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 张勇 洪跃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阐释了文化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任何民族国家来说,「文化认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当前,我国现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加强文化认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文化认同,应坚持走「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前提、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交流交融为抓手」的发展路径。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前提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一种民族文化如同一种基因,蕴含著本民族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内部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对于他民族而言又彰显了独特的魅力。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各民族文化之间有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的价值和必要。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应该保持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不可用自身的文化认同去理解或评判其他形态的文化认同。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曾指出,在信息化时代,要推动创新,就要求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工作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尊重与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加强不同人群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将文化多样性原则提高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的高度,并重申了「文化间的对话是和平的最佳保证」。201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强调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必要性,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应在尊重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多民族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最关键的就是使各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同时,还要在共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和认可其他民族的文化。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各族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的同根性和各族人民的骨肉亲情,是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充分吸纳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注重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防止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衰退,使其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已深入全体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认清国情,减少前进过程中的阻碍,而且能够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化,而且包括近代100多年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积极与消极之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又要不断适应现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认为:「当代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是在『全球场』中进行的。不同社群、民族、国家的文化再也不是封闭的,它们在全球场中展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对我们提出了巨大挑战。特别是边疆地区,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是境外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由于少数民族受社会转型的影响较大,同时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不一,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最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相邻国家文化的冲击,也往往最容易造成对中华文化的疏远。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文化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因素,在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拓展时代内涵,培养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中华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抵御境外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渗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整个社会的引领和塑造,就是通过文化价值内核的整合作用来实现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维持的观念结构和精神力量。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构建起核心价值体系,那么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个元素都只是一种彼此疏离或意义缺失的存在,很难聚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会形成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或归属感,亦不会形成社会的或民族的凝聚力。从历史发展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争,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21世纪的主流则是文化竞争。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在文化竞争中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的竞争集中体现为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力、凝聚力、向心力。而这种认同力、凝聚力、向心力源自于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历史上,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会不断增强各民族价值观念的同质性,不断推动一体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立身做人的灯塔;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的精神旗帜;对国家来说,是不断发展、实现振兴的精神动力。随著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价值观念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的特点就是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艺创作、新闻出版等各个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文化交流交融为抓手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随著交往交流的增多,各民族文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共同组成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群体」。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决定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合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方式。「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文化交流的特性和作用。他进而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否确保不同文化的共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决定著全世界能否走向和平、稳定和繁荣。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在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不断交流交融中,取长补短、吸收借鉴,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必须把握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和中国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因此要做到以下四点:不同文化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始终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本位,顺应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对异质文化差异保持必要的敏感度,提高文化判断力;加强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民族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间不断迁徙、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共生共长的历史。随著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增多,各民族的包容性必然逐渐增强,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的趋势也必然增长,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不断增强。随著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的抗争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矛盾,也随著经济全球化而成为当代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此,应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特别是对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升各民族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电视、网路、手机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民族优秀文化,使其被广大群众了解、熟悉、内化;五是大力开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使各民族互相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意识和多元文化认同意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