运作用作了观察,提出防止湖水侵蚀的方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于1596年出版,载有岩石、矿物和化石共160多种,并对矿物和温泉作了分类。

1607~1640年,徐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自然地理文献。

清初顾炎武(1613~1682)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把地学知识用于改造社会的实践,为我国古代重要经济地理著作。

1678年,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著成《读史方舆纪要》,集我国历代沿革地理之大成,为研究历史沿革的地理名著。

地理学家刘继庄主张「经世致用」,在《广阳杂记》中提出地理学研究应打破旧传统,方舆之书要「详于今而略于古」,并进而探求「天地之故」的见解。

地理学家孙兰,在其所著《柳庭舆地隅说》中,提出解释各种地貌产生、发展的「变盈流谦」说。

  1683年,郁永和著「采硫日记」,记述了台湾海峡、澎湖和台湾的大屯火山、台风等地理情况。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

  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

  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